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总结
古中政治夏:创立王位世袭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商:内外服制度,并充满神权色彩西周(贵族政治,最大特点是世袭)分封制(地方管理制度):名称:又称:“封邦建国”,简称“封建制度”含义:周王分派同姓亲族,姻亲,功臣和先代贵族(对象)到地方,广建封国(诸侯国)以巩固统治。内容:权力:地方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义务:地方诸侯要向周王定期朝贡,随从作战,交纳贡赋。特点:①以血缘关系为基础②通过层层分封,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宋晋等等演变:始于原始社会,盛行于西周,溃于春秋战国影响:前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后期地方诸侯叛乱,不再听从周天子,诸侯争霸,引春秋战国的大分裂,大动荡(原因:受分封的诸侯在领地内有较大的独立性,有众多权力,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宗法制(权力分配制度):含义:按血缘的亲疏远近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关系的制度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政权的稳定。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特点:1.形成大宗小宗体系,大小宗之间关系是相对的2.大宗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从而实现家与国一体化影响:1.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有利于巩固统治集团内容的稳定和团结2.对中社产生深远影响,直至现今,如等级观念,尊宗敬族思想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及重男轻女思想等礼乐制:含义: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目的: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春秋战国(奴封):分封宗法制原则遭到破坏,各国通过变法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如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注意: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虽遭到破坏,但宗法观念影响深远。而以后某些朝代也局部实行过分封制,如西汉初,西晋,明朝代中央官制(皇权与相权)地方官制(中央与地方)选官制度监察谏议制秦朝【建立】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贵族分封制(官僚体制代替了西周的贵族制度)军功爵制(任命权):由皇帝任命全国官吏,官位概不世袭标准:军功御史大夫(监察)1.皇帝制度(首创)A.基本特征:权利的高度集中B.表现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核心)③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世袭)2.三公九卿(首创)①丞相:处理全国政务;②御史大夫:掌律令、图籍、监察百官;③太尉:掌军务(虚设其有)特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郡县制起源: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郡制起源于秦国,最终成型于秦汉时期。作用巩固了封建阶级的统治地位,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管辖。(是官僚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汉朝【巩固】①汉初:(汉承秦制)三公九卿制②汉武帝中外朝:(加强专制主义措施)中朝(由皇帝亲信组成):决策机构(皇帝直接控制)外朝(原三公九卿):执行机构作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封国制),后来地方封国叛变中央,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汉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①推恩令(作用:削弱地方王国势力,解决汉初地方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②刺史(作用:监察地方官员,加强中央集权)察举制: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自下而上)征辟制: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自上而下)标准:品行/孝廉作用:A: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部队的需要B.易任人唯亲,(被)荐举人形成小集团。专设御史府和刺史负责监察魏晋九品中正制特点:重等级,门第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创立于隋,完善于唐)三省(宰相,互相牵制,都对皇帝负责)①中书省:起草诏令②门下省:封驳审议③尚书省:执行特点: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②分工明确,提高效率;③协商政务,集思广益;④制度约束,节制军权。影响:A.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B.避免权臣独揽大权,加强皇权对历史:是我国官制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封建制度的成熟。实质:以分权来加强专制皇权。藩镇割据藩(保卫)镇(军镇)唐中叶“安史之乱”后,为求暂时安定,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唐末形成“藩镇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成五代十国分裂政权。科举制(创立于隋,完善于唐)科举制评价:积极:①科举制使贫寒子弟获得了入仕的机会,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②把选拔人才的权力,从地方和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了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③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消极:①清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标准:才学特点:实行统一分科,定期举行考试三省六部制中都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宋朝【加强】二府三司【相权再被分割】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事机构,掌握政权二府:①中书门下(行政权)参知政事②枢密院(军政)分割宰相军权③三司:(又称“计相”)度支,户部,盐铁(财政权)分割宰相财权作用: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削弱地方,加强中集。①收精兵:A.“杯酒释兵权”(和平方式夺兵权)B.统兵权: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调兵权:枢密院影响:实现了统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科举制(重文轻武,科举制得到较大发展)谏院(谏议)通判(监察)②削实权A设通判(有权直接向朝廷奏报)B派文臣任州郡长官(重文轻武)③制钱谷转运使(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影响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地方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至宋朝,在中央与地方的斗争中,中央占绝对上风的地位。消极: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造成行政效率下降。元朝【加强】废三省,实行一省制(中书省)(中书省统领六部行使行政权,权力大,不利于加强皇权,是古中的相权反弹)行省制行中书省的简称,“行动的中书省”行使中书省命令,是中书省的外派机构;有理由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是行省制的开端。科举制明朝【加强】明太祖:废丞相(皇上亲掌六部,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设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商章奏,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内阁【没有决策权】(实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标志专制主义达到新的高度。)