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文学常识(七)《史记》
文学常识(七)《史记》1《史记》文学常识整理1、《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著《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史记》名称:或称《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太史公书》(见书P12)3、《史记》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的叙史方式)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它记叙了自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末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全书共130篇,52万余字,分本纪(记帝王朝政兴衰,12篇)、列传(志历代人物事迹,70篇)、世家(叙开国承家诸侯,30篇)、表(列人事系年表谱,10篇)、书(综述典章制度,8篇)五种体例。(见书P14)【史书体例补充】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纪传体: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班固撰的《汉书》,是一部叙述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纪传体断代史。自《汉书》着成后,以纪、表、志、传为主要形式,以断代为史的史书体例,便成为后世修「正史」的标准形式。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前四史:[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汉]班固《汉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三国蜀]陈寿的《三国志》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还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著名的通史.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分为12篇纪、8篇表、10篇志、70篇传,共100篇,80来万字。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4年,共229年历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史书体例。文学常识(七)《史记》2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4、《史记》史家传统:古人称赞《史记》是“实录”,洋溢着良史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先贤圣哲,包括司马迁本人非常赞赏甚至非常敬仰的人物,在《史记》的记述中,都被拂去神圣灵异的光环,还之以普通人的本来面目。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是难能可贵的。司马迁忍辱著书的巨大动力,在于他立志继承和发扬孔子修《春秋》的传统,褒善惩恶,评判历史。(见书P40)5、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述史的方法。它是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一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写再数篇中,参错互见,相互补充。在《史记》中,对有些传主的事迹,本传不作介绍或略作介绍,而详见于其他传记中。互见法的作用: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正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是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见书P50)6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7、论赞体制:正文客观描写,论赞主观评述的体制。《史记》中,“太史公曰”的文字,是司马迁仿《左传》的“君子曰”而创造的史论形式,习惯上称之为“赞”。《史记》106篇有“赞”,“赞”常常是司马迁褒贬历史人物、述“一家之言”的重要内容,他利用“赞”的形式,或“论个人立名及生死之节”,如孔子、屈原传末的论赞;或“论为国者治政之得失”,如管仲传后的论赞。(见书P76)8、刺客列传:专诸、豫让、聂政、曹沫、荆轲、高渐离六个人刺客。9、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10、微言大义(春秋笔法):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道理。如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的“太史公曰”中,表面上批评韩信“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其实在叙事中费尽心思,用尽曲笔,惋叹之意深蕴其中。
本文标题:文学常识(七)《史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110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