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308-09-2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2第一节“五四”运动与启蒙报刊第二节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第三节五四新闻改革及新闻学研究的发展3辛亥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的结果,迫使当时的国人重新思考国家的出路。从思想启蒙着手,广泛地开展一次“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运动,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唤起民众。第一节“五四”运动与启蒙报刊一、“五四”运动4五四时期的时间界限:以1917年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为起点,一直延续到1921年,思想和文化运动被更直接的政治行动所代替。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一个明显特点:报刊成为文学革命的阵地。报刊一改过去政治评论的面貌,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于文化、文学领域当中的学术自由讨论,报刊上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民主气息。5二、五四时期的代表报刊1.陈独秀和《新青年》陈独秀:1879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早年留学日本。1915年起,创办并主编了《青年杂志》。《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抨击封建的伦理道德。他在主持《新青年》期间,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宣传策略与方针,确立了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组织编者、作者和读者队伍。陈独秀也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他在主持《新青年》的7年中,始终坚持《新青年》的方向,和读者一起前进。6陈独秀7《新青年》:1915年在上海创刊,主编是陈独秀。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从创刊至1922年7月,共出刊9卷。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宣传阵地。在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促使思想启蒙,推动文学革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它代表现代报刊的开始。8五四运动中的《新青年》910《新青年》发展的几个阶段《新青年》发展的第一阶段:陈独秀主编时期(1915年9月—1916年2月),《青年杂志》宗旨:“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九一六年》《吾人之最后觉醒》等。11《敬告青年》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方面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歌颂西方资产阶级自由、独立、平等、人权等思想,但因为曲高和寡没有市场,终因销量太少而于1916年2月休刊。12《新青年》发展的第二阶段:陈独秀主撰时期,1916年9月—1917年8月主要目的是批孔——反对封建文化、传统伦理道德。易白沙:《孔子平议》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复辟与尊孔》《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吴虞:《家族制度与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吃人与礼教》等《新青年》的批孔运动,拉开了五四时期反对封建文化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功不可没。13《新青年》发展的第三阶段:北大教授轮值主编时期(1918年1月——1919年9月),编辑部共同研究,轮流主编“轮值编辑人”: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客员”:鲁迅、周作人、高一涵、陶孟和等主要内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双簧戏”14“双簧戏”:《新青年》第4卷第3号在《文学革命之反响》的总题下发表了著名的新旧文学论战的两封信。一封是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辑部反对文学革命的来信,一封是刘半农写的万余言反驳书《致王敬轩信》,逐条批驳王的论点,具体论述文学革命的必要性。这二封信的辩驳,推动了文学革命问题的讨论。《荆生》事件《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陈独秀撰写,为了宣扬倡导民主与科学,哪怕断头流血,都不推辞。这是坚持反封建文化运动的战斗宣言,也是《新青年》前期思想宣传的基本总结。15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新文学的理论问题作了探讨大量译介世界近现代文学名著从四卷一号起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刊登新体诗,直接推动了文学革命运动的发展,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极大影响。《新青年》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到1919年初,《新青年》销路日渐“兴旺”。16五四时期现代诗欣赏:鸽子胡适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看他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夷犹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相隔一层纸刘半农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17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叫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18《新青年》发展的第四阶段:陈独秀独立主编时期(1919年12月自第7卷开始独立编辑);上海;《本志宣言》开始否定资本主义,日益倾向社会主义。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文章。把7卷6号编成《劳动节纪念号》,李大钊《MAYDAY运动史》1920年9月,《新青年》改组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的机关刊物。19《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a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b提倡科学、反对迷信。c发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宣传,惊醒了一代青年。