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第四讲 中国的媒介批评实践及现状
第四讲中国的媒介批评实践与现状•一、古代的新闻批评•二、近现代的报刊批评•三、当代中国媒介批评的不同发展阶段•1、媒介批评的起步阶段(1949年——1956年)•主要学习苏联的新闻宣传经验和理论。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的媒介批评是积极健康的,发扬了中国共产党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传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例如1950年5月30日的《新湖南报》刊登了《新湖南报关于会议新闻报道的检讨》一文,认为自己在会议新闻报道上存在着很大的缺点:一是“报纸上的会议新闻数量很多,所占的篇幅很大”。二是“会议新闻报道往往忽视了那些与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会议内容,而用最大的力量去报道会议过程本身”。•2、媒介批评的失误与异化阶段(1957——20世纪70年代后期)•第一个十年,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对新闻事业领域造成了严重后果,一是在“整风”过程中,大部分关于反右派的宣传无限上纲,严重混淆了思想问题与政治问题、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二是自解放初以来,中央所提倡的利用报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生动局面不复存在。•第二个十年遭遇文化浩劫,媒介批评异常活跃,但已沦为篡党夺权、迫害干部群众的政治工具,异化为造反派胡作非为的批判的武器,如“事实要为政治服务。”•3、媒介批评的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媒介研究的刊物逐渐增多,许多新闻机构陆续创办了内部业务评论刊物,这些刊物的主要任务是评述稿件,指导通讯员写作,栏目活泼丰富。•◆媒介批评文章的数量也大幅增加。•◆各种类型的新闻评奖活动也逐步开展起来。•4、媒介批评的自觉阶段(90年代初期——今)•◆媒介批评队伍扩大,学术交流活动增强;•◆媒介批评的领域拓宽,学术成果日益增多;•◆媒介批评的形式日益多样化、规模化;•◆媒介批评争鸣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基础理论加强,媒介批评更加科学化。•四、当代中国媒介批评的构成体制•1、由党委宣传部门和政府主管新闻事业的各职能部门建立的一套完整的阅评制度;•◆中宣部、各省市党委宣传部建立的阅评小组,对全国各地的报刊、书籍、广播电视节目、互联网络的内容进行审读,褒扬先进,批评错误。•◆国家广电总局和各省市广电厅建立视听评议制度,定期编辑内部刊物《视听评议》,为有关领导和中央三台提供参考意见。•2、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部门建立的对媒介的管理制度•◆“条”“块”结合的双重管理制度。或单独,或以联合的名义,通过“通知”、“意见”、“规定”的方式,对新闻单位进行指导、约束。•◆如1993年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2010年6月10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对婚恋交友类节目中存在的低俗、造假等倾向进行规范和管理。•3、新闻事业的行业组织对媒介的监督、管理和批评•◆1957年正式成立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要的职能:组织新闻评奖活动、组织开展业务交流和学术理论研讨、制定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等。•◆1991年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适用于全国所有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4、新闻媒介内部建立的批评监督制度•◆新闻单位内部设立的纪检部门;媒体的群工部、受众调查机构;自办的公开或内部的刊物、报纸。•5、来自社会的自发的,或有组织的批评监督•主要的表现形式有:•◆读者、听众、观众来信,对媒体提出表扬、批评或建议;•◆受众热线电话参与;•◆设置批评网站,采用互联网手段进行实时的媒介批评;•◆在报纸、杂志、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到广播、电视台或互联网站直接参与节目,发表言论;•◆组织开展读报会、听音会等评议会;•◆民间组织的评奖活动。如电影界的百花奖、电视界的金鹰奖。•五、我国当代媒介批评的特点•1、专业性与非专业性批评相辅相成•2、媒介批评日益贴近实际•3、电视批评成为热点•4、网络批评迅速崛起•5、仍存在着理论滞后于实践的问题•6、利益驱使,媒介批评出现商业炒作苗头•六、关于网络批评•◆发展形态•早期的在门户网站上开设各种不同主题的BBS或chatroom,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网络批评”专栏;•1999年7月出现了第一个新闻传播学术网站——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此后,国内相继诞生了一系列由新闻教育机构、传统媒体或者行业内人士建立的学术网站,新闻传播专业网站达到一定规模。•◆批评对象•◆批评内容
本文标题:第四讲 中国的媒介批评实践及现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837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