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新闻学院图书资料室XXXX年7月新书通报第二批xls-596
书名著者明星和他的时代——民国电视史新探闫凯蕾幽默理论关键词研究闫广林,徐侗公共新闻研究:理论、实践与批评坦尼.哈斯,曹进译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迈克尔·舒德森贺文发译老广告里的岁月往事由国庆社会透镜——新中国媒介变迁六十年胡正荣,李煜 主编娱悦大众——民国上海女性文化解读姜进中国大陆报纸转型吕尚彬C时代城市传播方略王安中“孤岛”时期的《文汇报》研究周立华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美国)林文刚(CaseyManKongLum),何道宽译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孙英春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李琨媒介效果研究概论(第二版)(美)斯帕克斯(Sparks,G.G) 著;何朝阳,王希华译媒介与社会变迁——战后日本出版物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诸葛蔚东亚文化——风格的意义(美国)迪克·赫伯迪格(DickHebdige),陆道夫胡疆锋译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美)麦库姆斯 著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第二版)(美)费斯克着,许静译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美)波斯曼 著,何道宽译PhotoshopCS3技术解析与精彩案例范玉婵编著PPT演义——100%幻灯片设计密码陈魁编著PhotoshopCS3平面设计36技与72例杨斌版式设计原理(日)佐佐木刚士国际平面设计基础教程:IMAGE图形设计(英)安布罗斯编著,詹凯,张匡匡译国际平面设计基础教程:GRIDS网格设计(英国)加文·安布罗斯(英国)保罗·哈里斯,刘静译视觉新作——德国平面设计风格文森特设计师工具库:配色模板1000例——衍生色彩组合数千种格拉汉姆·戴维斯(Davis.G.)(著),忻雁(译)图形设计训练李洁编著网页设计教程韩绪方舒弘品牌形象设计教程王昕平面设计视觉词典加文·安布罗斯(Ambrose.G.),保罗·哈里斯(Harris.P.)(著),卞尊昌,龙获(译)日本最新设计模板——版面设计夏井芸华舆论监督研究许新芝,罗朋,李清霞著另眼相看——海外学者评当代中国纪录片平杰平面设计实用技术高文胜编POP手绘广告设计杨猛,刘慧,王贝 编著色彩应用(美)亚当斯,(美)盛冈,(美)斯通 编著,于杨 译PhotoshopCS2技术精粹与特效设计锐艺视觉字体设计赵希岗法国平面设计经典第1卷王雪青法国平面设计经典第2卷王雪青视觉传达设计形式原理潘尔慧,孟伟光著视觉形态构成周锐,徐龙宝编著世界名师平面设计教学案例经典——华西莱文斯与他的学生们何见平主编世界名师平面设计教学案例经典——姚尔丹与他的学生们何见平主编出版社出版年专业类别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广电、编导学林出版社2010通读、公关、传播华夏出版社2010新闻、传播华夏出版社2010新闻、传播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广告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新闻、传播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通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新闻、传播新华出版社2008传播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新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新闻、传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新闻、传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通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新闻、传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新闻、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广告、摄影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通读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2008广告、摄影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广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广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广告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广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广告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广告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广告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广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广告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广告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新闻、传播文汇出版社2006广电、编导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广告印刷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广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广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广告安徽美术出版社2007广告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广告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广告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广告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广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广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广告内容简介本书认为:明星是每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和大众普遍欲望的投射。明星研究,并不是把分析电影演员作为最终目的,而是把他们看成是对所处电影产业及社会文化进程有揭示作用的文本。也就是说,“明星”这个研究对象几乎不具有形式价值,却有重大的文化意义。通过对民国电影明星体系及其演变过程的论述,本书尝试阐述的问题在于:*民国电影经历了风风雨雨、起起落落,明星作为电影产业的特殊及典型现象,对于民国电影业的发展而言;在各个阶段的作用如何。*历经不同的时代,电影明星长盛不衰,人们为什么崇拜明星,又是谁在制造着明星。这是一次对民国电影发展历程的新探索。本书为2009年度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课题,全书对幽默理论课题的“荒诞”、“讽刺”、“怪诞”、“滑稽”、“丑角”、“戏仿”、“玩笑”等24条关键词作了探讨和研究。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公共新闻研究》是一部对新闻改革运动——公共新闻理论的基础与实践——的介绍性著作。作者坦尼·哈斯在寻求公共新闻产生的历史语境的过程中,提出了公共新闻哲学,回顾了迄今为止公共新闻实践的实证性研究,对指向公共新闻的主要批评作出了回应。此著作提供了改进公共新闻的解决方法,对于任何一位对公共新闻感兴趣的人而言,都不无裨益。