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工业微生物-名词解释
1.间歇培养或分批培养:微生物在化学成分一定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同步培养:培养基中所有细胞处于同一生长阶段,群体与个体的行为一致。2.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的一定阶段,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3.伴孢晶体: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在细胞内产生晶体状内含物。4.连续培养:在对数生长期的培养容器中不断加入新鲜的培养基,同时不断放出代谢物,使微生物所需的营养及时得到补充,有害的代谢产物及时排除,菌体的生长不受影响。5.发酵热:发酵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净热量。6.原生质体融合:通过人工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并产生重组子的过程。7.营养缺陷型菌株:野生菌株经过人工诱变处理后,丧失了合成某种营养物质的能力,这些菌株生长的培养基中必需添加该种营养物质。8.接合:通过供体菌和受体菌的细胞直接接触、传递大段DNA(包括质粒)遗传信息的现象。整合:外来DNA片段插入染色体中的过程。9.转导:借助噬菌体,把供体细胞中DNA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从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10.转染:将病毒的DNA(或RNA)人为地抽提分离出来,用它来感染感受态的受体细胞,并进而产生正常病毒的后代,是特殊的“转化”。11.转化:某一基因型的细胞直接从周围介质中吸收另一基因型细胞的DNA,并将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造成基因型和表型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12.巴斯德效应:指在厌氧条件下,向高速发酵的培养基中通入氧气,抑制糖酵解的现象。13.半合成抗生素:通过人工化学合成的方法对它的结构进行修饰与改造,把它的“短板”弥补上,扬长避短,发挥更好的效力。因为是基于它原有的结构作为起始原料。14.组成酶:它的合成与环境无关,随菌体形成而合成,是细胞固有酶,在菌体内的含量相对稳定。15.诱导酶:只有在环境中存在诱导剂时,才开始合成,一旦环境中没有了诱导剂,合成就终止。同工酶: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16.初级代谢产物:对微生物的生产是必需的,与微生物细胞的形成过程同步。如氨基酸、核苷酸、乙醇等。17.次级代谢产物:对微生物的生存,生长或繁殖不是必需的,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形成的高峰在微生物生长的稳定期后期或衰亡期。如抗生素、生长激素、生物碱、维生素、色素、毒素等。18.抗原:任何可诱发免疫反应的物质。19.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20.补料分批培养:根据菌株生长和初始培养基的特点,在分批培养的某些阶段适当补加培养基,使菌体或其代谢产物的生长时间延长。半连续培养或流加培养21.活性污泥:是由污水中繁殖的好气性微生物群体组成的絮状污泥,具有很强的吸咐、凝聚和氧化分解污水中有机物质和其它物质的能力。22.生理性酸性物质:经微生物代谢后能形成酸性物质的无机氮源,如硫酸胺。23.生理性碱性物质:经微生物代谢后能产生碱性物质的无机氮源,如硝酸钾。24.气升式生物反应器:采用内环流气升式中心进气的反应器,内部无搅拌装置,是在传统的鼓泡塔中加入导流筒构成的。当气体通过气体分布器进入中心导流筒后,造成管内流体密度比管外低,在静压差和进入气体的动量作用下,使液体携带气泡在反应器内形成循环流动,从而达到良好的气液混合。25.高温短时灭菌: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及酶发生凝固或变性而死亡。26.红曲米:以籼稻、粳稻、糯米等稻米为原料,用红曲霉菌发酵而成,棕红色或紫红色的米粒。27.半合成培养基:由天然材料和已知的纯化学药品组成的培养基。28.天然培养基:利用生物的组织、器官及其抽取物或制品配成的培养基。29.合成培养基:成分完全了解的化学药品配成的培养基。基本培养基:满足野生型菌株最低营养要求的合成培养基。完全培养基:,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富含生长因子的营养物质,满足各种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生长需要的培养基30.