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第11章: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育德教育律原【考核目标】1.了解心理健康含义、标准和目标;中小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行为改变和认知调适的方法;了解强化法、代币奖励法和示范法;了解团体辅导的定义和历程。2.理解心理辅导的原则和团体心理辅导的技巧。3.掌握心理辅导的途径。§1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二、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一)儿童多动综合症儿童多动综合症(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多动症的主要障碍是精神上或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其中,注意障碍和活动过度又是本症的主要特征。二、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二)学习困难综合征学习困难综合征是指某些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因神经系统的某种或某些功能性失调,使其在听、读、写、算方面能力降低或发展较慢,以至陷入学习困难。学习困难综合征在小学生中比较多见。1.缺少某种学习技能2.诵读困难3.计算困难4.绘画困难5.交往困难二、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三)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儿童过度焦虑反应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在小学生中,以女生的过度焦虑反应较为多见。过度焦虑的儿童常常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惶恐哭闹,显得很不安宁。对一些小事情也表现出过度的恐惧。二、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四)儿童厌学症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厌学的儿童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闷感,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他们对教师或家长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好,有的还兼有品德问题;儿童厌学情绪严重或受到一定诱因影响时,往往会发生旷课、逃学或辍学现象。二、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五)儿童强迫行为儿童强迫行为是儿童情绪障碍的又一表现。强迫现象在正常儿童的发育过程中也可看到。儿童强迫行为在小学高年级男生中较为多见。主要表现包括:①强迫性洗手。②强迫性计数。③强迫性自我检查。④有的患儿表现为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二、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六)学校恐怖症学校恐怖症是一种典型的心理适应不良综合征。除了情绪上的恐学状态之外这种症状还同其他生理、心理缺陷有密切联系,学校恐怖症的主要症状是害怕上学。三、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一)焦虑症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这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另一方面,焦虑也是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等在内的各种神经症的共同特征。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考试焦虑:升学压力、家长期望、争强好胜、多次失败焦虑品质:遇事易于紧张、胆怯,对困难情境作过高程度的估计,对身体的轻微不适过分关注,在发生挫折与失败时过分自责。三、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二)抑郁症抑郁症或称神经症性抑郁是对痛苦经历的抑郁反应,是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特征。抑郁症主要围绕抑郁情绪而显现种种表现(1)躯体方面的主诉多且易变,给人的印象是过分关注(2)临床上最突出的症状为持久的情绪低落(3)自觉活力降低(4)社交活动减少三、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三)强迫症强迫症是指病人意识上反复出现不能控制的观念、思想、恐惧、冲动和疑虑。这些心理活动的内容违反病人自己意愿,使他们感到惊惧、焦虑和不安,但又体验到它们确是出自内心,不是外力强加的。因此,不断地埘自己进行抵抗,病人感到一种自我强迫的冲突体验。三、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四)恐怖症恐怖症是对某一特定的物体、活动或处境产生持续的、紧张的、毫无道理的惧怕。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1.处境恐怖2.社交恐怖3.物体或动物恐怖三、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五)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三、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六)性偏差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卢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但对这些不适应行为,应给予有效的干预。三、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七)进食障碍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可能担心发胖而过度控制饮食引起。(八)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失眠可能由压力事件、脑力或体力劳动过度引起,也可能是神经症的伴生物。§2心理辅导一、心理辅导概述(一)心理辅导的目标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心理,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形成良好适应。一、心理辅导概述(二)心理辅导的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学生主体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原则6.整体性发展原则一、心理辅导概述(三)心理辅导的途径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二、团体辅导(一)团体辅导的概念团体辅导是指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二、团体辅导(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历程1.