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地理I自然灾害专题复习-2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1)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3、自然灾害与环境(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4、防灾与减灾(1)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2)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一、自然灾害的概念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灾害应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根据成因和特点: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农业灾害二、自然灾害的类型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农业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风暴潮海啸赤潮海浪森林火灾病害虫害鼠害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概念、分布、危害、成因、防治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形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1、概念:(一)气象灾害——干旱因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旱灾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54万立方米储水量的燕窝寨水库,在5个月前已干涸西南---旱灾贵州威宁县的村民半年来每天都要到几里外去背水一、旱灾•1、特点:范围最广、频次最高、持续时间最长、渐发性气象灾害。•2、区域差异:•3、时空特点:•4、灾情:交替出现一、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形成的原因2、区域差异•(1)旱灾多发中心: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江淮多发季节春季夏秋季四季夏季(2)不同区域,旱灾特点不同春旱:夏旱:夏秋旱:华北平原原因:1、气温回升,蒸发旺盛;2、雨带未到达,降水稀少;3、此时,农业需水量大。江淮地区(7、8月)原因:受副高控制(反气旋控制)华南地区原因:1、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2、雨带北移,降水少;3、工农业需水量大。(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区域干旱区半干旱区东部季风区几乎很少出现旱灾常“十年九旱”灾情重大旱灾特点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4)华南地区夏秋旱。(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旱灾区主要分布在常年雨水较多,干旱程度较低的东部季风区2、分布:1、从气候和农业两方面分析,为什么我国春旱最严重的地区是华北地区?春季,气候转暖,气温回升,蒸发量大增:•农作物也开始返青、生长,需大量用水,•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稀少,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加剧了华北地区的春旱。•东北地区春季积雪融化,缓解了春季的旱情。•西北地区一年四季降水稀少,降水变率小,•江淮地区,地表水丰富,农业灌溉便利。合作探究:2、读图2-2-8,度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干旱灾害严重的原因?合作探究:一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受季风的影响,而季风又不稳定,经常会出现异常变化,造成旱情多发;二是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受偶发性干旱的影响,就会形成重大灾情;三是东部地区自然环境长期受人类影响,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使该地区的承灾能力降低,所以常会形成“小旱大灾”2、读图2-2-8,度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干旱灾害严重的原因?合作探究:一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受季风的影响,而季风又不稳定,经常会出现异常变化,造成旱情多发;二是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受偶发性干旱的影响,就会形成重大灾情;三是东部地区自然环境长期受人类影响,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使该地区的承灾能力降低,所以常会形成“小旱大灾”2、读图2-2-8,度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干旱灾害严重的原因?合作探究:一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受季风的影响,而季风又不稳定,经常会出现异常变化,造成旱情多发;二是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受偶发性干旱的影响,就会形成重大灾情;三是东部地区自然环境长期受人类影响,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使该地区的承灾能力降低,所以常会形成“小旱大灾”3、危害:工农业、生活、社会稳定4、防治:人、社会、经济(工农业、基础设施)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大,农作物歉收、减产或绝收;人畜饮水困难;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冬春季节容易引发沙尘暴;农作物价格(粮茶菜花)上涨;干旱还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树木枯死,草场退化,湖泊干涸,土壤沙化)开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开渠引水或修建输水管线;人工增雨;加强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治理水污染,污水资源化。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选择耐旱作物;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效率。生态环保措施:保护植被;植树造林。(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3分)(2)分析②、③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4分)(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3分)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依据: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②区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森林火灾;遥感技术。(4)⑥区域大,干旱时间长,但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比例却较小。试分析其原因?(5)⑤区域主要的自然灾害是什么?2010年西南地区持续干旱,旱情不断加重,受旱面积占到全国的83%。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是2010年发生于中国西南五省市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一些地方的干旱天气可追溯至2009年7月。3月旱灾蔓延至广东、湖南等地以及东南亚湄公河流域。