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苏州新区枫桥实验小学丁洗萍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关注语言文字表达,抓“对比”、“关联词语”,感受樟树香气永存的可贵,体会赞美之情。3.揣摩文章构思之妙,抓“悬念”、“借物喻人”,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品质。教学重点:1.关注语言文字表达,抓“对比”、“关联词语”,感受樟树香气永存的可贵,体会赞美之情。2.揣摩文章构思之妙,抓“悬念”、“借物喻人”,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品质。教学难点:认识樟树特点,将樟树与宋庆龄联系起来,领悟借物喻人写法。教学课时:第2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宋庆龄相关资料等教学过程:一、复习第4段导入课文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读题)1.上节课我们和黄老师一起走进了宋庆龄故居,看到了两棵(生接:蓬蓬勃勃香气永存)的樟树。(指板书)2.想想作者是怎么具体来写这两棵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的?(停顿,出示,大家可以回顾一下第4段的内容,轻声读一读)谁能给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指读、朗读评价,齐读)二、学习第5段,抓“对比”和“关联词”,品文悟情。1.课文除了写樟树蓬蓬勃勃的外形,还写了樟树的(生:香气)。哪位同学愿意来读读文章的第5段,其余同学思考: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抓中心句)2.“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这里”指的是哪里)?----香气永存。3.这一段,除了写樟树,还写了----石榴树。请你来读描写石榴树的文字。(指读)石榴树招虫是一时的吗?根本原因是什么?(本身不拒虫)想想,文章写的是樟树,为什么还要写石榴树招虫?(对比,更加突出樟树有香气。)4.看看作者用了哪个词将写石榴树和写樟树的两部分文字连起来的?(出示:而)正是这个关联词“而”,一个转折,强调了樟树的与众不同,就在于它有永远保持的香气。5.请大家默读“而”后面的部分,边读边思考作者还用了哪些关联词,用笔把它们圈画出来。(生默读圈画,出示:“而”“却”“(不仅)……而且”“即使……(也)……”“只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要……就……”,生对照课件订正)6.如果去掉这些关联词,读起来会有什么感觉呢?自己试着读读看。(交流)7.大家的阅读初感告诉我们这些关联词不能去掉。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这一段文字,看看这些关联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究竟有什么作用?(分句出示交流)(1)出示: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却”,承接前面的“而”,也表示转折,突出强调樟树有香气。“而且”,语意上更进一层,强调樟树不仅有香气,而且香气还能永久保持。其实这是一个不完整的关联词,前面还少了一个词与它搭配。(“不但”或者“不仅”),聪明的你,“不仅”该加在哪儿好呢?为了表达的需要,读起来更简洁、顺畅,所以就省略了。师:这一句三个关联词,语义上层层递进,直接告诉我们樟树香气永存的特点。真是与众不同的樟树,与众不同的香气。(谁来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樟树与众不同的香气)(2)出示:即使当它……仍然不变。“即使……(也)……”:我刚才看到有的同学将“即使……仍然”画成了一组关联词,其实,“仍然”不是关联词,“即使……(也)……”才是正确的搭配。看看“也”该放在哪?读一读,与后面的“仍然”重复了,所以也被作者省略了。但我们同学在刚学习使用关联词的时候,还是需要规范正确地表达的。作者用一个“即使”,从假设的角度,具体为我们展示了樟树的种种极端存在状态,从枝枯叶落,到作为木料,制成家具,无论它的存在形式怎么改变,但有一点始终不变,那就是----香气永存,多么难能可贵的香气啊!(谁来读好这一句,读出你的赞叹!)(3)出示: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师:下面我们重点看这一句,这句话告诉我们虫子怕什么?(怕樟树永久保持的香气)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生:怕它一天。(反复:、一年、十年、)师:总之,只要这木质存在,虫类就———生:永远惧怕它。师:一个“只要……就……”将樟树香气驱虫的特点表现的很到位,读起来也比较有气势。正是因为有永存的香气,虫类才怕它。这样的香气令虫子害怕,更令我们敬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师:通过大家的交流,这些关联词放在里面,不仅使句子读起来更加通顺连贯,而且使樟树香气永存的特点更加突出,更流露着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男女生对读)三、关注开头结尾,发现独特言语形式,体悟借物喻人写法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师:读到这里,作者已经将樟树的蓬蓬勃勃和香气永存的特点展示在我们面前,作为一般写物的文章,单纯写树,已经写得很明白了。而实际我们的课文共出现了6个自然段。思考一下:这篇文章和一般的写物文章相比,多出了哪些特别的内容?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1.关注开头,感受悬念设置(出示课文1-3自然段,生指名读)师: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先说宋庆龄故居里有“两棵树”,接着写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树”,最后才告诉我们“这是两棵樟树”。这三个自然段的意思我能用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指名读。(出示: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宋庆龄因为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而不肯搬家。)