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9班)
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1926年广州《中央日报》国民党的新闻体系1924年广州“中央通讯社”三个核心1928年南京”中央广播电台”国统区中共地下党派1927年上海《布尔塞维亚》(三足鼎立)新闻报刊1928年上海《红旗》1930年上海《红旗日报》内战初期左翼记者联盟等文化团体的宣传活动1929年《时事简报》红军早期1930年《红军日报》1931年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革命根据地1931年《红色中华》(苏维埃地区)人民政权1931年《青年实话》建立时期1931年《红星报》1933年《斗争》其他革命根据地报刊和红色军刊革命根据地事业的特点和意义《红色中华》1937改组为《新中华报》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抗日宣传“红中社”1937年改组为“新华社”海外力量1935年巴黎《救国报》内战后期1931-1937民营报纸《申报》的进步与改革《新闻报》成立舍的《立报》国统区新闻界的《新生》事件抗日宣传《大公报》的“明耻教战”邹韬奋与《生活周刊》范长江的新闻活动3S: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内战初期(1927-1930):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相继发生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在全国取得统治地位,国民党在全国的新闻统治也随之建立。二、内战后期(1931-1937):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救亡的怒潮:“一·二八”淞沪抗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内战初期国统区和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国民党统治区的三支新闻力量:国民党的新闻事业体系中国共产党地下党派的新闻报刊左翼记者联盟等文化团体的宣传事业国民党的新闻事业体系的三个核心《中央日报》:1927年3月22日创刊于武汉,1928年2月1日,《中央日报》在上海出版发行,1929年2月21日,南京《中央日报》开始发行.1932年3月,蒋介石委任程沧波主持《中央日报》。程氏到任后,立即开始了内容广泛的改组工作.《中央日报》形成一个庞大的报系大约是在1938年1943年之间《中央日报》报系是一个十分松散的联合体,《中央日报》总社与分社只是名称上相同,无实际的隶属关系。《中央日报》中央社1924年成立于广州,27年5月迁广州,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1932年5月,任命萧同兹为社长,直至1964年。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并同路透社、美联社、哈瓦斯社签定交换新闻合同,垄断了国际新闻的来源,收回我国通讯社在我国的直接发稿权。“中央广播电台”简称“中央台”,1928年在南京建立。1932年11月该台的发射功率由500瓦增加为75千瓦,为亚洲之冠。呼号改为XGOA。1933年,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开始播放广告。各地官办电台竞相仿效。次年8月,“中国电声广告社”成立,为“中央台”及地方台承办、代理广告。规定广告分“普通”和“特种”两类,时段价格分甲、乙、丙三种。广告须经中央广播电台审查,广告用语以国语为主,违禁品不能做广告。1939年,国民党政府在重庆建立了对外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中共地下党派的重要新闻报刊《布尔塞维克》1927年10月在上海出版,中共中央政治理论机关刊物,组成由瞿秋白任主任的编委会。为了迷惑敌人的视线,躲避国民党的查禁,《布尔塞维克》采取了伪装封面和目录及化名出版。1932年出至第五卷第1期停刊,共出52期。•《红旗日报》1930年8月15日在上海创刊,中共中央机关报。由《红旗》三日刊和《上海报》合并组成。李求实主编。•李求实(1903~1931)湖北武昌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日日新闻》总编辑。参加二七大罢工。1924年赴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曾任共青团广东区委宣传部长、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团中央宣传部长、团中央南方局书记等职。1928年夏主编《上海报》,5月任苏准会上海办事处负责人。