废行省,设三司(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设都指挥使司管军队)科举制:八股取士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僵化,束缚人们思想,压抑人们创造思想和创造力。明清科举制是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科技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央设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设有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按察使司。积极: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央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亦不能杜绝官僚的腐败和低效。清朝【加强】前期:设内阁(初参与军国大事商讨,明中期可以“票拟”,再由皇帝“批红”)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州贵族组成,负责重要军国大事,权大,不利于加强皇权)雍正时:设军机处(创立原因: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没有决策权】(跪奏笔录,完全听令与皇,标志专制权力达到顶峰)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行省制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相同点1.都是古中重要的地方行政机构2.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3.结果都在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不同点时期始于原始时代,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形成,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始于元朝而后继之基础1.与宗法制相联系2.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皆按地域划分与中央关系诸侯国独立性较强,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铸造货币等众多权力,权力可以世袭郡和县是中央政府下属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官位概不可世袭:地方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行省是中书省派出机构,地方行政长官直接对中央负责作用和影响巩固了西周统治。但分封制使地方权力过大,易发展成割据势力,导致国家分裂,致使西周后期分封制被破坏,也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有利于各民族交流和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是现在省制的开端思考:郡县制,行省制与分封制相比,为什么更有利于加强统治者权力和国统?答:因为郡县制和行省制将地方官员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于统治者和中央,从而大大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国家的统一。含义专制主义: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与一身(是一种决策方式);集中体现为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形成原因A.经济: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因为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B.政治: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封建土地制度,镇压农民的反抗C.思想: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思想和后来吸收法家思想的儒家思想(外儒内法)成为这种制度的理论依据D.实践方面: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和地方实行县制的政治体制。演变过形成于秦,巩固于汉,发展于唐,加强于宋,强化于明清程两大矛盾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总体上: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遭到不断削弱;央集不断加强,地方分权遭到不断削弱;偶尔有特殊情况,如:不利于加强皇权①汉初的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②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中书省),有中书省统领六部行使政权,权力大,不利于加强皇权③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大,不利于加强皇权不利于加强央集①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地方权力大,反叛中央②唐中叶“安史之乱”后,为求暂时安定,在地方大量设置节度使,唐末形成“藩镇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成五代十国分裂政权。特点A.其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核心;实行人治B.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即地方没有自治权。注意:跟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联邦制区别。联邦制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即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但地方仍保留一定的自治权)C.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D.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作用积极:A.政治上:a.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所沿用b.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最大积极影响)B.经济上: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C.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传播消极:A.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最大消极影响)B.强化了君主专制,难免出现失误;绝对的君主专制,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风C.造成了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风盛行对科举制评价:1.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A.剥削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靠门第世袭为官的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人事任免权再次收归于帝和中央,从而有利于加强央集。B.为不是贵族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是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之一C.提高官员素质D.营造读书学习氛围2.后期以消极作用为主A.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方式成为束缚人们的工具.B.科举制把知识分子的注意力吸引到治国方略,考试做官上来,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演变:维新变法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取士;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科举制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本文标题: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007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