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第十章儿童社会工作本章主要内容:介绍儿童社会工作的涵义、儿童社会工作的功能和特征,讲述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儿童会工作的基本内容,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的历史和现状。本章重点:儿童社会工作的涵义、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儿童会工作的基本内容第一节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与涵义一、儿童社会工作的概念(一)关于“儿童”的界定儿童指“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的未成年人”儿童的上限:我们一般把儿童年龄的上限划在11—12岁关于“儿童”阶段年龄段的划分:O至1个月为新生儿童1岁以下为婴儿期,又称乳儿期1岁至6、7岁为幼儿期6、7岁至12、13岁为学龄期(二)儿童发展与儿童观1.儿童的发展儿童是发展着的儿童,发展是儿童的本质特征。这种发展范围主要表现在:生理上:达到了一定的成熟状态,特别是性达到了一定的成熟状态,已经初步具有生育能力;情绪方面:能够做到情绪自主,具有相对的个人认定和修正情绪的能力;认知方面:能够进行完整的逻辑思维,包括自主地做决定;人际关系方面:能与同辈、与成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社会中:能拥有一定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等。2.儿童观(1)儿童观的基本内容。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儿童观一般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个是对儿童群体的基本认识,即如何认识儿童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儿童的社会本质、儿童的社会作用等问题;另一个是对儿童个体的认识,即怎样看待每一个儿童的本质,如何认识儿童的主动性和多样性等。(2)儿童观的重要意义正确儿童观的树立对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首先,它会决定社会对儿童的基本态度。其次,儿童观是全社会一切涉及儿童事务工作的出发点,同时,儿童观决定着儿童工作者职业行为的性质。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儿童的认识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⒈儿童是“小大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缩小”的大人,儿童是小大人,儿童和大人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有的话,那也只是身高和体重的不同而已。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儿童被期待象成人一样去行动,充当童工,充当童农,充当童商等,使之过快、地审地生长发育。儿童的特点、儿童期的意义则被完全忽视。⒉儿童是“白板”“白板”是空白的板或擦过的黑板。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刚生下来的时候,其心灵就象一块白板,成人可以任意塑造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就象是一张白纸,洁白无瑕,成人可以在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就象是一个空容器,成人可以任意填塞,把各种知识经验灌输进去,而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儿童的发展仅仅是周围环境的产生,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结果,完全忽视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⒊儿童是“有罪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充满罪恶,是有罪的“羔羊”,卑贱无知,成人应该对他们严加管束、约制,使儿童能不断地进行赎罪。儿童承受了各种肉体的、精神的折磨,遭受成人的轻视,任何带有创新乃至尝试意识的行为都会受到指责,人格被严重摧残。⒋儿童是“花草树木”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权的倡导,使人们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儿童,在儿童观上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开始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有独立存在价值的实体,儿童有自己的权利、思想、情感、需要。提出不应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儿童应该象个“儿童”,要倍加珍惜童年的生活。儿童和生长发展是按自然法则运行的,教育者的作用就象是“园丁”,活动室就象是儿逐步成熟的“花园”,每个儿童的成熟都有内部的时间表,在恰当的时间学习特别的任务,而不能强迫是儿去学习。⒌儿童是“私有财产”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父母婚姻的结晶,产生于母体,归父母所有,是父母的隶属品。父母可以左右儿童的命运,控制儿童的生活,决定儿童的一切事情,压服儿童,让儿童唯命是从。儿童特别是男童被认为是家庭的希望、传宗接代的工具,开始重视儿童、关心儿童,但儿童仍然被视为家庭和家族的附属品,父母的私有财产,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地位,与其抚养人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依附关系。例如,“老子打儿子”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是家庭的私事,别人无权干涉。⒍儿童是“未来的资源”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国家潜力最大的资源、未来的兵源和劳动力。对儿童的进行教育,就是对未来进行最有价值的投资,这种投资,利国利了。多投资,才能高产出。⒎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人类的童年期长于动物的童年期,这为儿童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儿童在体力、智力、情感、社会性、道德等许多方面,都不同于成人,他们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不能因为儿童弱小、需要保护,就轻视他们,使他们被动发展。儿童是有能力的、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应有主动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在出生、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成为自主的行动者,能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意见,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顾秀莲:让儿童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儿童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儿童早期的发展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基于这种认识,很多国家都把提供保健、保育和教育等方面的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目前,我国儿童早期的卫生保健、保育和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三)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及意义1.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O一1岁的乳儿期是人生第一年,是心理活动萌芽阶段,又是生活经验积累时期,其身心发展为今后的发展奠定最初基础。