1931年1月17日在东方旅社被捕,2月7日牺牲于龙华。中共地下党派的新闻报刊经验与教训经验:对敌斗争策略:伪装封面等借鉴苏联的做法:建党报委员会;发展通讯员;建立发行网等教训: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导致党的新闻事业全面崩溃。左翼记者联盟等文化团体的宣传事业文学社团:创造社、太阳社、左翼作家联盟左翼新闻记者联盟:1932年3月20日成立。“记联”成立后,通过各种方式,团结新闻界,开展进步宣传活动。出版机关刊物《集纳批判》周刊。创办了“国际新闻社”和小型报纸《华报》,编发抗日稿件。1934年夏,“记联”的活动全部转入地下。1935年秋,又建立了公开组织“中华新闻社”,一直活动到1936年5月。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红军早期:1929年《时事简报》:“不做文章只刊登消息”1930年《红军日报》人民政权建立时期即人民政权下新闻事业的大发展:红色中华社•简称“红中社”,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主办的一个新闻机构,1931年11月成立于江西瑞金。红中社的新闻广播呼号是CSR。1931年11月7日这一天,就被定为“新华通讯社”诞生的纪念日。1937年1月,“红中社”改名“新华社”后,仍旧使用这一呼号。它以出版《红色中华》报为主,出版报纸是红色中华社的主要任务。•1931年11月7日红中社在瑞金叶坪首次播发新闻的电台旧址。《红色中华》《红色中华》的创办经过、特点:《红色中华》报,作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同年3月《红色中华》报出至第240期,暂时停刊。1935年在陕北瓦窑堡复刊,第325期改名《新中华报》。《红色中华》报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双日刊。《红色中华》报的宣传报道有以下三方面:①配合党政中心任务,积极进行了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的宣传。②帮助党和政府进行了多方面的战争动员工作。③宣传贯彻党的抗日救国的主张,及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以及国民党的卖国政策。《红色中华》报日益成为党和政府用来组织战争和经济动员的有力工具。红中社主办的《红色中华》报创刊号及其后发行的号外。红中报:《红四军入川》《红星报》:1931年创刊于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军委总政治部主办。1933年8月后,邓小平主编(后期)。被称赞为“战士的良友”、“革命战争的一只有力的喇叭”。1935年8月初停刊。《青年实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1937年7月1日创办,陆定一等人主编。以青年为主要读者对象。《斗争》: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机关报。其他根据地的报刊和红军报纸•湘赣根据地:《湘赣红旗》•闽浙赣根据地:《突击》《工农报》《红星报》等;•湘鄂西根据地:《红旗日报》《工农日报》•鄂豫皖根据地:《列宁报》等•川陕根据地:《共产党》《苏维埃》•琼崖根据地:《琼崖红旗》等•红军报刊: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与意义特点: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紧密围绕现实需要做宣传密切联系群众做后盾,依靠群众办报;开张批评与表扬通俗与活泼的形式意义:中共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开端;新闻事业由乡村而城市的新型传播途径继承发扬列宁的党报思想内战后期的新闻事业共产党的抗日宣传革命根据地《新中华报》:1937年1月29日由《红色中华报》改名而来。新华社(西安事变后由红中社正式改组而来)《解放》:1937年4月24日延安创办海外的抗日力量《救国时报》:1935年中共在法国出版,廖焕星、李立三先后任主编。该报编辑部设在莫斯科,航运纸型到巴黎印刷发行。《救国时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海外从事抗日宣传的机关报,发行43个国家及国内各地,销数达2万份,影响遍及国内外。该报1935年5月创刊时名《救国报》。是惟一铅印的西欧侨胞的喉舌。国统区新闻界的抗日宣传民营报纸《申报》的改革与史量才被杀案成舍我的《立报》《新生》事件《大公报》的“明耻教战”邹韬奋的报刊活动及《生活周刊》范长江的新闻活动3S: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申报》的改革和史量才之死九一八”前的《申报》“九一八”后《申报》的进步政治倾向《申报》与史量才在凇沪抗战中的表现业务的改革与《自由谈》的改革《申报》的文化事业史量才遇害1.