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市场强势下香港传媒煽情化报道
市場強勢下香港傳媒煽情化報道蘋果日報及東方日報個案分析鄧淑玲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碩士研究生1市場強勢下香港傳媒煽情化報道蘋果日報及東方日報個案分析中文摘要在資本主義商業利益的激烈競爭,加上九七效應的雙重影響下,近年香港傳媒的經營方式及操作生態,正在經歷著市場強勢導向的轉移。在市場強勢的主導下,英式小報文化在香港媒體上流行起來,這強勢並隨著「壹傳媒」的發跡及「蘋果日報」成功打開市場窗戶,成為傳媒一股巨大的狂潮。從該時開始,煽情主義在香港植根。為了滿足受眾的八卦心態及偷窺慾,傳媒趨向使用迎合市場的運作策略,內容愛以暴力、犯罪、色情、天災人禍為報道重點,並通過使用淫穢的詞句、大幅的照片和駭人聽聞的標題加以渲染,版面設計及圖片運用上亦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本來雞毛蒜皮的小事,被傳媒炒作並設定成為大事。為了賺錢及生存,傳媒揭盡所能搜括各種千奇百怪的故事並加以渲染,同時不惜以違背新聞的編採手段撰寫新聞,又不擇手段用錢來買新聞以增加銷量。煽情主義使傳媒進行所謂的道德及輿論審判,同時打著知情權的旗子侵犯他人私隱,使得傳媒在報道上完全摒棄客觀的原則,並違反了傳媒應有的道德操守問題,背棄了新聞作為守門人的社會責任。假如煽情化報道繼續成為主流,香港傳媒的公信力將會面極臨極大的威脅。壹、導言近年,香港傳媒出現了一種市場導向的新聞事業潮流,它意味著徹頭徹尾、全面公開地以一種資訊消費的市場法則統領新聞運作。在資本主義商業利益的激烈競爭,加上九七回歸的雙重影響下,香港傳媒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其經營方式及操作生態,正在經歷著市場強勢導向的轉移(俞旭,黃煜,1997)。一些學者更指出(梁偉賢,1995),香港的傳媒內容已經退化為垃圾,而新聞資訊更日趨「煽情化」及「小道消息化」,市場導向成為香港新聞事業的一種強勢典範。2貳、煽情主義成香港的強勢典範所謂市場主導新聞學,大都是服膺於市場價值多於突顯新聞價值。而香港傳媒近年發生的諸多問題,如報道過份煽情及資訊娛樂化,亦是新聞媒體在市場競爭統領下的反映。因此,香港傳媒近年以新聞觀念來界定什麼應該報道的做法,已慢慢被一種市場觀念所代替。這套典範將觀眾視為「消費者」,而不是具有理性溝通能力的「公眾」,將新聞視作為一種「商品」而不是「公共財物」。根據J.McManus的說法(1994),報紙新聞學的市場導向,是建基於找出或製造出一種消費者的需要或渴求,而報紙的任務是能滿足這種需要或渴求。在資訊社會下,資訊來得太多太快,加上現今社會步伐急速,大家拼命工作,時間對現代人來說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在這個情況下,報業須求新求變,在產品、價格、推廣及發行方面均要下功夫,掌握讀者閱報的心理與需求,以讀者的利益為依歸,提供適合的產品,使讀者覺得所買的資訊物超所值,而一些官能刺激、色情、暴力和怪異的資訊娛樂自然成為一種「自由」及「解放」的生活調劑品。(蘇鑰機,1996)因此,商品拜物主義成為新聞室內的強勢專業意識,新聞從業員並將之內化為新聞業的價值觀。根據葛蘭西及阿圖舍關於意識形態霸權的理論,統治階級的主導意識形態,需在不斷的抗爭過程中建立出來。而市場宰制的媒體教義,亦通過這樣的一個爭霸過程,不斷整合、消融及重構本以社會公益和責任為核心的新聞事業規範,而續漸取得強勢地位。(Bagdikian,1992;Underwood,1993;McManus,1994)1美國新聞評論家BenBagdikian說:「當商業考慮重於專業意理,市場新聞學接觸受眾並非為著報道的緣由,而要把它賣給廣告客戶,同時又要滿足受眾的需要和期望。」因此,大眾化口味掛帥的傳媒機構高層,就不惜破壞新聞界向來重視的「政教分離」2原則,讓廣告業務經理也可對新聞編採路線提出意見。(何良懋,1995a)而煽情化新聞報道,可以界定為一些以無必要的誇張手法,將新聞事件用渲染、突兀的演繹手法包裝。