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统一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高二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高二年级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试题分数:150分第I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一、1、下列加点词语中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修葺.(qì)联袂.(mèi)拘挛.(luán)萦.怀(yíng)B.阡.陌(qiān)拾掇.(duo)木屐.(jī)商贾.(gǔ)C.睿.智(ruì)静谧.(mì)茕茕.(qióng)挑衅.(xìn)D.悖.逆(bèi)遒.劲(qiú)后嗣.(sì)宽宥.(yǒu)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北京时间8月24日8时,第29届北京奥运会落下帷幕,虽然奥林匹克圣火缓缓熄灭,但精彩的奥运会闭幕式表演让北京奥运会更显得曲尽其妙....。B.随着金融危机海啸般的扑来,昔日辉煌的日本股市也江河日下....,10月10日日经股指开盘十几分钟内即跌破9000点关口,创2003年6月3日以来新低。C.8月2日,石家庄市政府就接到三鹿集团关于毒奶粉的情况报告,但政府采取大而化之....的做法,只作内部调查,未能及时上报,导致毒奶粉给群众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危害。D.台湾特侦组追查机要费案,近日发现陈水扁海外账户金额疑超过新台币10亿元。此爆料在岛内犹如石破天惊....,震惊朝野,甚至绿营人士也感到非常愤怒。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有的学生在考试前会出现失眠、烦躁等现象,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考试成绩,心理负担过重造成的。B.学校抓不抓青少年理想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C.实施名牌战略,精心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是加入WTO之后,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我国各大企业相继制定的发展策略。D.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2-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假如有人问我语文是什么,我会高兴地告诉他:_____,展开我色彩缤纷的想象;_____,牵动我亲临其境的目光;_____,教会我寓情于物的感观;______,演绎我字正腔圆的对白;_____,美化我独抒性灵的意象。①是天真无邪的童话②是跌宕起伏的戏剧③是情节曲折的小说④是优雅闲适的散文⑤是意韵深远的诗歌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②⑤C.⑤②①③④D.⑤②③④①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礼与非礼的复合物——俑在俑的制作上,有粗与精、酷似人与略具人形之分。这种现象在开始阶段并不仅仅是工匠技艺高低的原因,而是观念不同所致。俑又称为偶人,所谓“偶”,是像人和寓人之意,其原意指与现实中人相对应的人的代替物。俑的原意有特指性,是指用木头做的、五官清楚、安装有机关、经拨弄能踊跳、能做出一些动作的偶人。以后观念发生了变化,偶人变成泥人的专指,而俑反而变成了偶人的原始意义,成为墓葬中一切有生命的替代物的总称。俑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落后习俗的产物。春秋时期用人殉葬遭到了一些人反对,仿人的泥、木替代物——俑产生了,但用俑殉葬这种观念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人殉制度的延续。俑的这种矛盾性,也体现在孔子身上。孔子的“慎终追远”是孝道的出发点,也是为人的根本。但孔子强调的对故去的先人的这些物质和精神的奉献,不是要死者像活人一样享受一切,而是作为一种礼,作为一种训化手段,使“民德归厚”,使人人具有仁爱之心。在孔子看来,人死之后,不能当作死人看待,给他们提供一些无用的东西,这样缺乏亲爱之心。但又不能当活人看待,提供一些很实用的东西。这样做又太愚蠢。最好的办法是给死人提供“神明之器”。什么叫神明之器?就是“备物而不可用也”。即指专为死人加工,形象上相似,功用上不可利用的器物。例如瓦器,要做得粗疏,不能盛放东西;笙、竽之类乐器,各个发音管上发出的音相互不谐和而不能演奏等。这是指器物而言。对待人,孔子明显严厉多了,他赞成用“刍灵”,反对用“俑”。刍灵是用草扎成初具人形的殉葬物,合乎“神明之物”的标准。而俑,由于太仿真人,孔子认为这无异用活人殉葬,他批评这是不仁的行为,骂发明这种俑的人,要断子绝孙!(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以后历史的发展,由于“灵魂不灭”“鬼犹求食”这些思想继续在社会上流行,俑的制作,其仿真人的形象非但没有越来越模糊,反而越来越写实,越来越生动。-3-5、不能..说明“俑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落后习俗的产物”这一观念的一项是()A、用俑殉葬这种观念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人殉制度的延续。B、孔子强调祭祀死人,只是作为一种礼,作为一种训化手段。C、仿真人的形象越来越写实,越来越生动。D、春秋时期用人殉葬遭到一些人反对,仿人的泥、木替代物——俑产生了。6、对“是给死人提供‘神明之器’”一句中“神明之器”的理解,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A、仿人的泥木代替物——俑,酷似人形,合乎“神明之物”的标准。B、民间印制的冥币,“备物而不可用也”,也属“神明之器”。C、瓦器做得粗疏,不能盛放东西,属“神明之器”。D、笙、竽一类乐器,各个发音管上发出的音相互不谐和而不能演奏。7、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孔子反对用“俑”,倒不是他反对迷信,而是由于他“仁爱”的思想观点。B、由于生产工具落后,开始阶段的“俑”制作的比较粗糙,略具人形。C、俑的制作越来越生动,这是社会落后习俗的产物。D、孔子讲究“礼”,主张“仁”,因而在对待“俑”的态度上,有许多矛盾性。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①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淄。