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类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3.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酸醇磷酸。4.原核微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6.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um,长度约0.5~5u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7.固质空间:在G-细菌中,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胶质空间(约12~15nm),其中存在着多种固质蛋白,包括水解酶类、合成酶类和运输蛋白等。8.L-型细菌: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9.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是G-细菌外膜层)的原生质体。10.外膜: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11.脂多糖(LPS):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8~10nm)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D-特异侧链等部分组成。12.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13.放线菌: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14.间体:由细胞膜内褶形成的囊状构造,其内充满着层状或管状泡囊。多见于G+菌。15.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挑选性强的休眠结构。每一个营养细胞内仅形成一个芽孢,故并无繁殖功能。16.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17.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G-,无鞭毛,含叶绿素a,能进行产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18.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19.立克次氏体: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20.衣原体:一类在真核细胞内专性能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1.真核微生物: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包裹,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的生物,叫真核生物。真菌、显微藻类和原生动物等是属于真核生物类的微生物,故称为真核微生物。2.酵母菌: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3.菌丝体:霉菌的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一个菌丝集团。4.霉菌:丝状真菌,通常指菌丝体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5.匍匐菌丝:毛霉目真菌在固丝基质上常形成与表面平行,具有延伸功能的菌丝。6.假根:根霉属等低等真菌匍匐菌丝与固体基质接触处分化出来的根状结构,具有固着和吸取养料等功能。7.菌物界:指与动物界、植物界相并列的一大群无叶绿素,依靠细胞表面吸收有机养料,细胞壁一般含有几丁质的真核微生物,一般包括真菌、粘菌和假菌。1.包涵体、噬菌斑、空斑、枯斑:当病毒粒大量聚集并使宿主细胞发生病变时,就形成了具有一定形态、构造并能用光镜加以观察和识别的特殊群体。在动植细胞的叫病毒包涵体;由噬菌体在菌苔上形成的“负菌落”叫噬菌斑;由动物病毒在宿主单层细胞培养物上形成的叫空斑;由植物病毒在植物叶片上形成的叫枯斑。2.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DNA或RNA的遗传因子,它们能以感染态和非感染态两种状态存在。3.晚期转录:在新的噬菌体DNA复制完成后对晚期基因进行的转录作用,其结果产生了晚期mRNA,由它再经晚期转译后,产生一大批可用于子代噬菌体装配用的“部件”。4.早期转录:在噬菌体繁殖的增殖阶段,当噬菌体的dsDNA注入宿主细胞后,首先是利用宿主细胞内原由的RNA聚合酶转录出噬菌体的mRNA,再由这些mRNA进行转译,以合成噬菌体特有的蛋白质的过程。5.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后,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上,并随宿主的基因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该现在叫溶源性或溶源现象,其宿主就叫溶源菌。6.自外裂解:大量噬菌体吸附在同一宿主细胞表面并释放众多溶菌酶,最终因外在的原因而导致细胞裂解,决不可能导致大量子代噬菌体产生。7.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5个阶段而实现繁殖的噬菌体,反之称为温和噬菌体。8.朊病毒:又称“普利昂“或蛋白浸染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蛋白质分子,因能引起宿主体内现成的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一个其类似的构象变化,从而使宿主致病。9.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10.拟病毒:是指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11.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1.能源: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2.碳源: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3.光能自养型微生物:以光源为能源,CO2为基本碳源,无机物为氢供体的微生物。4.光能异养型微生物:以光源为能源,CO2及简单有机物为基本碳源,有机物为氢供体的微生物。5.化能自养型微生物:以无机物反应能量为能源,CO2为基本碳源,无机物为氢供体的微生物。6.化能异养型微生物:以有机物反应能量为能源,有机物为基本碳源,有机物为氢供体的微生物。7.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8.营养:指生物体从外部环境中摄取对其生命活动必需的能量和物质,以满足其生长和繁殖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生理功能。9.主动运送:指一类须提供能量并通过细胞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构象变化,而使膜外环境中低浓度的溶质运入膜内的一种运送方式。