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潜意识在植入式广告中的作用
1目录前言……………………………………………………………………2正文……………………………………………………………………3一、植入式广告的概念内容…………………………………………31、什么是植入式广告………………………………………………32、植入式广告的理论基础…………………………………………43、植入式广告的作用过程…………………………………………5二、潜意识的基本概念………………………………………………51、潜意识与无意识…………………………………………………62、潜意识与下意识…………………………………………………63、潜意识与意识……………………………………………………7三、潜意识在植入式广告中的作用和机制…………………………81、从植入式广告的理论基础来分析………………………………82、从植入式广告的形式特征来分析………………………………103、植入式广告中无意识作用的内在心理机制……………………12四、结语………………………………………………………………14五、参考文献…………………………………………………………152前言随着电影、电视的不断创新和网络技术等各种先进技术的发展,植入式广告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社会文化程度和影视拍摄制作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日常生活和高层精神消费的追求也不断加强,植入式广告的传播与具有潜在的巨大的高素质的目标受众群体紧密相联。对于众多广告主而言,植入式广告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挖掘潜力和强传播效果的新的广告形式,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产品和品牌推广的途径。但是这种形式的广告受到多方指责,认为它破坏了电影、电视和节目的艺术性。然而植入式广告身着大众文化的隐身服,跳出了常规广告形式与媒介产品赫然分离的案臼,使它具有非凡的市场效果,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传统广告在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继续生存的问题。而且网络经济的兴起,网络游戏的进一步发展,但虚假广告横行让繁杂的网络广告形式却备受诟病,并引起网络使用者的反感,但植入式广告以其低涉入性在网络广告中也取得重要的一席位置。植入式广告将成为广告业界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势必为广告业界和学界关注的一个新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外国许多学者就开始了对植入式广告的理论研究,近些年来,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它予以关注和讨论。但是除个别学者在文章中提到植入式广告的无意注意和无意记忆外,几乎所有人都是在意识层面对其理论基础、作用过程和运作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植入式广告与常规广告一样是作用于受众可感知的意识,而并没有对潜意识——这一在人类意识中占有绝大部分比例3并对人类思想和行为起着重大影响的意识状态——进行联系研究和关注。本文将结合潜意识的一些相关理论,对植入式广告进行另一种角度的分析和研究,论证潜意识在植入式广告的理论基础、整体运作、作用过程和效果的产生等各方面都起着或多或少正面或辅助性的作用。以期更全面地认识植入式广告,并更好地利用潜意识手段来增强植入式广告的整合性及其植入式的合理性、巧妙性,让植入式广告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性能,取得更好的实战效果。正文一、植入式广告的概念内容1.什么是植入式广告植入式广告,是指广告主将自己的产品、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服务内容策略等相关信息通过一定的创意和表现手法,巧妙地糅合到电影、电视剧或电视节目中,使之成为影视剧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通过场景的再现,让观众对其产品及品牌留下印象,从而达到传播品牌相关信息和形象的目的。(《论植入式广告的创新与发展》郭元媛太原大学学报2007年6月第8卷第2期总第30期)潜意识广告与植入式广告有些相似,但并非同一种广告形式。潜意识广告的广告刺激落在消费者感知阈限之外时,机械地、反复地、直接地刺激消费者的潜意识,其所传播的信息是人体无法直接感知的。从一定程度上,植入式广告是利用人们的潜意识进行传播,但是4它与潜意识广告又有所区别,即植入式广告通常是置入电影、节目情境而非广告,通过情境式的沟通来达成对消费者进行无意识的诱导,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商业性信息的目的。