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媒介内容与媒介工作者
第五章媒介内容与媒介工作者一、媒介内容形成的主要理论二、媒介职业道德与伦理一、媒介内容形成的主要理论(一)政治经济决定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媒介传播内容,媒介视为意识形态的工具,维护社会安定功能,自觉从领导阶层角度报道新闻。(二)传播者决定论媒介工作者的个人素质、文化背景、职业道德与伦理、工作方法等决定媒介传播内容。(三)市场决定论将新闻看做商品,把受众看成市场,主张经营至上、媒介利益至上。发行量、收视率。(四)多因素论[美]帕梅拉·休梅克媒介工作者:媒介的制作方法:惯例,如新闻报道的体系、常用的公关渠道、对官方信息源的依赖、习惯性判断新闻价值标准等;媒介组织:所有权、大小、目的内部、政策或观念、效益压力大小、媒介管理方式;媒介之外的社会组织:作为新闻源的组织、与媒介经济来源有关组织、传播技术组织;社会意识形态:二、媒介职业道德与伦理SPJCodeofEthics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SocietyofProfessional,SPJ)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代表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组织,它成立于1909年,拥有300个分会,会员人数超过9000人。我们以1996年版《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伦理规约》[1](下简称《伦理规约》)包含的职业道德“诫命”和职业伦理原则为例来分析。《伦理规约》中译文全文1547个汉字(其中标题13字),分为5个部分,依次为:前言(126字);探究与报道事实真相(687字);将伤害最小化(345字);独立行事(236字);可被问责(140字)。[1]参见[美]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展江主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753-756页。译文略有改动。(一)职业道德部分(P1)1、积极义务:(4条)从篇幅来说,这是《伦理规约》中最小的,只是第一部分“前言”的126个字,它概述了新闻职业的工作观:A.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的成员相信,公众启蒙是正义的前奏和民主的基础。B.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是探究事实真相以及就事件和议题提供公正而全面的报道,进而实现上述目标。C.来自所有媒介和专业的有良知的记者努力全面而诚实地为公众利益服务。D.职业廉正是新闻工作者公信力的基石。2、消极义务:“应该如何做”和“不能做”职业道德规范的主体部分是详尽的消极义务,包括后面的4各部分,共1421字。这种消极义务又可分为体现技术性要求的肯定性表述(“应该如何做”)、体现职业道德底线的否定性表述(“不能做”)以及既有肯定性表述又有否定性表述的三部分,其中否定性表述部分通常是自律的重点。(一)职业道德部分(P2)(1)消极义务(一):否定性表述(10条,A-J)A.防止标题、新闻贴士和推销材料、图片、录像、录音、图表、同期声、引语失实。它们不能背离语境而过于简化或夸大事件。B.杜绝扭曲新闻图片或录像的内容。为了提高技术清晰度而强化形象是允许的。使用蒙太奇或图片说明需注明。C.不得再现或导演新闻事件,以避免误导。如果为了讲述故事而有必要重现,必须加以说明。D.杜绝抄袭剽窃。E.避免就种族、性别、年龄、宗教、族裔、地理、性取向、残障、体貌或社会地位形成刻板成见。F.避免利益冲突,无论这种冲突是真实的或是感知的。G.摆脱各种可能危及诚实或损害公信力的社团或活动。H.拒绝礼品、优惠、酬金、免费旅行和特殊待遇,回避在社区组织中的第二职业、政治涉入、公职和服务,如果它们危及新闻工作者的诚实的话。I.拒绝偏袒广告商和特殊利益集团,抵制它们影响新闻报道的压力。J.警惕那些为获得好处或金钱而提供信息的消息来源;避免出价购买新闻。(一)职业道德部分(P3)(2)消极义务(二):肯定性表述(11条,A-K)A.努力找到新闻报道对象,向他们提供回应对其不当行为的指陈的机会。B.只要有可能,就交代消息来源的身份。公众有权就消息来源的可靠性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C.大胆地讲述关于人类经验的多样性和重要性的故事,即便这种作法不受欢迎。