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白族简介登州大佬李白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列中国第15大民族。云南、贵州、湖南和湖北四省是现代白族世居地,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一、名称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汉语意为“白人”。此各民族对白族的他称多达60多种,有“民家”、“那马”、“勒墨”等等,居于大理、昆明等地及湖南桑植一带的白族,汉语称为“民家”;居于维西、兰坪一带的,纳西语称之为“那马”;居于碧江、泸水一带的,傈僳语称之为“勒墨”;而居于贵州威宁县的,共七姓,被当地称为“七姓民”。元朝之前,部分白族先民、部分彝yi族先民、部分傣族先民都曾被称作“白蛮”、“乌蛮”、“上方夷”、“下方夷”、“百夷”等带有“蛮”和“夷”的称呼;元朝以后,文化属性较为接近汉族的人群被确认为一个族群,并称之为“白人”。“白人”即当今白族先民最早的统一族称,明清以后称为“民家”。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11月,根据广大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确定以“白族”作为统一族称。二、族源关于白族族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化意义上的族源。一个是考古意义上的族源。文化意义上的族源,指白族人自己认为自己从哪里来的,反映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族源价值取向。1、考古意义上的族源,则反映的是一个族群在历史上的来龙去脉,是真实意义上的族源。文化族源:白族最早的文化族源是九隆传说。这个传说认为白族的先祖是哀牢山一个叫沙壹yi的圣母。沙壹在水里碰到一根沉木而怀孕,生下10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叫九隆,其后代就是白族人。所以明代保留下来的白族墓碑上常刻有“九隆族”的字样。南诏[nánzhào]开始白族受佛教影响很重。白族开始产生阿育王为白族祖先的说法。明朝开始,为了生存,白族人假冒是江南人后裔。产生了“南京人”的传说。以上都是文化族源。2、考古族源:白族起源于泛洱海地带的古代人群。苍山马龙峰4000年之久的洞穴人遗址,其居民---马龙人就是考古能发现的最古老的白族先人。按照林谦一郎的说法,叫做洱海人。洱海人包括泛洱海地区的苍山马龙人,宾川白羊人,祥云大波那人和剑川海门口人。他们是白族的先人。他们创造了云南最早的青铜文明。洱海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融入了不少不同来源的人群。其中包括来自北方的氐羌[dīqiāng]系统的民族,也包括来自南方的濮[pú]人,以及自汉以来陆续迁入云南的汉人。这些不同来源的人群携带者他们本身的文化特点,丰富了白族文化。白族受汉文化影响很深。在晋朝时期,于今天大理州弥渡县境内的一个叫白崖的地方产生了一个国家性质的联盟,称为白子国。“白族”的族称“白”即源于此。白子国延续了400多年传了17代国王,后被崛起的南诏取代。在南诏时期,国力强盛,大量与汉文化互动,再加上佛教在南诏中期传入,白族作为一个新的、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得以形成。此后到1956年白族民族身份得到确立的几百年内,是白族大量汉化的过程。现代白族除了大理州外,从丘北的马者龙、昆明的西山、元江因远、楚雄南华、保山的旧寨、丽江相互之间呈不连续分布的事实也反映了这一点。历史学家马耀先生的观点是白族是异源同流,即白族是由一个藏缅文化主心骨的族群同化了大量不同来源的人形成的民族。华夏文明、古印度文明两大文明陆续传播到洱海地区。白族先民不断学习借鉴,由此具有梵、汉特色的白族文化初步形成。三、白族三大支系白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聚居于洱海区域、贵州、湖南等地的为民家人,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勒墨、那马则散居于怒江流域兰坪、维西、福贡等县,经济文化水平与邻近的怒族、傈僳族相近。白族各支系之间在语言上有较大差异,风俗习惯也稍有不同。由于地域分布上的差别,白族各支系分别与周围的民族相互融合、互相往来,也就形成了各支系之间的差别。南诏以前,白族支系众多。分布在泛洱海地带。不相从属。