2.植入式广告的理论基础植入式广告对受众产生效果可从古典制约与行为模式典范理论来分析。古典制约理论又称为反应制约理论,最早由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认为行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在某个刺激与某个反应之间建立关系的过程,即通过让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在同时或相近地出现,就可建立起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巴甫洛夫指出反应制约产生的行为是不随意行为,该行为无法由个人意识随意控制,而是由刺激引发心理改变所产生的。替代性学习理论主要被用于解释被置入内容对个人的影响。从社会学习的观点来看,学习是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的,一是通过个人实际体验直接经验来学习,另一种就是替代性学习,或称观察学习,即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或该行为来获得正面认知的过程,观察者可以通过模仿行为来完成学习,无须亲身体验。赫伯特·布鲁默(美国社会学家1900-1987)指出,青少年经常想象自己是英雄或女豪杰,并试图模仿他们的行为。观众经常模仿流行电影与电视角色的穿着、独特风格、行为等,并想象自己与角色相似,这是观看虚拟内容的动机之一。当观众无法成功展现跟演员一样的魅力特质时,就会使用一些容易获得的商品来联结这些渴望的特质,5而观众在对这些类型的商品进行选择时,植入式广告就起到重要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在植入式广告的理论基础中的意义转移模式也相当重要。植入式广告是意义转换的形式之一。所谓转换是指消费者通过联结广告中的使用经验,使其在实际消费和使用广告产品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感,让实际经验变得更丰富、更享受。(《置入式广告研究》刘潆檑武汉大学传播学硕士)3.植入式广告的作用过程刘潆擂在《置入式广告研究》一文中指出作为一种广告手法,植入式广告的作用过程中比较特殊、较之在常规形式广告中作用更为显著的两个阶段即符号认知和自我认同。且这两个过程是同步发生的。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植入式广告的符号认知过程其实就是置入的品牌及产品符号通过电影、电视、游戏等的传播不断出现在阅听人的视觉影像,甚至更进一步占据阅听人脑海的图像。刘潆擂认为植入式广告的自我认同实际上是让阅听人获得一种“模仿意识”。品牌与媒体内容联结形成一套符号系统,电影片段、游戏情节会给消费者一种想象,只在使用其中的品牌,就会产生与品牌相应的效果。二、潜意识的基本概念潜意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形式,也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它是人们对认识对象不自觉的、未加注6意的、不由自主的、不知不觉的、模糊不清的认识。简言之,潜意识,是一种未被意识到的认识,或认识阈之下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潜意识不等于没有意识,它在认识中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理解潜意识这一概念需要通过分析和比较几组相关而且相似的概念来完成。1.潜意识和无意识心理学家们通常把意识阈以下的意识称为“无意识”,这就很容易被人们误解为“无意识”就是没有意识。其实,无意识并不是没有意识,它是认识主体客观存在的一种精神活动、一种潜在的认识过程,是未被主体自觉意识到的意识。无意识作为一种概念也常被学者们与潜意识这一概念替用,事实上其所指之事就是潜意识。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研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学说,就会发现,他所说的“无意识”,实际上就是“潜意识”。在他看来,人类心理的基本部分和基本的能源中心,是不为我们的意识所觉察的,潜伏在心理结构之深层的潜意识方面。在这里,包含着许多有悖于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等等的个人的原始冲动、本能、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以及各种创伤事件,由于有悖于社会和文化或会引起个人心灵深处的极度不安,它们被压抑到意识阈之下,而成为不被意识到的潜意识。2.潜意识和下意识下意识仅从心理学意义上讲,即人的不自觉的行为趋向。而潜意识则是人心理上潜在的行为取向。大家可以发现,除了有个别字眼有着不明显的区别外,这两个名词可说是很相类似的。而在文学领域内7的这两个词一般是通用的。