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淄,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4-“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于燕、齐。注:①子之:人名(《史记•乐毅列传》节选)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力不能制‧制:制胜B.湣王自矜‧‧自矜:自我矜持C.百姓弗堪.堪:忍受D.乐毅独留徇.齐徇:带兵巡行占领的地方。9、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乐毅军事才干的一组是()①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②破之济西③乐毅攻入临淄,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④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⑤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⑥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④⑥D.③④⑤10、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毅有贤能,喜好军事,赵国人曾举荐他出来做官。到了武灵王在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后,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后来他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国,燕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乐毅才成为燕昭王的臣下。B.燕国原是战国七雄的弱者。燕昭王即位后,招贤纳士,发愤图强。当复仇时机到来时,乐毅向燕昭王提出了正确的战略主张:联合楚、赵、韩、魏四国,利用秦国,共同伐齐。昭王虚心采纳了乐毅的意见,命乐毅任上将军,率五国军队,大败齐军。C.燕国军队在乐毅指挥下单独追击败逃之敌,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在济水西边被打败后,死于莒邑。乐毅单独留下来带兵巡行占领的地方,齐国各城邑都据城坚守不肯投降。乐毅集中力量攻击临淄,拿下临淄后,把齐国的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全部夺取过来并把它们运到燕国去。D.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燕惠王果然上当。第Ⅱ卷(共120分)四、(26分)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1)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2)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5-春日秦观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1)这是一首写景小诗。作者将花草置于一种特定的情境中来写,请简要地描写这一情境。(5分)(2)有人认为“含”“卧”二字最有表现力,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5分)13、名句名篇默写(6分)(1)《六国论》中表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2)___________________,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3)苏轼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以后,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石钟山》)(4)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5)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牧归荑,洵美且异。五、(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高山流水余秋雨常听人说,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这是一句极其悲凉的话,居然有那么多人赞成,人生之孤独和艰难,可想而知。我并不赞成这句话。孩童时代的友情只是愉快的嬉戏,成年人靠着回忆追加给它的东西很不真实。友情的真正意义产生于成年之后,它不可能在尚未获得意义之时便抵达最佳状态。其实,很多人都是在某次友情感受的突变中,猛然发现自己长大的。仿佛是哪一天的中午或傍晚,一位要好的同学遇到的困难使你感到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放慢脚步忧思起来,开始懂得人生的重要。就在这一刻,你突然长大了。我的突变发生在十岁。从家乡到上海考中学,面对一座陌生的城市,心中只有乡间的小友,但已经找不到他们了。有一天,百无聊赖地到一个小书摊看连环画,正巧看到一本。全身像被一种奇怪的法术罩住,一遍遍地重翻着,直到黄昏时分,管书摊的老大爷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我的肩,说他要回家吃饭了,我才把书合拢,恭恭敬敬放在他的手里。那本连环画的题目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纯粹的成人故事,却把艰深提升为单纯,能让我全然领悟。它分明是在说,不管你今后-6-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隐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却了你的大半生命。一个无言的起点,指向一个无言的结局,这便是友情。人们无法用其他词汇来表述它的高远和珍罕,只能留住“高山流水”四个字,成为中国文化中强烈而缥缈的共同期待。那天我当然不知道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的
本文标题: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统一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037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