D.认识到以下特殊责任:确保公众事务公开处理,政府记录公开审查。E.对那些可能受到新闻报道负面影响的人表示同情。在对待儿童和无经验的消息来源或报道对象时,具有特殊的敏感性。F.认识到采集和报道信息可能会造成伤害和不适。追寻新闻不是傲慢无礼的许可证。G.在正式发出指控之前,明智地使用犯罪嫌疑人这一称谓。H.澄清与解释新闻报道,与公众就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展开对话。I.鼓励公众诉说对新闻媒介的不满。J.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K.揭露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介不合伦理的行为。(一)职业道德部分(P4)(3)消极义务(三):肯定性表述+否定性表述(5条,A-E)A.审视自身的文化价值观,避免将这些价值观强加于人。B.区分观点鼓吹与新闻报道。分析与评论应标明,以避免歪曲事实或语境。C.区分新闻与广告,警惕模糊二者界限的混合物。D.根据所有的消息来源来检验信息的准确性,以谨慎行事来避免因疏忽而导致的差错。绝对不允许蓄意的歪曲。E.表现良好的品味。避免迎合耸人听闻的猎奇癖。(二)职业伦理原则部分(P1)职业伦理原则是记者在遇到职业道德因素互相冲突时如何做出新闻抉择的指导原则。《伦理规约》主要涉及的是暗访偷拍能否进行、如何保护隐私权、如何保护特殊群体、如何保护消息来源、如何防止媒体不当干预司法的问题。职业伦理原则的有关规约如下(9条,A-I)A.避免暗中进行的或其他鬼鬼祟祟的信息采集方式,除非传统的公开方法不能产生对公众来说至关重要的信息。对这些方式的运用应当作为报道的一部分加以解释。(暗访偷拍)B.在允诺匿名之前,一律要质疑消息来源的动机。说明为获取信息而做出任何承诺的附带条件。信守诺言。(消息来源保护)C.在寻求和使用那些遭到悲剧或哀痛打击的人的访问记和照片时谨慎行事。(特殊人群保护)(二)职业伦理原则部分(P2)D.在交代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或性犯罪受害者的身份时谨慎从事。(特殊人群保护)E.支持观点的公开交流,即便他们发现的观点是相互抵触的。(观点自由市场)F.给无发言权者以发言权;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消息来源具有同等效用。(消息来源平等)G.认识到与公共官员和其他努力寻求权力、影响力或注意力的人相比,私人有更大的权利控制关于自身的信息。只有压倒一切的公共需要才能证明侵犯个人隐私的正当性。(普通人的隐私权与知情权)H.在犯罪嫌疑人的公正审判权与公众的获知权之间进行平衡。(媒体审判)I.既以高标准要求别人,也以同样的高标准要求自己。(黄金律)(三)目前普遍存在的违反职业道德与伦理的16种现象1、编辑部与经营部混岗“有偿新闻”“金元新闻”“受贿新闻”2、广告版与新闻版混淆“专版”“专刊”“专题”,实则是广告结合某一重大主题做“专题”是目前新闻界的常态3、新闻栏目拉企业赞助此现象问题在于为了拿别人的钱而放弃舆论监督的职责。新闻栏目应与利益集团拉开距离。4、受贿无闻拿了钱就不说话了5、假新闻《新闻记者》杂志评选“十大假新闻”,自2001年始,居然延续至今6、制造“传媒假事件”“假新闻”是无中生有“假事件”是由传媒制造或推动事实的发展,然后再加以报道。“陷阱新闻”7、免费接受被采访方的各种好处8、侵犯隐私权9、侵犯著作权10、“媒介审判”《五毒书记拒不认罪》《“五毒书记”与他的官场逻辑》2002五毒书记张二江狱中著书获减刑曾与107女人有染200911、介入式隐性采访和偷拍偷录隐性采访分为介入式和非介入式12、拒绝更正与答辩13、恶炒明星绯闻和犯罪新闻14、无人性的冷漠新闻《少妇深夜爬2楼阳台演“跳楼秀”逼负心男回头》《女子为讨薪聚众闹事上演跳楼秀被拘》CCTV-4俄罗斯人质危机时,搞有奖竞猜:俄罗期人质危机中一共有多少人丧生:A…B…“巴空难45人无一生还”15、直接展现暴力、血腥、灾难、痛苦的照片和画面某些地方可作处理或用文字代替16、虚假广告和庸俗广告(四)易引起公众反感的道德底线问题此类容易引起公众反感和成为丑闻(“……门”)的道德底线问题主要有:(1)杜撰新闻,采访造假;(2)见钱眼开,巧取豪夺;(3)冷血策划,煽情哗众;(4)调侃悲剧,罔顾人伦。(1)杜撰新闻,采访造假:案例一《纽约时报》是具有世界声誉的百年老报,而它在2003年5月自曝被一位记者蒙骗了好几个月。27岁的黑人杰森·布莱尔(JasonBlair)是记者新星,但他杜撰或剽窃了至少36则全国性新闻报道的部分内容。其中包括造成10人死亡的2002年10月华盛顿枪击案和伊拉克战争伤亡报道。布莱尔杜撰了采访记和消息来源,并从其他媒体剽窃信息。