菌种复壮:在菌种发生退化后,通过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从退化群体中,找出未退化的个体,以达到恢复该菌株原有形状。31.光复活作用:将受紫外线照射后的细胞立即暴露在可见光下,菌体的突变率和致死率均下降。31.革兰染色法:初染(草酸铵结晶紫---紫色),媒染(碘液—紫色),脱色(95%乙醇---无色或紫色),复染(沙黄(番红)----无色被染成红色,紫色仍为紫色)。。。革兰氏阳性菌为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染成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垣酸(磷壁酸)革兰氏阴性菌:脂多糖(内毒素)32.放线菌主要通过无性孢子进行繁殖。33.放线菌:链霉菌;抗生素:链霉素、土霉素、博来霉素、卡那霉素34.单细胞蛋白:一类源于酵母菌或其他微生物的蛋白。(SCP)35.核糖体的沉降系数:原核生物70S(50S/30S),真核生物80S(60S/40S)。36.芽殖是酵母菌最常见的繁殖方式。37.假酵母:只进行无性繁殖的酵母菌。真酵母:能进行有性繁殖的酵母菌。无性繁殖:不经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子代的繁殖方法。38.嘧啶比嘌呤对紫外线更敏感。嘧啶多,紫外线照射造成DNA断裂。39.有些细菌能直接利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发酵。40.一个物种的学名由属名(字首大写)+种名(字首小写),学名应为斜体字。41.基因重组:两个不同性状个体内的基因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遗传型个体。42.质粒:游离于染色体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DNA。43.菌落:单个细胞在有限的空间中发展成肉眼可见的细胞堆。44.物理灭菌:高温灭菌法,紫外线灭菌,过滤除菌,微波灭菌,γ射线灭菌。高温引起蛋白质、核酸等活性大分子氧化或变性失活,导致微生物死亡。过滤除菌:绝对过滤器---拦截作用,通过控制孔的大小除去一定大小范围的颗粒,惯性碰撞、扩散、吸附等作用除去比孔径小的颗粒。缺点是流动阻力造成巨大的压力降。紫外线灭菌:作用于DNA,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造成菌体死亡。对芽孢,细胞起作用,穿透力弱,不能透过普通玻璃。物体表面和空间的消毒。γ射线灭菌:密封物体,不耐热物体灭菌,不留下污染物。医用一次性塑料用品。微波灭菌:微波造成分子加速运动使细胞内部受到损害,导致微生物死亡。加热均匀,热能利用率高,穿透力强,加热时间短,用于培养基灭菌,酒类消毒。45.细菌生长曲线:调整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①调整期:菌体质量增加,体积增大;菌体代谢非常活跃,生产诱导酶,辅酶及某些中间代谢产物;对外界理化因素影响的抵抗能力较弱。工业指导:缩短调整期,采用适当菌龄(对数生长期)的健壮菌种,发酵培养基的组成应接近种子培养基。②对数生长期:菌体数高数增长;易受培养温度影响,接近最适生长温度;该阶段前期的细胞对理化环境敏感;菌体大小,形态,生理特征比较一致,大多单个存在工业指导:研究微生物遗传和代谢性能,生产接种的种子③稳定期:活菌数动态平衡;细胞分裂速度下降,细胞内开始积累内含物,产芽孢适应不利的环境;开始合成次级代谢工业指导:菌体在该阶段收获;某些代谢产物、酶的收获期④衰亡期:活菌数下降,细胞内颗粒更明显,出现液泡,细胞出现畸形,芽孢开始释放,因菌体本身产生的酶及代谢产物的作用,菌体死亡、自溶,有的微生物继续产生次级代谢产物,衰亡期比其他各期时间更长。工业指导:46.抗生素:低分子质量的微生物代谢产物,能够在很低的浓度下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抑制蛋白质合成:链霉素、大庆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大的内酯环)抑制细胞壁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内酰胺抑制DNA合成:蒽环类,道诺红霉素RNA聚合酶的抑制剂:利福霉素;抑制细胞膜合成:两性霉素B47.溶源性细菌对其本身产生的噬菌体或外来的同源噬菌体不敏感,可以进入溶源性细菌,但不能增殖,不能导致细菌裂解,有免疫性。前病毒或原病毒:在动植物中,整合到细胞染色体中的病毒DNA。温和性噬菌体或溶源性使菌体:感染细胞后,并不马上引起细胞裂解,而是以原噬菌体方式整合到宿主的DNA中,随寄主繁殖而延续传代的噬菌体。带有原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源性细菌。溶源性是细菌的遗传特性。每个溶源性细菌的子细胞也有溶源性。溶源性噬菌体特点:具有产生噬菌体的潜在能力;具有抗同源噬菌体感染的免疫性;溶源性细菌的复愈;获得新的生理特性。溶原转变:当温和性噬菌体感染宿主而使它发生溶原化,因噬菌体的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使宿主获得除免疫性以外性状的现象。