如果从完全的心理学角度分析,可以参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对二者进行比较。无论是下意识还是潜意识都是人在长期生活中的经验、心理作用、本能反应以及心理和情感的暗示等不同的精神状态在客观行为上的反映。二者的一般界限是行为的支配力不同,尽管表现相类,但我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下意识行为往往是由本能、性情或其他“人”本身的先天因素引起的,如我们在遇到危险时,总会下意识的产生“趋利避害”的想法,这是人进行自我保护的本能;而潜意识行为一般是有某种心理暗示或是在行为之初产生过有意识的思考而引起的,诸如我们在犯罪分子身边,纵使他被羁押,但我们潜意识中仍会认为“他”是危险的,同样在遇到国家曾经的敌人时,我们心理也会不自然地产生一种排斥情节,并非对其某个人,而是我们受到了长期以来爱国教育的暗示。3.潜意识和意识在人的潜意识现象中,除了先天本能的部分外,绝大部分是后天意识的沉积,即后天潜意识。这就是说,潜意识是指通过后天学习而得来的社会和文化的潜意识,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和各种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人们生活中的各种习俗中的潜意识成分。这些后天学来的东西,本来是一种意识的存在状态,但它经过人们年久日深的践行和体认,会潜移默化为一种社会心理的沉淀物,而存在于人们意识的深层。这时,这些后天学来的东西,就转化为一种文化潜意识了。8在整个意识领域中的绝大部分信息,是处于潜意识状态。我们知道,意识和理性思维对外界客体信息的接收总是有限的。它只能接收那些明确的并具有条理和规律的信息,即大量的信息是通过神经阈限下的渠道输入人的大脑的。不过,神经阈限下所接收到的信息,不能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而上升为意识,而是以潜意识的存在状态,贮存在大脑的深层。有学者做过统计,人的大脑每秒钟能接收14-15条信息,每天能够负载8600万条信息。但实际上,这些信息只有1%能够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而成为意识;其余的绝大部分信息,都被大脑的思维筛选掉了,而成为潜意识。这些贮存在大脑深处的潜意识,不容易被思维主体激活与发觉,它们深层地、潜在地和沉睡地存在于大脑之中,而意识则是表层地、现实地和显象地存在着。尽管意识和潜意识在脑中贮存的层面不同,但他们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当潜意识在某种外界的刺激下,就会从沉睡中醒悟过来,不自觉地从大脑的深层,跃进到大脑的表层而转化为意识。同样,如果长期不利用和操作某种意识,它就会渐渐被意识主体淡忘,最后会下沉到大脑的深层,而转化为潜意识。这就是显意识与潜意识在认识过程中的辩证关系。(《论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张浩东岳论丛2007年7月(第28卷/第4期)三、潜意识在植入式广告中的作用和机制1.从植入式广告的理论基础来分析植入式广告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个方面,古典制约与行为模式9典范理论以及意义转移模式。人们观看电影电视或玩游戏本质上是在满足其一些心理,一是好奇心,电影电视或游戏且有可超载时空界限、可获丰富信息资源、可获得梦幻般游戏体验等特点,强烈吸引着人们;二是补偿心理,亲情、爱情、抱负、情绪宣泄以及潜意识的愿望都能在电影电视或游戏情节中得到实现,三是缓解压力的需要,人们通过观赏电影电视节目或玩游戏可以让平时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机,压力得到缓解和释放。电影电视或游戏中总会有一些具备普通消费者所向往的能力气质的人物角色,这种能力和气质可能是被正常的世俗伦理所排斥和限制的但却是人意识深处所欲求的,比如放纵、混乱;也有可能是世人所共同追求的、内心的渴望和理想,比如财富、地位;再加上一些现实生活中很少见甚至不可能体验的一些故事情节对视听众进行刺激,结合巴甫洛夫的古典制约理论,C.A.Russel指出,置入式广告可以看成是将媒体内容(角色或情节)与品牌两项刺激的配对联结,该联结就是通过重复曝光将对喜爱角色和情节的正面情绪反应转移到产品/品牌,引发对产品/品牌的制约刺激,也就是暗示消费者使用这种产品或品牌能获得与喜爱角色或情节相一致的感受和体验。但如果要取得较好的联结效果就必需让植入的信息足够显著并让消费者处理和消化,而这又很容易让植入式广告失去其隐蔽作用,让消费者查觉其广告的存在形式,这样就让植入式广告“润物细无声”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比常
本文标题:潜意识在植入式广告中的作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815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