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赞扬。《新青年》最高销量每期达一万五六千份。20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21陈独秀胡适22李大钊: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最早歌颂十月革命。1918年李大刊在报刊上发表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有《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把轮值主编的《新青年》6卷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写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简明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是《新青年》编辑部中接受并宣传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新阶段。23李大钊24鲁迅252.《每周评论》《每周评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是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4开4版,于1918年12月在北京创刊。和《新青年》一样,以“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学”为己任,区别在于它“重在批评事实”。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他和李大钊都是主要撰稿人,鲜明地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并倾向社会主义。1919年8月被北洋军阀政府查禁。26《每周评论》刊登的山东问题《每周评论》27《每周评论》的特点和影响:(1)“读它的人可用最廉的代价最经济的时间,知道世界上最新最要的事件”。——《新潮》《每周评论》内容丰富,议论精辟,栏目新颖多样,把新闻分门别类整理好有突发的重大事件发生时,随报赠送一张《特别附录》,专门刊登有关信息突出重点,对于有重要新闻价值的事件的选择比较准确、及时。28(2)五四运动期间,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先导作用。五四运动爆发后,《每周评论》作了连续系统的报道,并且紧密结合事实,做了及时的评论,从舆论上对学生和群众的行动给予了支持和引导。《每周评论》第一次把这场学生爱国运动称为“五四运动”,第一次提出学习“五四运动”的精神。29《新青年》与《每周评论》30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群众大会现场爱国学生在北京街头向群众演说,并散发传单“五四”空前的群众运动,冲破了“二次革命”以来新闻界万马齐喑的沉闷空气,发挥了报刊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报刊的大发展。31北京大学和五四运动321919年5月4日《时事新报》的漫画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散发的《北京市民宣言》33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发行的关于“五四运动”的号外1919年5月20日《时事新报》的漫画34北京学生在五四运动中散发的传单五四时期的爱国传单351919年6月12日《新闻报》的漫画1919年6月初,上海、江苏政府和上海学联劝告商界坚持罢市的两个广告36五四时期的歌谣和传单(一)37五四时期的歌谣和传单(二)五四时期的歌谣和传单(三)383.其他一些启蒙报刊毛泽东与《湘江评论》毛泽东主编的湖南学生联合会刊物《湘江评论》于1919年7月14日创刊,是一张4开4版的周报。刊物“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以评论为主,报道时事往往和评论相结合,采用述评的形式。第2期发表了署名“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影响很大。同年8月出至第5号时被湖南军阀张敬尧查封。是推进湖南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报纸。391919年时的毛泽东与《湘江评论》4041《湘江评论》创刊宣言毛泽东自世界革命的呼声大倡,人类解放的运动猛进,从前吾人所不置疑的问题,所不遽取的方法,多所畏缩的说话,于今都要一改旧观,不疑者疑,不取者取,多畏缩者不畏缩了。这种潮流,任是什么力量,不能阻住。任何什么人物,不能不受他的软化。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自文艺复兴,思想解放,人类应如何生活?成了一个绝大的问题。从这个问题加以研究,就得了应该那样生活、不应该这样生活的结论。一些学者倡之,大多民众和之,就成功或将要成功许多方面的改革。见于宗教方面为宗教改革,结果得了信教自由。见于文学方面,由贵族的文学,古典的文学,死形的文学,变为平民的文学,现代的文学.有生命的文学。见于政治方面,由独裁政治变为代议政治,由有限制的选举,变为没限制的选举。见于社会方面,由少数阶级专制的黑暗社会,变为全体人民自由发展的光明社会。见于教育方面,为平民教育主义。见于经济方面,为平民教育主义。见于思想方面,为实验主义。见于国际方面,为国际同盟。42各种改革,一言蔽之,由强权得自由而已。各种对抗强权的根本主义,为平民主义(德莫克拉西,一作民本主义,民主主义,庶民主义)。宗教的强权,文学的强权,政治的强权,社会的强权,教育的强权,经济的强权,思想的强权,国际的强权,丝毫没有存在的余地,都要借平民主义的高呼,将他打倒。如何打倒的方法,则有二说,一急烈的,一温和的。两样方法,我们应有一番选择。(一)我们承认强权者都是人,都是我们的同类。滥用强权,是他们不自觉的误谬与不幸,是旧社会旧思想传染他们遗害他们。(二)用强权打倒强权,结果仍然得到强权,不但自相矛盾,并且毫无效力。欧洲的同盟协约战争,我国的南、北战争,都是这一类。所以我们的见解,在学术方面,主张彻底研究,不受一切传说和迷信的束缚,要寻着什么是真理。在对人的方面,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为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无血革命。不主张起大扰乱,行那没效果的炸弹革命、有血革命。国际的强权,迫上了我们的眉睫,就是日本。罢课,罢市,罢工,排货,种种运动,就是直接间接对付强权日本有效的方法。43至于湘江,乃地球上东半球东方的一条江。他的水很清,他的流很长。住在这江上和他邻近的民族,浑浑噩噩,世界上事情,很少懂得。他们没有有组织的社会,人人自营散处,只知有最狭的一己,和最短的一时,共同生活,久远观念,多半未曾梦见。他们的政治,没有和意和彻底的解决,只知道私争。他们被外界的大潮卷急了,也办了些教育,却无甚效力。一班官僚式教育家,死死盘踞,把学校当监狱,待学生如囚徒。他们的产业没有开发。他们中也有一些有用人材,在各国各地方学好了学问和艺术,但没有给他们用武的余地。闭锁一个洞庭湖,将他们轻轻挡住。他们的部落思想又很利害,实行湖南饭湖南人吃的主义,教育实业界不能多多容纳异材。他们的脑子贫弱而又腐败,有增益改良的必要,没有提倡。他们正在求学的青年,很多,很有为,没有用有效的方法,将种种有益的新知识新艺术启
本文标题: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308-09-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835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