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50301)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坚实的新闻学、传播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新闻学专门知识的学术型人才,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能力,能在新闻传播教学、科研单位和新闻实践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和新闻传播实践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具有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能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2.掌握新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新闻学的理论前沿、重大现实问题和发展动态;熟悉党和国家有关新闻宣传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科学的研究与分析问题的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从事新闻学学科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新闻传播实践能力。3.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协调工作的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较强的心理素质。二、研究方向1.新媒体研究2.应用传播学3.电视与新媒介叙事研究4.电视新闻节目研究5.电视专题新闻研究三、修业年限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但根据研究生修业状况,允许学生提前毕业。硕士研究生申请提前毕业的具体条件: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第三学期末),所有课程成绩均在80分以上,或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含省级)发表学术论文1篇,修满学分者可以申请提前毕业。2.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最低修业年限不得少于2.5年。申请提前毕业的条件同上。2+3保送硕士研究生和少数民族培养计划硕士研究生执行学校的统一学制。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按照学校关于学分制的规定,硕士研究生应当修满不少于34学分。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才可申请毕业论文答辩。论文答辩通过授予新闻学硕士学位。五、培养方式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充分发挥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在引导和促进硕士生自主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包括学习计划和研究计划,应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硕士研究生导师组要由3-5人组成,配合导师,充分发挥其集体培养优势。3.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4.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名牌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六、课程学习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课程类别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开课学期学时学分备注公共基础课100020001001马克思主义理论春季603100020001002-x基础外国语春季秋季804硕士生需从4门课程中选择2门学科基础课128020102001新闻理论研究秋季603硕士生需至少选择3门不少于6学分的课程,其中含一门2学分的研究方法类课程128020102002中国新闻传播史春季402128020102003大众传播理论秋季603128020102004电视新闻节目研究秋季402128020102005传播学研究方法秋季402专业主干课128020103001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秋季402硕士生需选择3门共6学分的课程128020103002网络传播研究春季402128020103003电视叙事学春季402发展方向课专业方向课128020104001电视专题研究秋季402硕士生需至少选修3门不少于6学分的课程。128020104002媒介素养研究春季402128020104003舆论学秋季402128020104004电视纪录片研究春季402128020104005主持人节目研究春季402128020104006新闻法学春季402128020104007媒体伦理学春季402128020104008中外新闻比较研究秋季402128020104009儿童青少年与媒介研究春季402128020104010媒介传播史秋季402公选课、跨专业课按照本专业特点,硕士生应选修不少于2门的跨专业选修课程或全校选修课。2.经典文献阅读(1学分)充分发挥经典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经典文献的阅读力求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课内阅读督促课外阅读。要求每位硕士生必须在第2学期期末之前至少提交二份书面文献阅读报告。3.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和讨论为主,调动硕士研究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考核方式凡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者,均需按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成绩考核,经考核通过才能取得规定的学分。参加课程考核一般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已完成网上选课。(2)缺课次数累计不超过3次。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除实践类课程可以采取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外,其他课程一律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可采用笔试、口试、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采用撰写读书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加强过程考核,以闭卷考试或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注重引导和促进硕士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各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学科基础课:新闻理论研究:闭卷考试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论文大众传播理论:考试电视新闻节目研究:论文与课件传播学研究方法:研究报告专业主干课: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研究报告网络传播研究:研究报告电视叙事学:开卷考试专业方向课:电视专题研究:考试、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媒介素养研究:课程论文舆论学:课程论文电视纪录片研究:课程论文主持人节目研究:课程论文新闻法学:课程论文媒体伦理学:课程论文中外新闻比较研究:课程论文七、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是为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可以是科研论文、学术综述和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开题报告合格后记1学分,学位论文合格后记3学分。1.研究计划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研究计划,提交院、系备案。导师应按该计划指导研究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2.论文开题报告硕士生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8个月。开题报告合格记1学分。3.论文进展报告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报告的次数、形式和范围由各学科专业自行确定。4.论文评阅与答辩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论文答辩应从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工作量等方面重点考查论文是否使硕士生受到了系统、完整的研究训练。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两次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各个环节,并通过论文答辩后记3学分。八、实践活动鼓励硕士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利用假期赴新闻单位进行专业实习。二是平时各研究方向可根据需要,安排研究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或开发项目,参加有关学术会议或调研、收集资料等。附:经典文献目录:1.《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著,新华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2.《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麦克卢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3.《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哈贝马斯,上海学林出版社。4.《传播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罗杰.菲德勒,华夏出版社,2000年5.《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美]奈斯比特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6.《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塞弗林,华夏出版社,2005年。7.《社会研究方法》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2002年8.《电视传播史》,郭镇之著,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思考电视》,(美)隆莱博著葛忠明译,中华书局2005年。10.《电视与银幕写作》,(美)理查德布鲁姆著徐璞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11.《当代西方电视批评理论》,汪振城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12.《电视文化》,(美)费斯克著,周宪许钧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13.《当代叙事理论指南》,(美)JamesPhelan著,申丹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4.《当代叙事学》,(美)华莱士马丁著,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5.《后现代叙事理论》,(英),马克柯里著,宁一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6.《解读叙事》,(美)希利斯米勒著,申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7.《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英)马尔科姆巴纳德著,周宪许钧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18.《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美)罗伯特·艾伦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9.《纪录电影文献》,单万里主编,中国广播电影出版社,2001年。20.《现代电视纪实》,朱羽君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21.《纪录片创作论纲》,钟大年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22.《外国电影理论名著》,(美)罗伯特C艾伦等著,李迅译,1997年23.《纪录片导论》,(美)比尔尼可尔斯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24.《电视纪录片创作》,陶涛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25.《世界纪录片史略》,任远彭国利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26.《电影美学》,(匈)巴拉兹著,中国电影出版社,和力译,1986年27.《纪录中国》,吕新雨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2003年28.《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9.《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30.《传播学史》[美]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31.《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徐耀魁主编,新华出版社,1998年。32.《当代新闻学原理》〉,刘建明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33.《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美)新闻自由委员会著,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4.《传播学概论》,(美)威尔伯施拉姆著,新华出版社1984年35.《报纸的良知》,(美)利昂纳尔逊弗林特著,萧严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6.《西方新闻事业概论》,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37.《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版38.《美国新闻史》(美)埃默里父子著,新华出版社,200239.《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徐培汀、裘正义著,重庆出版社,199840.《中国广播电视通史》赵玉明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41.《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尹韵公著,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42.《中国报学史》戈公振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43.《新闻心理学概论》,刘京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44.《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45.《大众传播心理研究》,刘晓红、卜卫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46.《传播理论》,斯蒂文·小约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47.《社会心理学》,时蓉华,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48.《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49.《人本主义心理学》,车文博,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50.《现代心理学》,张春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51.《媒介教育论》,白传之闫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52.《媒体素养教育》,吴翠珍,陈世敏编著,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第1版。53.《媒介素养概论》,毛荣富、周典芳等编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54.W.JamesPotter,MediaLiteracy,2ndEdition,SagePublications,2001.55.《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张骏德,复旦大学
本文标题: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96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