題材通常是暴力、犯罪、色情、天災人禍等社會新聞,但有時政治及其他新聞也會被煽情化報道出來。而特徵包括使用駭人聽聞的標題、大幅的照片、無中生有及刻意的描寫,甚至是運用設計圖片,刻意追求戲劇效果,目的為使讀者有如置身於現場當中,同時好像觀看一個娛樂節目及閱讀創1見俞旭、黃煜(1997)。2新聞從業員認為新聞組織內的「政」(即行政部及廣告部門等的工作)和「教」(即新聞室內的編輯方針),應該是互不相干及各自為政的。3作小說一樣,得到感官上的最大滿足及刺激。參、香港傳媒如何走進煽情化報道的深淵?「媒體就是商品,市場主宰一切」這特徵成為現今香港傳媒的強勢典範,我們只要隨便翻開報紙,便可發現黃色煽情的新聞資訊無處不在。隨著主權回歸,香港傳媒資訊娛樂化及煽情化,反映了市民在過渡期及回歸後對政治冷漠的普遍心態。政治的被動和無奈導致市場化的娛樂節目的盛行,而娛樂節目的盛行又反過來加深了政治的被動和無奈。在香港,是市場力量決定了傳媒的生與死,而不是任何一位官員或者某些機構。而在香港傳媒市場導向明顯的,都是以大眾化路線為號召的報紙、雜誌和電視資訊節目。在市場強勢典範的主導下,英式小報(tabloid)文化在香港媒體上流行起來。3香港完全市場導向的新聞事業成為強勢典範,可說是始於「壹傳媒」集團的發跡。創辦人黎智英原是成衣商人,並自稱對新聞一竅不通,但他認為資訊及新聞也是商品的一種,需要用市場的法則去辦。於是一九九零年黎氏創辦了雜誌「壹周刊」,其報道手法獨特,打破傳統雜誌編排格式,標新立異,自成一體。雜誌抓住香港市民發財致富、窺探名人隱私的心態,大肆販炒各種聳人聽聞的故事。這份周刊慢慢打開了市場,銷量不斷上升。黎氏其後於一九九五年創辦「蘋果日報」,並定位於市場,社會及突發新聞突多、文字通俗、字句簡短;而內容以煽情掛師、題材上聲色犬馬、政經副刊,無所不包;在編排、設計、色彩與圖片的運用各方面均突破了香港以往的報紙模式,同時亦開啟了商人辦報的新局面,打破了報界行之有年的江湖老規矩,給整個行業帶來極大衝擊。(蘇鑰機,1996b;何良懋,1997b)黎智英認為市場的力量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其新聞觀點是:新聞如造麵包一樣,必須滿足消費者的口味才能賺錢;而新聞工作者處理新聞同樣需根據讀者的需求「製作產品」,根據市場的口味而變化才能成功。3英式小報又被稱為黃色新聞學,辦報取向是取悅大眾,以煽情報道為號召,大量報道犯罪新聞、色情、醜聞和社會獵奇之類題材,竭盡虛實誇張之勢;並運用新奇古怪的手法,將新聞和娛樂混為一體;重視版面視覺效果,訴諸於大眾感官的刺激。但卻藐視新聞應該奉行的「公正、客觀、平衡、分析」等法則,認為在市場上有叫座力的東西就是好的東西。(馬傑偉,1996;何良懋,1994)4肆、煽情化報道在香港傳媒的發展「蘋果日報」打開的市場窗戶,躍然成為報壇一股不可忽略的狂潮,使香港報紙在市場的驅使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無論是一些小報或原先較為嚴肅的大報,都紛紛倣效「蘋果日報」的運作策略,報紙內容改革,不約而同地「蘋果化」。4傳媒為了生存就必須爭取更佳盈利,盡量滿足消費者日新月異的閱讀口味,以長期留住受眾或開拓新客源為首要任務。從此,本港主流報章都以暴力、犯罪、色情淫穢、天災人禍為報道重點,並通過使用淫穢的詞句、大幅的照片和駭人聽聞的標題加以渲染,追求刺激的風氣愈演愈烈。(俞旭,黃煜,1997;何良懋,1995b;何良懋,1997a)東方報業集團更於一九九九年三月出版「太陽報」,目的為與姊姊報「東方日報」聯手對付「蘋果日報」,此舉可謂將香港傳媒煽情報道推向另一個新的階段;而「太陽一出,黑白分明」這個出版的宣傳口號(標誌著讀者生存在世沒有太陽是會死及迷途),在意識形態上比起「蘋果日報」當時的口號「日日一蘋果,冇人呃倒我」的口號(沒有蘋果可比沒有太陽來得容易)就更加強烈了。根據ACNelsenMediaIndexHongKongRARDReport顯示,於九八年十一月至九九年一月其間,本港兩間市場主導的報紙「蘋果日報」及「東方日報」,讀者人數為四百零三萬一千,共佔整個報紙市場佔有率約百分之七十,換句話說,即全港共有百分之七十的報紙讀者,都愛看一些以煽情手法包裝過的新聞報道,可見煽情主義對香港報界的影響是何其深遠。