检测是否是溶源性细菌:将待测菌样在合适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生长的对数期进行紫外线照射,诱导原噬菌体复制。进一步培养后,将培养物滤去,除去活菌体,将滤液与指示菌混合后倒入平皿,如果有噬菌斑出现,则被测菌是溶源性细菌。指示菌是敏感的、非溶源性的菌株。48.筛选菌株平皿快速检测法:利用菌体在特定固体培养基平皿上的生理反应,将肉眼观察不到的性状转化成可见的形态。生长圈法:工具菌为营养缺陷型菌株,筛选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的生产菌。生产菌周围环绕生长工具菌。透明圈法:在固体培养基中掺入溶解性差、可被特定菌利用的营养成分,造成浑浊不透明的培养基背景。在待测菌落周围会形成透明圈,透明圈的大小反映了菌落利用此物质的能力。检测菌株产淀粉酶,蛋白、酸的能力。变色圈法:将指示剂直接掺入固体培养基中,进行待筛选菌培养,变色圈越大,菌落产酶能力越强。判断水解产物的情况抑制圈法:春雷霉素生产菌的筛选。49.衣原体对四环素、红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敏感。对NISIN不敏感。50.霉菌:在营养基质上形成绒毛状、网状或絮状菌丝体的真菌。霉菌的无性孢子:孢子囊包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节孢子;霉菌的有性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51.突变:染色体数目变化,染色体结构的变化、染色体局部座位内的变化。最后一种即,基因突变,点突变。分为碱基置换、移码突变、缺失、插入。碱基置换: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同义突变、沉默突变。52.支原体、衣原体、病毒可通过细菌过滤器;细菌、立克次体不能通过细菌过滤器。53.菌株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方法:菌种退化:生产菌株生产性状的劣化、遗传标记的丢失。产生原因:控制生产性状的基因发生负突变(基因突变)。由于诱变,后代发生分离现象(分离现象)防止方法:1.菌株选育——使用孢子或单核菌株;诱变处理后,进行充分的后培养及分离提纯,保证菌株纯度,增加突变点位的筛选。2菌种保藏——控制菌种的传代次数,采用斜面保藏,采用沙土管、冻干管和液氮管等能长期保藏的手段。3菌种培养——控制碳源、氮源、PH值和温度,避免出现对生产菌不利的环境4菌种管理——定期使菌种复壮。54.工业微生物的特点:遗传性状稳定;生长速度快,不易被噬菌体等污染;目标产物的产量接近理论转化率;目标产物最好能分泌到胞外,以降低产物抑制并利于产物分离。;尽可能减少产物类似物的产量,以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及利于产物分离;培养基成分简单、来源广、价格低廉;对温度,pH、离子强度等环境因素不敏感;对溶氧的要求低,便于培养及降低能耗。55.微生物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绿硫细菌、红硫细菌、蓝细菌光能异养型:红螺菌化能自养型:氢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硝化细菌化能异养型:真菌、大多数细菌、放线菌56.pH:细菌7-8;放线菌7.5-8.5;酵母菌3.8-6;霉菌4-5.857.生长因子:氨基酸、维生素、碱基、脂肪酸(固醇、胆碱、肌醇)58.放线菌的基内菌丝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59.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细菌:肽聚糖、脂多糖、脂蛋白、垣酸(磷壁酸)为革兰氏阳性菌特有。酵母菌:甘露聚糖,葡聚糖霉菌:几丁质60.培养基的配制原则:营养物质应满足微生物的需要:菌种对各营养要素的不同要求进行配制。营养物的浓度及配比应恰当,碳氮比,考虑避免培养基中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条件适宜,pH根据培养目的:培养菌体,或积累菌体代谢产物,产物是初级代谢产物还是次级代谢产物。培养基各成分的来源和价格,优先选用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培养基。61.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引起pH改变的原因:大多数微生物分解糖,产生酸性物质,造成pH下降;少数微生物分解尿素生产氨,使pH上升。过酸:加
本文标题:工业微生物-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901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