截至3月30日,中国耕地受旱面积1.16亿亩,其中作物受旱9068万亩,重旱2851万亩、干枯1515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26万亩;有2425万人、158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1)2010年西南地区的旱灾发生的省区主要是。(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2)此次旱灾严重,试分析此次旱灾的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异常;西南地区为季风区,冬春季节为旱季,降雨少;气温较往年偏高,蒸发旺盛;地形崎岖,地表起伏大,地表水存留时间短;多为石灰岩分布区,容易渗水,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地表水储藏条件差。社会经济原因:水利设施缺乏、老化和损坏严重;缺乏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3)旱灾造成的影响有哪些?农业受灾面积广,农作物歉收、减产、绝收严重;春耕困难;电力紧张;农作物价格上涨;人畜饮水困难。(4)此次旱灾造成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我们应怎么做才能在以后避免或减少类似的灾情?开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人工增雨;加强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效率。生态环保措施:保护植被;植树造林。2010年西南地区持续干旱,旱情不断加重,受旱面积占到全国的83%。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是2010年发生于中国西南五省市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一些地方的干旱天气可追溯至2009年7月。3月旱灾蔓延至广东、湖南等地以及东南亚湄公河流域。截至3月30日,中国耕地受旱面积1.16亿亩,其中作物受旱9068万亩,重旱2851万亩、干枯1515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26万亩;有2425万人、158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1)2010年西南地区的旱灾发生的省区主要是。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2)此次旱灾严重,试分析此次旱灾的成因?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使极端气候事件多发;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西南地区为季风区,冬春季节为旱季,降雨少;气温较往年偏高,蒸发旺盛;地形崎岖,地表起伏大,地表水存留时间短;多为石灰岩分布区,容易渗水,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地表水储藏条件差。社会经济原因:水利设施缺乏、老化和损坏严重;人们习惯靠天吃水,缺乏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09·山东)下表为“2007年气象卫星监测的我国西南三省林区火灾次数统计表”。读表回答下列问题。(单位:次)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贵州2135545000000368四川23726800000003云南25104534155190000006(1)说明西南三省林区火灾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2)请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指出森林火灾对当地造成的危害。答案(1)多发生在冬季和春季;正值西南地区干季,晴天多,降水少(2)植被破坏导致地表侵蚀加剧;森林涵养水源功能降低;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1、概念:洪水和雨涝(一)气象灾害——洪涝2、分布:亚洲洪水最多6-7月初7-8月份4-5月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与旱涝灾害:(二)洪涝3、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气候流域地形水系特征流域内植被流域内地势比较低平,水流不畅破坏植被,中上游毁林,降低涵养水源的能力;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围湖造田,降低湖泊对河流的调蓄能力;气候异常,流域内持续降雨中下游河道弯曲,排水不畅;覆盖率低,涵养水源的能力差(二)洪涝4、危害:工农业、生活、基础设施、社会稳定5、防治: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从而造成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破坏。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进行。工程:修筑堤坝、疏浚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等,退耕还湖,提高湖泊蓄洪能力非工程:加强管理、建立预报警报系统、实行保险制度、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生物措施:中上游植树造林;长江中下游水患灾害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水文流经季风区,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流域面积大、河道弯曲、支流多、汛期长人为原因上游滥砍森林导致水土流失,泥沙淤积严重围湖造田,河湖蓄洪能力差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一)气象灾害——台风概念与成因结构与分类时空分布危害防治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26°C以上的广阔洋面上,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1、概念与形成条件:1.为什么在赤道的海洋上不会生成台风?2.为什么在高纬度的海洋上也不会生成台风?3.想一想,台风登陆后会逐渐减弱还是逐渐增强?台风形成的三个条件:较高的温度充沛的水汽强烈受地转偏向力作用结构2、结构与分类:台风中心风力最大?对吗热带低压——6-7级热带风暴——8-9级强热带风暴——10-11级台风(飓风)——12级或以上3、时空分布:每年夏秋季节在我国主要发生在粤、台、琼、闽等沿海省区5、防治:4、影响:利用气象卫星加强监测、预报对我国来说,可缓解长江流域的伏旱,暂时消除酷暑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实施预防措施:加强沿海防护林建设等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带来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的灾害例1,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台风过境气压变化的是(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07海南地理卷】2004年8月12日20时,台风“云娜”在B地(属浙江省)登陆。13日,该台风减弱并向江西省移去(图12)。我国气象部门利用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站与自动气象站网组成气象综合探测系统,跟踪“云娜”自生成至消亡的全过程,并做出了及时、准确的预报。政府部门根据台风预报,对受“云娜”影响的危险地区,实施人员撤离等应急措施。“云娜”是此前半个世纪在浙江登陆的最强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远少于以往各次强台风所造成的人员伤亡。(1)说明该台风造成人员伤亡较少的主要原因。(4分)(2)2004年8月12日下午,A、B两地的风向分别为、。说明该台风对涉及区域造成的重要
本文标题:地理I自然灾害专题复习-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093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