南诏开始,连绵近600年的云南白族化进程,整合了白民族的各个分支,部落被统一起来,语言和文化被均质化,所以白族内部差异非常小。在相近人口规模的民族中,白族的支系非常少。白族在南诏大理时代结束后失去了云南的支配地位。从明朝开始,汉人成为云南事务的主导。汉语变成云南的共同语。在这个背景下,因为地理隔绝产生了白族支系的分化。最先分化出来的是拉玛支系。他们是泛洱海地带的白族人先人在数次战争中迁往澜沧江流域留下的后代。比较重要的几次迁徙包括:1、1254年蒙古讨南宋。从云南征调爨cuàn白军到江南。战争结束后,部分白族人流落到湖南桑植定居繁衍至今。2、1381年,傅有德平定洱源佛光寨叛乱。引起大量白族人西迁。3、1449年-1550年,纳西族木氏土司与迪庆藏族争夺滇西北霸权的百年战争。木氏治下有大量的白族人和傈僳族人。繁重的兵役造成大量白族人和傈僳族人逃往澜沧江地带。4、1673-1681年,吴三桂三藩之乱。勒墨人是从拉玛人中分化出来的。是在第四次大迁徙中从澜沧江流域中排木瓜邑迁到怒江流域的洛本卓一带。从语言上看,勒墨白语和拉玛白语非常接近。但是勒墨人受傈僳族影响很大,各方面呈现显著差异,所以他们被划为单独的分支。当拉玛人和勒墨人从白族主体中分化出去以后,白族主体就被方便地称为民家人,以示区分。当今95%的白族人属于民家支系。云南省以外的白族都属于民家人。四、语言宗教白族有自己的语言-白语,白语的使用人口约有130万左右,分为大理、剑川、怒江方言,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相比,白语的方言总体上看差别不大。各地白语的语法系统基本一致,词汇大部分相同,只是在语音上有一定的差异。一般认为,怒江方言最为“古老”,受其他语言(主要是汉语)的影响较少,剑川方言次之,大理方言受汉语的影响最大。文字方面,白文分为老白文和新白文,老白文是在汉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已经失传,新白文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拼音文字。白族信仰以佛教和本主教为主,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信仰人数较少。本主教是白族的本土宗教。本主教本质上是一种原始的万物崇拜宗教。自南诏以来,本主崇拜深深根植于白族民间,作为一种民间信仰,有着广泛的社会和群众基础。而佛教方面,历史上白族是一个全民信佛的民族,是云南除了滇西北藏族以外最早信佛的民族。白民族的性格也受佛教影响极大极深。白族人最早信奉的佛教是大乘密宗佛教阿吒zha力佛教。由印度僧人赞陀崛多传入。与白族文化结合形成了特殊的佛教流派:阿利僧派。阿利僧派僧人在民间享有崇高的声望和地位。但佛教信仰在勒墨人中不存在,也不拜本主,但他们祭拜一个以佛为原型的鬼:大维摩鬼。白族的佛教信仰在明清被强行用汉传显宗置换过。显宗和尚在白族民间并不受尊敬.白族的阿吒力佛教在明初被礼遇过。当时明朝在云南设有阿吒力纲司,专门管理阿吒力佛教。但是密宗僧人历史上数次受战乱和造反牵连。吴三桂“三藩之乱”以后,被清朝旗帜鲜明地打压了下去。现代的阿吒力教主要活动中心在云南剑川,呈衰落状态。五、经济政治史现代白族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商业较为发达,生产水平基本与周围汉族相同。新中国以前,白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总的来说,封建地主经济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在一部分山区尤其是高山地区,还保持着封建领主制、奴隶制以至原始公社残余。新中国成立后,在白族主要聚居的大理中心地区,采取与汉族地区相同的方式,于1953年完成了民主改革,并在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残存着封建领主制的沪水、六库等土司统治的白族地区,采取和平协商方式完成民主改革。在碧江、福贡等人数不多和阶级分化不明显的白族地区则主要发展经济和文化,逐步完成改革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白族聚居区发展很快。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白族人民已经有了一批数量可观的教授、作家、医生和各类科研人员。白族地区经济发展越来越繁荣。
本文标题:李杰-白族简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033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