“九一八”前的《申报》1929年冬,《申报》的发展因内部重要人事变动而发生危机。这主要是由总主笔陈冷、经理张竹平、协理汪英宾的辞职引起的。这几位骨干的离职给《申报》带来很大困难。史量才毅然决定由张蕴和继任主笔,马荫良继任经理,自己也改变以往很少到馆的习惯,亲躬馆务。1931年1月,《申报》成立总管理处,统辖一切馆务,史量才自任总经理兼总务部主任,马荫良副之,聘黄炎培为设计部主任,戈公振副之,陶行知为总管理处顾问(对外不公开,因陶当时正受到国民党的通缉)。总管理处的成立,进步人士的聘用,对《申报》的改革及史量才本人思想上的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史量才黄炎培陶行知2.“九一八”后《申报》的进步政治倾向•“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一向在重大政治事件中谨慎保守的《申报》一改常态,表现出积极抗日和要求民主的进步倾向。①积极报道事变真相,对事变作了详细报道,第一天报道的电讯多达85条。为这些电讯所作的特大标题:“日军大举侵略东省”,“蔑弃国际公法,破坏东亚和平”,鲜明地表示了《申报》的政治倾向。时评《国人乎速猛醒奋起》:主张自救、抵抗、作“背城战”。②《申报》积极报道和申援群众的抗日行动1931年12月17日,南京发生“珍珠桥惨案”,赴京请愿抗日的北平学生遭到军警枪杀。国民党当局严格封锁消息,企图掩盖真相。《申报》不顾当局禁令,详细报道了事件发生经过,同时发表了时评《学生爱国运动平议》加以评述。时评说:学生运动“其情则可原,其行则可敬,其艰苦卓绝之泣血呼吁,则可歌可泣”。③反对国民党独裁,要求民主自由权利1931年12月,有影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邓演达被蒋介石秘密杀害。《申报》于12月19日独家刊登了宋庆龄的抗议声明。同年夏天,蒋介石向江西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对此,《申报》连续发表《“剿匪”与“造匪”》等三篇时评表示反对。时评认为,“所剿之‘匪’,何莫非我劳苦同胞,何莫非饥寒交迫求生不得之良民”,“今日之所谓‘匪’者,与其谓由于共党政治主张之煽惑,毋宁谓由于政治之压迫与生计之驱使”。时评抨击说:“一部分‘剿匪’军队,剿匪其名,而剿民其实………实则兵之扰民,尤甚于‘匪’,民之畏兵,尤甚于‘匪’”。《申报》的大胆言论,招来国民党当局的忌恨,蒋介石亲自下手令:“申报禁止邮递”。④成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宣传讲坛1932年12月,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迫害进步人士,争取言论、出版、集合、结社自由,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鲁迅等人发起成立了“同盟”。报道“同盟”的活动,并刊登同盟的重要声明、宣言。3.《申报》和史量才在淞沪抗战中•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向上海发动新的侵略战争,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违背蒋介石的旨意,奋起抵抗,上海各界市民自发组织声援。《申报》和史量才也积极参加了这场民族自卫战。史量才约集上海工商文化界的头面人物,成立了“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史被选为会长,广泛开展了慰劳军队,救护难民,调剂金融,维持商业,联络军民等各方面的活动。•整个淞沪抗战期间,史量才白天全力主持地方维持会会务工作,晚上听取《申报》关于战争动态的报告,研究宣传方针。他一手通过地方维持会联络各方,一手通过《申报》影响舆论,指导抗战,表现出一个爱国者的极大热忱。《申报》在淞沪抗战中也成为重要的舆论指导机关。具体表现:•首先,《申报》积极促进和推动了支援十九路军的社会活动。•其次,《申报》为稳定金融市场、稳定人心作了舆论宣传。•第三、《申报》还发动和指导了难民收容、救济工作。•在整个淞沪抗战中,上海地方市民维持会几乎像一个准政府,履行了部分地方政府的职能。由此,史量才成为引人注目的地方领袖人物,《申报》也成了上海的舆论中心。4.业务改革和《自由谈》的改版《申报》在政治上进步的同时,业务上励精图治,进行了第二次重大改革。1932年11月30日,《申报》发表《申报六十周年革新计划宣
本文标题: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9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835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