确定团体辅导活动的主题和目标(1)开发潜能,健全人格,增进心理健康为目标的(2)敏感性训练为主(3)矫治性为目标二、团体辅导(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历程2.团体辅导活动方案设计(1)活动内容与目标要一致,进行系列活动设计;(2)设置情景冲突,促进学生体验;(3)了解学生实际,提高活动内容的适切性。二、团体辅导3.团体成员选择与发动一般来说,团体成员的选择应该具备三个条件:(1)自愿报名参加,并有改变自我现状的强烈需求;(2)愿意与他人交流,并具有与他人交流的能力;(3)能够坚持参加团体活动全过程,并遵守团体的各项规则。二、团体辅导4.团体辅导活动的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开展分为导人阶段、展开阶段和结束阶段。(1)导入阶段:这一阶段的活动着重于加强成员之间的认识和沟通,使成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2)展开阶段:这一阶段的活动形式要根据辅导目的、问题类型、对象的不同而不同。(3)结束阶段:这一阶段往往容易被忽视,但有经验的辅导老师会充分而有效地把握住机会,“画龙点睛”地为团体辅导活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二、团体辅导5.团体辅导效果评估(1)形成性评估是指团体在进行过程中,通过观察、问卷等方法,了解成员在团体内的表现和团体特征,可以决定团体应该终结还是应该延续。(2)总结性评估是指在团体结束时所作的评估,总结性评估的内容包括:了解团体成员对团体的满意程度,对团体活动的看法,对团体的感受,以及自己行为变化,以便团体领导者客观评估团体辅导的成果。(3)追踪性评估是指团体结束后,三个月至两年内进行的评估,目的是了解团体效果能否持续,是否对团体成员本人或者其社会环境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同时也观察团体成员是否有满意的改变。二、团体辅导(三)团体辅导的技巧1.团体的领导技巧(1)反应技巧:目的是促进关系建立,鼓励成员开放、表达,以促进他们的自我探索,具体如下:积极倾听、同心理、澄清、提炼归纳(2)交互作用技巧:能促进团体的互动更有效,更富有建设性意义。支持、联结、折中、阻止(3)行动技巧:主要目的是促成成员积极的行动。发问、调节、示范、建议二、团体辅导2.团体互动技巧(1)反馈与控制反馈是成员在团体中学习的重要资源,它能修正个人的想法、态度和行为,并直接影响团体行为的改变。控制是指个人的行为限制或引导其他的成员的行为,而自己也为其他人的言行所影响。(2)暗示:在无对抗力条件下,人们对接受到的某种信息迅速地、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此作出行为反应的过程。(3)模仿:指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4)感染:通过某些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三、个体心理辅导(一)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1.强化法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例如,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说话,学习上遇到了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向老师求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这个学生今后就能学会主动向老师请教的行为方式。三、个体心理辅导(一)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2.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表现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他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现象而使强化失效。三、个体心理辅导(一)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3.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有时候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地出现。此时我们可以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行为的出现。三、个体心理辅导(一)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4.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替代强化的含义是:当事人(学习者)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三、个体心理辅导(一)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5.处罚法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处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三、个体心理辅导(一)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6.自我控制法自我控制则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从理论指导来说。它是一种经过人本主义心理学改善过的行为改变技术。其好处是:强调当事人(学生)个人责任感,增加了改善行为的练习时间。三、个体心理辅导(一)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7.全身松弛训练全身松弛法,或称松弛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其要点是,训练者要学会接受自身生理状态的信息,辨认肌肉紧张、放松的感觉,做肌肉的“紧张坚持放松”的练习,从紧张与放松的感觉对比中学会放松;对全身多处肌肉按固定次序依次放松,每月练习,坚持不断。三、个体心理辅导(一)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8.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些事物、某种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其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三、个体心理辅导(一)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9.肯定性训练(自信训练、果敢训练)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尊重别人的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请求:请求他人为自己做某事,以满足自已合理的需要。(2)拒绝:拒绝他人无理要求而又不伤害对方。(3)表达: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三、个体心理辅导(二)认知调适的方法(艾里斯)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C(我们的情绪反应)是由B(我们的信念
本文标题:第11章:心理健康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900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