师:既然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白,作者为什么要绕个弯子,分三段来写呢?(突出樟树,吸引我们往下读)师:这两种不同的开头,哪一种让你更愿意往下读课文?(交流:文中开头吸引人往下读)师:什么地方吸引你想往下读呢?你能具体说一说吗?(交流:先说“两棵树”,就特别想知道是什么树?再说“舍不得”,就会想为什么舍不得?再说“这是两棵樟树”,就想知道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追问:学习了4、5段。现在你知道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了吗?)2.揣摩插入“不肯搬家”情节,抓“舍不得”体会人树情深。师: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作者为什么要插入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情节呢?(交流:这两棵樟树长得蓬蓬勃勃,惹人喜爱;吸引阅读的兴趣;引出宋庆龄这个人;这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宋庆龄和这两棵樟树日久生情相机板书:树---人)3.感受樟树与宋庆龄的关系,把握借物喻人。师:不仅宋庆龄喜欢这两棵樟树,人们也喜欢。(出示第6段,指读)点红“瞻仰”,什么叫“瞻仰”?大家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怀着崇敬的心情看),所以它是目字旁,“瞻”是个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我们来写好这个“瞻”字。师:人们瞻仰的是宋庆龄,为什么“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师:这两棵樟树成了故居主人的代表。宋庆龄和樟树之间究竟有着哪些相通之处呢?请大家读一读课前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宋庆龄的资料,联系樟树的特点(点板书),想一想,宋庆龄和樟树之间究竟有着哪些相似之处?(交流)过渡:(无论从外形还是内在品质,宋庆龄和这两棵樟树,都是那么的相似。老师也写了四句话来赞美他们之间的相通之处。)出示:樟树蓬蓬勃勃,四季绿意盎然;宋庆龄青春不老,一生为正义而战。樟树香气永存,使虫类不敢靠近;宋庆龄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退缩。(齐读)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师:真是人如树,树如人啊。总结板书:宋庆龄一生为正义而战的(不老青春)(板书),就像樟树的蓬蓬勃勃;她无论是面对死亡的威胁还是金钱的诱惑都大义凛然的(一身正气),就像樟树的香气永存。在人们的眼里,宋庆龄已经和这两棵樟树融为一体,这两棵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课文表面上是在写樟树,实际上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的蓬蓬勃勃,香气永存,其实是在赞美宋庆龄的一身正气芳香四溢的美德。人们在樟树前留影纪念,表达的是对宋庆龄崇高品质的(敬仰和赞美)。师:同学们,这种表面上是写一个事物,实际上却是通过这个事物来写人的写作方法就叫做----借物喻人。(板书)4.借物喻人手法迁移师:借物喻人其实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出示)现实生活中常见:看到穿石的水滴,我们会联想到()的人;看到温暖的太阳,我们会联想到()的人;古诗中也有:看到不染淤泥的“莲”,我们会联想到()的人;看到凌寒独放的“梅”,我们会联想到()的人;师:借物喻人这一类的文章,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还会遇到很多。阅读这一类的的文章,我们不仅要读懂物的特点,更要关注物的背后可能存在的人,抓住物与人的相似性,就能明白作者真正的目的是借物的特点来写人的品质。5.回归课题师:我们再回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作者就是借故居这两棵蓬蓬勃勃香气永存的樟树,来写宋庆龄这个伟人的崇高品质。(圈化课题)作者写树实际是在写人,这就是借物喻人。6.回读第4段师:站在宋庆龄的故居前,这两棵樟树蓬勃的气息再次扑面而来,让我们再走进这两棵樟树,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第4段(配乐齐读),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蓬蓬勃勃的仅仅是这两棵樟树吗?更是宋庆龄四季常青,芳香四溢的美德。这就是借物喻人带给我们的阅读新体会。当然,课后同学们再读第5段,你一定会对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更深切的认识。)四、语段书写训练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敬意,将这一段文字抄写下来。将这两棵樟树印在你的记忆深处。(出示第4段的语段抄写范例,生交流抄写段落时的注意点。)出示:起段要空两格,转行顶格写,行款要整齐,字距要匀称,字迹要工整。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展评,总结:同学们,抄写语段看起来很简单,但要抄写正确美观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如果能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五、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2.阅读《哨所旁的小白杨》,体会借物喻人写法。阅读提示:作者所写之物是:小白杨;它有什么特点?作者要写的人是:边防战士;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共同之处)是什么?(不畏恶劣环境;坚忍不拔)六、板书设计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青春不老蓬蓬勃勃对比关联词一身正气香气永存悬念人----树借物喻人
本文标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033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