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9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语文
第1页一、单选题1.1954~1959年,苏联农业产值以平均每年70%的速度在增长。1958年同1953年相比,谷物产量增长了91%(其中小麦增长了131%),肉类产量增长62%,奶类产量增长105%,蛋类产量增长76%.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A.促进了经济腾飞B.提高了国民收入C.实现了根本突破D.取得了一定成效2.1962年11月,苏共中央决定改组党的领导机构,在地方取消统一的党委会,分别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两个党委会互相独立,互不隶属。该措施()A.冲击了高度集中经济体制B.削弱了苏共对经济的领导C.造成了工农业生产的混乱D.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3.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派出2万名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干部去当农庄主席,并向农村输送了12万名农庄农机师、农艺师和拖拉机手。国家还大力发展农机工业,使农村拥有的机械数量成倍增加。这些做法()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扭转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C.提高了农业人口的素质D.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发展4.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结合苏联实际探索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这种现代化模式的最主要特点是()A.重工业与轻工业和农业同步发展B.建立集体农庄促进农业生产增长C.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D.以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国民经济5.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杜兰特夫妇在其著作《历史的教训》中认为:“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力。……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与材料中俄国“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相关的是()A.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B.可以租借、租让工业企业C.扩大了国营农场的自主权D.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6.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到80年代,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这种情况体现出苏联()第2页A.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B.新经济制度初现成效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D.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7.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这一措施()A.使苏联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C.使现代企业制度在苏联得以建立D.揭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8.1991年,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定了经济改革计划,计划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该计划反映出()A.经济学家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B.物价问题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C.经济改革领域出现过激的倾向D.新经济政策重新成为改革路径9.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信中写道:“……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美苏争霸让苏联人民遭受痛苦B.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困境C.人民对赫鲁晓夫表达不满D.苏联政府公信力出现危机10.1953年苏共中央全会指出,“对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巨大潜力仍然利用得很差……农业产量的增长,畜牧业的发展,土豆、蔬菜、长纤维亚麻、饲料谷物及其他饲料作物的生产都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要求。”为此而进行的改革不包括()A.实行粮食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B.鼓励垦荒和大面积种植玉米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D.允许个体家庭承包集体土地11.关于苏联改革,说法正确的是()A.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是工业B.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是农业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涉及经济、政治领域D.以上说法没有正确的第3页12.“美国对苏联政策的要旨在于,它必须是一种长期的、耐心而又坚定的、警惕地遏制其对外扩张倾向的政策”。这一政策带来的影响不包括()A.美苏从盟友变成对手B.战后两极世界的形成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3.学者陈义初指出,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由此可见()A.苏联工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B.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C.苏联领导人将农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D.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14.穿越时空,透过历史,我们依稀还能看到在欧洲东部矗立着一个巨人的身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夜之间,这个曾经伟岸的巨人倒下了。材料中的“一夜”发生在下面的哪一个时间之中()A.1989年B.1991年C.1922年D.1936年15.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大的不同点是()A.经济体制改革B.文化制度改革C.政治体制改革D.福利制度改革16.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定期更新制度,各级领导班子的更新幅度很小。苏共二十三大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达79.4%。到二十五大,连选连任者比例更上升到83.4%,而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竟然是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马,勃列日涅夫此举直接导致()A.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B.经济增长开始逐年下降C.决策权利向个人集中D.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僵化17.(题文)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总结说,(苏共)垄断了资源和经济利益,使得社会经济生活缺乏活力,大量资源被用于军事工业,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对苏共的不满日益增加。而在苏联这样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往往会把对既得利益集团腐败专制的不满情绪转化为民族矛盾,一旦累积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就将导致第4页民族动乱、国家分裂。他的这些言论()A.深刻地揭露斯大林体制的严重弊端B.促成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的实施C.导致苏共威信下降,引发思想混乱D.严重助长了苏联国内的民族分离主义倾向18.据俄罗斯《权力》杂志记者报道,俄国政府在2019年版《1945—2019年俄国现代史教师手册》中下达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指示:“斯大林——好(建立了垂直的政权,但是,没有私有制);赫鲁晓夫——坏(削弱了政权的垂直的性);戈尔巴乔夫——坏(毁灭了国家)。”下列与之相对应的说法是()A.斯大林的好是指实行了单一的公有制B.赫鲁晓夫的坏是指大量种植了玉米C.赫鲁晓夫的坏是指废弃部门管理体制D.戈尔巴乔夫的坏是指承认市场作用19.1980年,中共中央印发75号文件指出:适当地放宽对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的限制。特别是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普遍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改进劳动计酬办法。这反映了()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推广B.当时仍然深受“左”倾思想的影响C.中共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探索D.中央逐渐放弃集体所有制经济20.1955年,苏共通过的《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的办法》中规定:减少给农庄、农场的计划指标,生产计划由农庄、农场根据农产品采购任务与自己内部需要来确定。这说明当时()A.农业生产摆脱了国家控制B.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C.农产品流通机制得到改善D.苏联已注意到集体农庄的弊端二、非选择题21.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第5页——摘编自《列宁全集》材料二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材料三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苏联真相》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农业政策。(2)材料二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表现在何处?(3)根据材料三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改革失败的原因何在?答案1.D2.C3.D4.C5.C6.D7.B8.C9.B10.D11.C12.C13.D14.B15.C16.D17.A18.C19.C20.D21.(1)农业政策:余粮收集制;粮食税。(2)手段:农业集体化新: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度;单一公有制。(3)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种植玉米。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本文标题:2019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语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037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