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2,有课件《声声慢》教学设计及反思摘要:《声声慢》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全文共分5部分,分为教学概述、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其中主要以教学过程为主。关键词:教学过程,教学反思,鉴赏方法正文:一,教材概述:《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是宋代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晚期的一首生命哀歌,字字血泪,充分展现了她无法诉说的悲怀愁绪。课时安排是一课时。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2、品味叠词的作用。(二)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三)美育目标1,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感受现在生活的美好。三,学情分析我所教的高一学生,从开学初就慢慢渗透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大多数学生对诗词的鉴赏方法应有所了解。但因为学生的基础较差,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外阅读量不够,举一反三的能力还不够强。虽然上堂课讲的是李清照的《醉花阴》,但因是前期的词,虽表述的也是她的愁绪,但相对这篇的愁,它就显得单一了。所以学生在理解上就有一定的难度了。针对学生的上述情况,我的教学初衷是:首先,以这首词的基本概述导入新课,让学生对这首诗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让学生自述对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加强对她的了解,同时在朗诵词的时候,老师范读,拉近师生的距离。鉴赏词的时候,以鉴赏方法带动对内容的分析。内容上分三个环节,首句叠词的分析;中间通过意象入手,分析意境;尾句愁得总结。鉴赏的时候,应充分展现李清照的愁得层层深入,愁得复杂,愁得难以言表。另外,更要展现新课改理念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智慧与情感在课堂中得以释放!让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的孩子们通过和李清照生活的对比,体会到现在生活的美好。使他们内心深处的脆弱、孤独、无助得到缓解。最后,在教学资源与工具的设计上,利用现有的多媒体环境,制作教学ppt,打印教学导案。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南宋,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秋风冷雨里,一位寡居的老人,无依无靠。她寻觅着往日的美好生活,但是遍寻不着,反而更添惆怅难耐。这样画面,怎一个“冷清”可以形容;这样的浓愁。又岂是一个“愁”字就能说得清的!但她却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或许就是这极端的幸福与苦痛造就了这位旷世才女,她就是李清照。。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李清照,走近她的内心世界,来学习她的《声声慢》(二),诗歌鉴赏方法之一:知人论世写作背景,着重介绍后期背景。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情感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词风真挚细腻、委婉动人。但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充满了浓重的哀愁。(三),诗歌鉴赏方法之二:品析语言1美读。(1)自由朗诵,体会情感。(2)教师范读(3)学生朗诵,正音2赏析重要语句(1)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全词的感情?学生确定:愁(2)你认为哪一句能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首句,此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为何?选取此句鉴赏的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总结。)(入愁)学生明确: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逐句分析(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3)如果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成“寻觅、冷清、凄惨”好不好?为什么?再举些叠字的名句。师生总结叠词的作用,叠字的运用。全词首句即连下十四个叠字,质朴清新,自然流畅,却准确地反映出词人的孤单与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表达了词人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态。归纳要点①增强音乐美②曲尽思妇之情(4)“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教师引导: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为何已是暮春还会感觉“寒”?这两句,要说的是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环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这是借气候之冷暖无常,写飘零憔悴之苦。(四)诗歌鉴赏方法之三:找意象,把握情感一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品愁)(学生: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词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来抒写自己的“愁”呢?明确1、三杯两盏淡酒①列出有关“酒”诗句: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②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2、“怎敌他晚来风急”①列出有关“秋风”诗句:(②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①列出有关“雁”诗句:(教师点拨: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旧时相识的雁吗?)②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略析“黄花”意象)①列出有关“黄花”诗句:教师点拨::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过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②得出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5略讲“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6、“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①列出有关“细雨”诗句:“②得出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梧桐”意象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让我们带着对愁的感知,伴着音乐,再一起来,体会这凄美绝伦的意象意境。二总结意象,意境,情感三者关系(意象: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意境:冷清凄美。情感:传递出诗人的孤寂愁苦)(析愁)7小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试分析结句之妙。(明确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五)诗歌鉴赏方法四:比较拓展1比较鉴赏《醉花阴》《声声慢》的不同2写对联,赏意境。(六)课堂小结愁是抽象的情感。而词人李清照把抽象的愁化作了秋风冷雨,化作了两盏淡酒,化作了南飞的大雁,化作了满地的落菊,化作了梧桐和细雨……把抽象的情感化作了具体的意象。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一个女子所能得到的最甜美的幸福,也承受了一个女子所无法承受的苦痛,其中既有个人身世的苦痛也有国家的破灭的悲痛。是李清照在这国家与个人灾难性的打击下依然不屈,依然顽强的展现出自己全部的美。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是一代才女,是乱世美神。(七)作业,背诵五,教学反思本堂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因为有上一节李清照的《醉花阴》做基础,学生在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时候,大部分学生的回答能切中要害。首句分析后,学生能够感受到词人的无法述说的愁绪,特别是三层次的诵读、领悟,学生能够结合词人的身世进行鉴赏总结。在本堂课中,也有一些需要反思和总结的地方。首先,给学生诵读的时间少,而诗歌恰恰应以诵读为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而我们忽往往视了,把重点放在对诗词的理解上了,老师理解的很好,但学生真正吃透的很少,所以回答问题的时候,往往茫然不知所云。即使勉强回答的上,也缺少深意。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也可在课下留作业,上课以竞赛、演讲、提问等形式检查)。其次,问题的设置缺少层次性和引导性。在备学生的过程中,认为前面已经讲过的学生应有印象,比如,词的第二个层次通过酒、风、梧桐等意象理解词人的愁,但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才知道学生对意象的概念并不清楚,通过意象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也就无从谈起了。另外,在设置问题的时候,直奔词的主题,而缺少对学生的一步步设置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显得很牵强。在今后的教学中,设置问题时,应循循善诱,一环扣一环,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所提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经过思考讨论,又要让他们够得着。这样才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用: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本文标题:声声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876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