他编造了来自遥远的事发地的现场报道,然后在报销单上做手脚以支持他外出旅行采访的说法。上一年为该报夺得七项普利策奖的执行主编豪厄尔·雷恩斯和编辑主任杰拉德·博伊德相继辞职。《纽约时报》承认:这些造假行为使报纸陷入了“152年报史的低谷”。杜撰新闻,采访造假:案例二2009年6月18日播出的央视《焦点访谈》节目中,一位名叫高也的大学生接受采访时痛斥了谷歌中国链接色情信息,说黄色信息害得他的同学“心神不宁”。但随后有网友人肉搜索发现,2006进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高也是《焦点访谈》节目组实习生,一时间“《焦点访谈》造假、采访内部员工”之类的帖子和视频传遍网络,“心神不宁”一时间成了热门网络问候语。有网民评论:“曾几何时,焦点访谈何其辉煌……我真为你悲哀!”甚至有网民为高也制作了“说谎证”:“兹证明高也同学在说谎行业表现一贯镇静,是CCTV不可多得的人才。特发此证,以资证明。”但央视对此一直不予回应。杜撰新闻,采访造假:案例三2006年3月18日,《大庆晚报》摄影记者刘为强奔赴可可西里,参与“《大庆晚报》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行动”。刘为强于2006年拍摄的照片“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一直作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宣传画、明信片素材出现,后由保护区将照片提供给《中国环境报》发表,被中央电视台发现,入选当年“2006CCTV年度新闻记忆年度新闻图片”,并获得铜奖。2008年2月12日,一个名为“刘为强获奖藏羚羊照片疑似造假”的帖子出现在全球最大中文摄影网“色影无忌”上,该网友发现照片为PS合成图片,不仅图中有拼接线的痕迹,而且在火车通过时,藏羚羊保持直线队形也属于明显的不合理。2月18日,《大庆晚报》编委会通过互联网发表道歉声明。刘为强事后承认,画面中羚羊照片、火车照片不是同一时刻拍摄,而仅是在同一地点拍摄,为了追求“更有感染力”的画面而合成在一起。该报解聘了任摄影部副主任刘为强,总编辑王忠一也引咎辞职。网民称作者为“刘羚羊”。杜撰新闻,采访造假:案例四随着图像时代的来临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中的图像和声音造假问题日益突出。在国内的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广播电视申报作品有一部分对原作品做了大量改动。近年被揭露出来的照片造假另一“大案”是2005年首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金奖作品“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此前,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摄影记者张亮“以共产党员的名义和新闻工作者的良心”承诺照片没有造假,并对此负完全法律责任。2008年4月,华赛组委会决定取消《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的获奖资格,《哈尔滨日报》社解聘张亮。“看到画面左侧天空比较空,为了让照片看上去更完美,就用photoshop软件把右侧那只鸽子复制到左边来了。我觉得新闻事件是100%真实的,照片90%是真实的,一只鸽子并不会影响新闻真实性,所以心存侥幸死扛着。”张亮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杜撰新闻,采访造假:案例五2009年6月8日,大洋网网友“仙太郎”在大洋论坛发帖报料,称6月7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播报2009年全国高考当日新闻时,在第7分48秒的画面中出现一辆公交车,车前挂有横幅“距2008奥运会开幕还有63天”。在沉默了两日后,几乎从不道歉的央视在其官方网站首页的显要位置,发表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就6月7日误编画面向广大观众致歉”的消息,称“会对相关责任人,我们将依据台里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引
本文标题:媒介内容与媒介工作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46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