1—3岁的婴儿在感知、基本动作和心理各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随着脚和手的动作的发展,儿童的生活范围较前期大大拓宽,受外界影响也大大增加,儿童独立进行基本生活活动的需要与儿童本阶段心理发展水平低成为主要矛盾。3至6、7岁的幼儿期儿童身心发展与上阶段有着本质区别,但又是上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儿童已经可以进入幼儿园,为入学做准备。6、7至11、12岁处于童年期。这一时期,儿童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生活环境起了很大变化,促使他们的心理迅速发展起来;同时他们的生活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社会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1、12至14、15岁的少年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这是个体生长发育成熟的关键时期,是从儿童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因此,常把少年期称为过渡期。2.儿童的自我意识和道德发展特征(1)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等等。它对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乳儿期儿童没有自我意识3岁前后儿童自我意识逐渐复杂起来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具有独立的愿望和信心表达自己的主张出现了自尊心自我意识的主要内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认知)自我体验(情感)自我调节(意志)自我控制的发展自我控制是人控制自我的能力自制性、独立性、坚持性、果断性是自我控制能力强的表现冲动性、动摇性、优柔寡断是自我控制差的表现自我体验的发展自我体验是人对自我所做出的情绪体验,如:高兴、生气、委屈、羞愧、羞怯、自豪如果能经常得到成人的赞许和支持,并且能经常得到发展的机会,他们的自我体验就积极,反之,就消极。自评我价的发展:积极的、乐观的自我评价,来自被鼓励、被赞扬消极的、悲观的自我评价,源自被忽视、被否定自我意识的作用: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是人的自觉性、自控能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是改造自己主观因素的途径,使人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完善自我意识的途径: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关注自我成长(2)儿童的道德发展: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初步接触到社会对人、物和事的好与坏、美与丑的评价,高级社会情感——道德感开始萌芽。幼儿初期的儿童,道德判断还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具体性和暗示性。只要成人认为好,自己觉得有兴趣,就认为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至于怎么好、为什么好他们却很难理解。幼儿晚期,儿童才开始模仿成人初步从社会意义来判断道德行为的好坏,但往往不能把行为动机与效果统一起来看,他们一般只着眼于行为效果。儿童期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为:儿童对“公共生活准则的简单认识”随年龄增长而减少,社会性行为动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属于内心道德体会的理由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属于客观陈述的理由却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递减;在道德行为动机方面,一般年龄越大,动机斗争越复杂。少年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道德社会性行为动机、内心的道德体会都有所增长,对人、事、物评价的片面性减少,不仅看行为结果而且注重考虑行为动机。成人感的产生使他们不再完全依靠他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而强烈要求道德和评价上的自治。在道德判断上,受同伴关系的影响较大,与父母、成人之间存在明显分歧,代沟产生。家庭早期的道德教育缺失或社会道德失范或同龄群体选择不好,都将对少年的道德观产生较大影响。(四)儿童社会工作的概念儿童社会工作的概念从内涵来讲,应包含如下三个基本要素。第一,儿童社会工作是面向儿童的工作,即是一种面向所有儿童的工作第二,儿童社会工作的目的是激发儿童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促进儿童全面健康的发展。第三,儿童社会工作需要运用专业手段,辅之以非专业手段,需要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结合。二、儿童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一)以救济为主的时期1601年英国济贫法颁布前后至19世纪,可称为以救济为主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孤儿、弃儿和部分贫困儿童,采用的手段主要是领养、寄养等消极的救济方式。(二)积极的儿童福利时期对儿童的教育保护,不再是个别家庭的责任,而是整个国家的责任;儿童工作关注的不但是对不幸儿童的救济,而且是对一切儿童的全面发展。美国罗斯福总统曾于1909年专门召开了一次白宫儿童福利会议,研究促进美国儿童福利及儿童社会工作的各种办法。此时的儿童社会工作,无论是内容、方式,还是范围、程度,都有了根本上的扩展和深入。1923年联合国第一次发表了《儿童权利宣言》三、儿童社会工作的功能与性质特征(一)儿童社会工作的特征福利性儿童社会工作的出发点都是儿童生存与发展基本权利的保障,目的都是儿童的幸福和发展。儿童社会工作的直接目的是改变儿童所处环境,为儿童幸福和快乐提供条件;儿童社会工作的最终结果是使儿童得到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受到良好教育,保证儿童在当时获得好的生存,将来获得好的发展;儿童社会工作的费用大多由政府福利经费支出,对儿童的养育和服务是无偿的、福利性的。以社会性服务为主在儿童社会工作中,有直接面对儿童的个案性的、精神性的服务,更多的工作是为儿童提供服务的工作。如争取政府投入、开设儿童福利院、选择好的教养方式保证儿童健康成长、与社会不良倾向斗争、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等。这给儿童社会工作增加了难度,也对儿童社会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专业要求高一方面,做儿童社会工作要涉及的基本理论、专业技能面很广,否则就很难面对发展中的儿童。另一方面,工作中稍有谬误,对儿童的伤害就会很严重,甚至会影响其终生。因此,专业性是儿童社会工作的重要特征。(二)儿童社会工作的功能第一,儿童社会工作具有保障的功能。儿童社会工作以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为目标,保障了儿童的生命权、娱乐权、教育权、发展权。伟大的儿童教育革命家——蒙台梭利1870年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地区的基亚拉瓦莱小镇罗马大学人类学教授,并于1908年出版《教育人类学》一书创立的“儿童之家”。那些贫寒儿童,经过她几年的教育,全部成为聪明活泼、举止优雅、自信自强的孩子,心智较之以前有了巨大改变她提出的最具革命性的话是:“儿童是成人之父第二,儿童社会工作具有社会安全的功能儿童工作直接的结果是减少目前儿童的痛苦和问题,促进儿童的幸福与发展;间接结果则是防止将来社会问题的产生,增强未来社会的安全。因此,儿童社会工作同样是社会安全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安全的重要一环。第三,儿童社会工作具有发展的功能儿童社会工作与其他人群的工作相比,更具有发展性的特征。儿童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
本文标题: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096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