在電子傳媒方面,亞洲電視於九三年推出的「今日睇真D」,是一個「資訊娛樂並重的節目」,每晚在黃金時間播出。而鄰台無線電視有見及此,也推出形式相似的「城市追擊」還擊。這兩個節目愛以社會新聞作招牌,各種突發性新聞如打劫、災禍、奸殺,構成了節目的主幹;節目的包裝以誇張、渲染、突兀的演繹手法,並刻意追求戲劇效果,將節目徹頭徹尾娛樂及煽情化。為了迎合刺激觀眾好奇和窺探的欲望及打擊商業對手的目的,媒體亦不惜以違背專業守則的編採手段提高收視率,例如偷錄偷拍,更不擇手段用錢來新聞,盜取他人的採訪成果,並未全力求證事實真偽,斷章取義以符合記者預設立場。(俞旭,1997)香港的小報文化在雜誌方面就更發揚光大,雜誌如「壹周刊」、「東周刊」、「壹本便利」、「忽然一周」、「東Touch」、「東方新地」等,都以市場導向為旗號,大都從獵奇的角度,集中於搜羅官場名人、影視明星、商界富豪甚至是黑社會的內幕。文章的表述煽情、言詞放蕩、圖文誇張煽情,格調甚為低俗。為4在自由報業的大環境裏,傳播媒介之間的競爭局面,催化為互相促進的作用,心理學上的一項「模式理論」(ModelingTheory),提出媒介看到別人某種行為就會加以模仿。5了提高銷量,更會無中生有,以似是而非的手法進行所謂的報道,又用電腦科技大搞模擬設計、移花接木,為求出位,將新聞當成可以隨時隨意擺佈的素材。(何良懋,1997a)伍、「人辦陳健康」上年尾香港傳媒的「陳健康事件」,是香港傳媒泡製的一齣好戲,這個香港版本的「真人騷」,導演是購買新聞的媒介機構,演出是案中妻兒慘死之後仍繼續尋歡作樂的無情丈夫陳健康,結局是傳媒將群眾憤怒煽動至街頭毆打負心漢,繼而「人辦」向公眾懺悔,一場鬧劇才告一段落。但事件對香港傳媒公信力的影響,郤是深遠及巨大的。「陳健康事件」的起因是一名家庭主婦,不堪丈夫陳健康多番北上尋歡,置家庭於不顧,在痛不欲生的情況下,把兩名親生兒子先後拋落樓及跳樓自殺。但事件在主流傳媒的導引、催谷和炒作下,卻變成一場熱哄哄的輿論審判鬧劇。不少傳媒急不及待,以捕捉「珍禽異獸」的眼光,描繪「人辦」陳健康的各種異舉。有些傳媒更利用此編造新聞,讓當事人像臨記一樣按新聞人員的意向演出案情。其後「蘋果日報」更出五千元誘使陳去嫖妓,在頭版刊登他和兩位女仕在床上大被同眠的圖片,加上洗頭及唱卡拉OK等活動,將陳在妻兒屍骨未寒時尋歡作樂的舉動巨細無遺地報道出來。兩間電視台的資訊節目,更在黃金時段獨家訪問當事人的性生活。傳媒如獲至寶,抓住陳某不放,用全天候的方式追蹤他的日常生活。(杜耀明,1998)傳媒雖然沒有直接明言他是家庭慘劇的罪魁禍首,但訊號郤清楚不過:責任非他莫屬,必須窮追猛打。從報章到電視,這類訊號不斷流傳,也不斷加強訊號的強度,大家漸漸忘記尋根究底的原意,傳媒及大眾視他為問題的根源,盡情宣洩不滿,求取心理平衡。一、人間獵奇多於社會探討事件一開始,都未見有完整的報道,傳媒從不認真去追溯事件的來龍去脈,尋找悲劇的因由、沒有細心掌握各方提供的資料去重組歷史。由原本應將焦點放於母子自殺的箇中原因,揭露香港現存「包二奶」的社會問題,轉移至陳健康的性生活上,讓這些後續故事蓋過及代替事件的前因。同時亦不從社會角度去正視事件產生的原因,結果是無法通過今次事件去掌握社會潛在的類似問題,引導社會深思及反省。事件之所以值得關注,並不僅由於報導手法的過程低下或性質卑劣,而在於問題已到了應該引起正視和檢討的時候,同時也說明單靠市場導向的6大眾傳媒,未必能守衛公眾利益及資訊權利。二、道德警察監守自盜更不堪的是有些傳媒急於求成,為他們心目中的「人辦」提供現金和鎂光燈,鍥而不捨地製造新聞,以充分顯露其「人辦」本色,也好使傳媒這個道德警察做得理直氣壯。但無論新聞表演得如何投入,報道內容多麼令人動容,這些都只是假新聞,因為新聞記者早已介入策劃事件,記者參予其中,又再報道其事,這種自編自導的手法,與新聞報道風馬牛不相及。(杜耀明,1998)新聞界可以批
本文标题:市场强势下香港传媒煽情化报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55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