10.单纯扩散:指疏水性双分子层细胞膜在无载体蛋白参与下,单纯依靠物理扩散方式让许多小分子,非电离分子,尤其是亲水性分子被动通过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11.培养基:是指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12.促进扩散:指溶质在运送过程中,必须借助存在于细胞膜上的底物特异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消耗能量的一类扩散性运送方式。13.基因移位:指一类需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耗能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其特点是溶质在运送前后还会发生结构变化,不同于一般的主动运送。14.天然培养基: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体包括用其提取物制成的培养基,是一类营养成分既复杂又丰富、难以说出确切化学组成的培养基。15.碳氮比:应指在微生物培养基中所含的碳源中的碳原子摩尔数与氮源中的氮原子摩尔数之比。16.选择性培养基: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株中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广泛应用于菌种筛选等领域。17.组合培养基:是一类按微生物要求精确设计后用多种高纯化学试剂配制成的培养基。18.基本培养基:仅能满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成分的组合培养基,称基本培养基。19.鉴别性培养基: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1.发酵:(1)广义:泛指任何利用好氧或厌氧型微生物来生产有用代谢产物或食品、饮料的一类生产方式。(2)狭义:在无氧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生物氧化反应。2.无氧呼吸:一类呼吸链末端的氢受体为外源无机物的生物氧化,特点是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后,经部分呼吸链递氢,最终由氧化态无机物或有机物受氢,完成氧化磷酸化产能反应。3.呼吸:又称有氧呼吸;是一种最普遍又最重要的生物氧化或产能方式。特点是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后,脱下的氢经完整的呼吸链传递,最终被外源分子氧接受,产生水并释放ATP能量。4.生物氧化:就是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5.异型乳酸发酵:凡葡萄糖经发酵后除主要产生乳酸外,还产生乙醇、乙酸、CO2等多种产物。6.同型乳酸发酵:与上相对应,经EMP途径只单纯产生乳酸的发酵。7.生物固氮:指大气中的分子氮通过微生物固氮酶的催化而还原成氨的过程。8.次生代谢物:指某些微生物生长到稳定期前后,以结构简单,代谢途径明确,产量较大的初生代谢物为前体,通过复杂的次生代谢途径合成的各种结构复杂的化合物。1.高密度培养:一般指微生物在液体培养中细胞群体密度超过常规10倍以上时的生长状态或培养技术。2.连续培养:当微生物以单批培养的方式培养到指数期的后期时,一方面以一定速度连续流入新鲜培养基和通入无菌空气,并立即搅拌均匀;另一方面,利用溢流的方式,以同样流速不断流出培养物,于是容器内的培养物就可以达到动态平衡,其中微生物可长期保持在指数期的平衡生长状态和衡定的生长速率上,形成连续生长。3.消毒:采用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4.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5.最适生长温度:某菌分裂代时最短或生长速率最高时的培养温度。6.生长曲线: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7.防腐: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即通过制菌作用防止食品生物制品等对象发生霉腐的现象。8.化疗:利用高度选择毒力即对病原菌具高度毒力而对其宿主基本无毒的化学物质来抑制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借以达到治疗该宿主传染病的一种措施。9.巴氏消毒法:专用于牛奶、啤酒等不宜进行高温灭菌的液态风味食品或调料的低温消毒方法。此法可杀灭物料中的无芽孢病原菌而不影响其风味。分两类:一是低温维持法。一般在63ºC下维持30min即可。二是高温瞬时法,72ºC保持15s。巴氏消毒法是一种低温湿热消毒法,处理温度变化很大,一般在60ºC~85ºC处理30min~15s。10.湿热灭菌法:指用100ºC以上的加压蒸气进行杀菌。在同样温度和相同作用时间下,湿热比干热灭菌法更有效,原因是湿热蒸气不但透射力强,而且还能破坏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和稳定性的氢键,从而加速其变性。11.石炭酸系数:为比较表面消毒剂的相对杀菌强度,以石炭酸为标准。指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与达到同效的石炭酸最高稀释度之比。12.表面消毒剂:指对一切活细胞都有毒性,不能用作活细胞或机体内治疗的化学药剂。13.抗生素: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它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可用作优良的化学治疗剂。14.抗代谢药物:指一类在化学结构上与细胞内必要代谢物的结构类似,并可干扰正常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具有良好选择毒力。15.同步生长:通过同步培养手段,使细胞群体中各个个体处于分裂步调一致的生长状态。1.F质粒:是大肠杆菌等细菌决定性别并有转移能力的质粒。2.质粒: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分子。3.基因:是生物体内一切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最小遗传功能单位,其物质基础是一条以直线排列,具有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核酸片段。4.饰变:指外表的修饰性改变,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5.遗传密码:指DNA链上决定各具体氨基酸的特定核苷酸排列顺序。6.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即遗传型改变。7.表型: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征的总和,是其遗传型在合适条件下通过代谢和发育而得到的具体体现。8.遗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
本文标题: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901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