新闻界创造不出民主,民主也制造不出新闻事业,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正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以及媒体研究学者迈克尔•舒德森在本书中要论述的核心问题。以美国媒体为研究对象,但辅之以比较研究的文本背景,作者把新闻理解为既是故事讲述又是事实指向的操作模式,正是在这样的新闻报道规范与框架下,作者围绕今天的公共知识是什么以及应当是什么这二者之间所产生的诸多争辩进行了阐释。本书为舒德森近年最有代表性的论述文集。《老广告里的岁月往事》以由国庆收藏的老广告为主要线索,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历史与风俗画面。书中文字轻松可读,娓娓道来;所选200余幅珍贵图片沉静中透着往昔的时尚色彩,雅俗共赏。作者通过本书告诉读者,盛世修史的时代,让媒介的纪录在当下有了特别突出的意义。共和国60年的历程,或波澜壮阔,或暗涛汹涌,媒介的亦步亦趋使得这段历史可能有机会“重播”,然而,作为那个充斥着改变和永恒的时代的记录者,我们该如何记忆?我们的记录或编辑,如何能穿越时空,经历历史真实的淬炼,留给后来者……我们首先要保持客观,但是客观就要具体,往往抽象容易主观。在这种具体的叙述策略中,我们选择了一种“故事”意义的历史叙述:从延安到北平,新华社国家通讯社的建立有太长的前传与后记;之后,《人民日报》先放“卫星”,点燃了革命激情,但是盲从之风将人们引进了一个巨大的悬念中;“文革”的序幕被《两报一刊》赫然拉开,正剧的舞台上上演的是一出反讽、反智的闹剧;媒介有幸,终于开始回归理性,“真理标准”讨论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坚持常识常情成为下半幕的主旋律,引发出系列台、都市报……在民生化、全球化、娱乐化的主题下媒介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性的互动与变奏,高歌猛进略显夸张……这些片断的选择,不求完整,但希望能在历史断层处折射历史的本真。女性与演艺是20世纪上海城市文化空间中两个最为活跃和显眼的部分。上海的演艺市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场所,数以百计的大小剧场影院里,日夜上演着形形色色的人间悲喜剧,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营造着大都市的文化信息。女性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之所以如此,却是因了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这个也许是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重大的历史性变化,一个改变了20世纪中国社会、影响了中国人生活的重大历史性变化。《中国大陆报纸转型》在新闻传播学术界率先提出总体性、分化、断裂、博弈、整合五个范式,来揭示特定社会转型时期报纸媒介的生存状态;系统、清晰地揭示了报纸媒介角色、种群演进的历史与逻辑的双重轨迹;详尽、周到地描述了整合阶段多元报纸媒介种群图景和社会塑成型报纸种群特质,并试图对中国大陆报纸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中国大陆的社会转型和媒介转型方兴未艾。在社会与媒介双重转型的生态环境中发生的报纸转型,是当代中国重大的媒介发展事件之一,也是亟待学术界回应并解决的重要复杂性学术课题之一。作者整合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社会学、媒介生态学、媒介经营管理学、制度经济学等多学科学术资源,以宏阔的学术视野,运用社会变迁演化观、报纸生成观、报纸场域观为基本的方法论原则,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范式分析等定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中国社会转型前和转型过程中的报纸制度、报纸种群、报纸角色变化的系统观照与分析,剖析了复杂的社会及其经济、政治、技术、文化因素怎样去协同改变报纸的命运,以及报纸又是如何适应社会场域的变化,半自主地选择行业转型与发展的路径。《C时代:城市传播方略》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城市传播理论和实践的著作。本书提出了人类在21世纪将整体性地迈进“C时代”,即迈进了城市(City)的世纪、创意(Creativity)的世纪、消费(Consumption)的世纪和传播(Communication)的世纪;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城市传播”这一概念,论述了城市传播学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系统分析了城市传播领域研究的出场路径以及城市传播学的理论框架。本书还结合大量实战案例着重总结出了开展城市传播工作的核心策略和重要经验,并针对一些城市的现实状况对其城市传播战略工作提出了原创性的应对对策、策划方案和执行建议。全书内容可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部分,论述了在“C时代”注重城市传播研究和实践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指出了城市传播研究的环境、视角和方法。并且从城市传播的传者群落、文本生产、受众构成和渠道建设这四大体系论述城市传播运行环节的重要理论和实践策略。第二部分是专论部分,即对城市传播区别于传播学其他分支学科所特有的研究领域和实践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城市危机传播、城市和农村的互动传播、城市旧城改造的代际传播以及城市的国际传播等方面。第三部分是从传播学的视角对未来城市发展趋势和重点研究领域的展望。在这一部分里本书预见性地提出了未来社会新的城市形态——“流城市”。论述了“流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并且结合城市智能化发展的趋势预测流城市的基本形态,还就城市如何抢抓21世纪城市实体化与信息化发展彼此互补、高度融合的关键机遇,加大“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力度,在未来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赢得发展先机提出了作者的思考、意见和建议。“孤岛”时期的《文汇报》,是应“抗日救亡”的时代潮流和“孤岛”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坚持民族大义、坚持抗日宣传的民办爱国报纸。她以团结抗日为宗旨,以“孤岛”民众为依归,以传播抗战信息、积极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为主题,激励和鼓舞“孤岛”民众,诋斥汉奸丑类,坚持抗战必胜、反对妥协后退,从而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团结抗战、鼓舞民心士气等方面的重要贡献。本文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出发,运用思想文化史、大众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背景考察、发展研究、文本解读、主题诠释、功能与效果分析等方面,系统地考察和分析了“孤岛”时期的《文汇报》。全文分七章。首章导言,介绍研究选题缘起和思考路径;第二章是背景考察,从“国内抗日救亡、世界反法西斯”的时代背景、“孤岛”社会环境和媒介生态环境等方面,具体分析了《文汇报》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原因和条件,明确其产生和存在的意义;第三章是发展研究,主要从创刊和发展概况、宗旨和报道方针、编辑发行与广告等方面,具体分析了《文汇报》产生和发展的具体情况;第四章是文本解读,主要通过内容分析,介绍并分析了《文汇报》的版面构成、内容结构、信息来源、栏目和编排特点;第五章是提炼主题,深入诠释了《文汇报》抗日救亡的传播主题;第六章是功能与效果分析,通过对《文汇报》的传播功能和传播效果的分析,对其地位、作用和影响进行客观评价。最后是结语部分,即对全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总结概括,指出本文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今后应努力的方向。本书用纪传体的方式描绘并评价了十
本文标题:新闻学院图书资料室XXXX年7月新书通报第二批xls-59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97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