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调研报告项目名称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情况调研负责人陆点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年级专业2009公共事业管理联系电话15212228014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实施状况-2-目录一、引言…………………………………………………………………………3二、文献综述……………………………………………………………………4三、调研简介……………………………………………………………………4四、调研结果与分析……………………………………………………………4五、结论…………………………………………………………………………12六、参考文献……………………………………………………………………13七、附录…………………………………………………………………………13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情况调研——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学生群体规模不断壮大,社会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不断增强。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除了依靠第一课堂教学实现外,第二课堂的锻炼也是重要和必不可少的途径。本调研基于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从大学生对素质拓展的认知、参与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各个主体在素质拓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等方面进行分析,来了解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实施的现状。关键词: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实施情况一、引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学艺术与身心发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和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第二课堂”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由大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的总称,是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综合理念,即实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国家与社会的价值目标和个体的理想相融合,建立教学与交互科学的关联性,发挥交互工作的积极作用。本调研基于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从大学生对素质拓展的认知、参与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各个主体在素质拓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等方面进行分析,来了解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情况。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实施状况-4-二、文献综述目前国内研究绝大多数只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探讨创新第二课堂的教学模式,如陈义厚《创新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研究与实践》,缺少实际的背景环境作为支撑,没有全面的把握第二课堂素质拓展问题,主要以执行主体的角度来看看待素质拓展问题。或者有的学者单纯地从学分制的角度来看待素质拓展的实践情况,如曹冰雪《论高校第二课堂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而忽视大学生本身对于第二课堂素质拓展的了解情况以及所持的态度问题。本研究具体到素质拓展从政策制定到推广、实施、反馈等一系列的细节问题,从政策制定者、执行者、监督者以及大学生群体本身等多个主体角度来分析素质拓展计划,针对素质拓展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以达到完善第二课堂素质拓展的目标,以推动教育改革的力度,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培养质量。三、调研简介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对象主要为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和花津校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六大部分构成,涉及被调查者基本信息、对素质拓展的认知情况、素质拓展的参与情况、存在的问题、素质拓展促动因素的分析以及被调查者对素质拓展主观意见和建议。问卷总共发放500份,其中收回问卷481份,废卷64份,有效问卷共计417份,有效率为83.4%。调查问卷由调查员检查核实后进行问卷编码,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描述统计。同时将被调查者对素质拓展的主观意见和建议进行文字整理,并作为参考资料,详情见附录2。四、调研结果与分析(一)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分析本次调研以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和花津校区的所有学生为总体,抽取的样本涵盖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等15个学院,52个专业,具体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分析详情见表1。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实施状况-5-表格1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分析频率百分比频率百分比性别男18544.4校区赭山19346.3女23255.6花津22453.7合计417100.0合计417100.0师范专业是16038.4学科性质文科15537.2否25761.6理工科26262.8合计417100.0合计417100.0(二)对“素质拓展计划”的认知情况的分析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学生群体对“素质拓展计划”的认知程度是比较高的,累计89.7%的被调查者对“素质拓展计划”有所了解。通过笔者在调查问卷中提出“你对素质拓展的了解程度”的问题发现,6.2%对此非常了解,39.6%的被调查者基本了解,43.9%的人了解一点,10.3%的人对此完全不了解。另一方面,在对素质拓展活动的意义与目的了解程度的调研中,仅仅只有5.8%的被调查者选择非常了解,如表2所示。表2对素质拓展的了解情况对素质拓展计划的了解程度对素质拓展意义和目的的了解情况频率百分比累计百分比频率百分比累计百分比非常了解266.26.2245.85.8基本了解16539.645.819947.753.5了解一点18343.989.716339.192.6完全不了解4310.3100.0317.4100.0合计417100.0417100.0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素质拓展的了解情况停留在基础状态,深入透彻了解素质拓展的学生并不多。然而结合“学校对素质拓展的宣传是否到位”的问题,有291名被调查者选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实施状况-6-择学校宣传不到位,占全体调查对象的69.8%。在研究大学生对“素质拓展计划”认知的来源方面,如图1所示,有38.1%的被调查者对素质拓展的认知主要来自于老师。老师作为信息传播的桥梁与媒介,在学生与学校互动之间发挥着积极作用,作为信息的传播者,老师有责任向广大学生群体宣传与推广学校的各项政策。29.3%的同学认知主要来源于学生组织,学生组织作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只有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到什么是“素质拓展计划”,才能更好地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以保证素质拓展活动的顺利实施和学生活动的圆满成功。学校作为“素质拓展计划”的制定者,有25.7%的被调查者选择认知来自于学校。在调查过程中,也有7.0%的受访者选择来自于高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自身有着切实的经验,低年级学生想要了解学校的有关事项,特别是学校和老师并未能及时、详细发布的讯息,高年级学生就能弥补其中的不足。因此在素质拓展的认知方面,高年级学生也起一定的作用。图1大学生群体对“素质拓展计划”的认知来源学生组织29%高年级学生7%学校26%老师38%学校老师学生组织高年级学生当被问到实施“素质拓展计划”是否有必要时,有322名同学选择有必要,占全体调查对象的77.2%。提到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否有作用时,8.9%选择很有作用,53.2%选择有作用,而认为没有作用的仅仅只有13人,占整体比例的3.1%,如表3所示。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对“素质拓展计划”是非常认同的。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实施状况-7-表3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否有作用频率百分比累积百分比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否有作用很有作用378.98.9有作用22253.262.1作用不大14534.896.9没有作用133.1100.0合计417100.0(三)对素质拓展活动参与情况分析对素质拓展参与意愿的调查中,69.3%选择愿意,7.2%选择非常愿意,愿意参与的累积百分比达到76.5%,表示非常不愿意的有16名,占整体比例的3.8%。在问到是否喜欢参与素质拓展活动时,累积59.7%的被调查者表示喜欢,有3.4%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不喜欢。从上述的调查结果可以得知,素质拓展活动的参与意愿和喜爱度都是相当高的,因为通过参与素质拓展活动,学生们能够促进自身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全面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在调查是否重视素质拓展认证加分时,68.1%表示重视,14.4%选择非常重视,表示不重视的仅占3.4%。我们可以把素质拓展认证加分看作是一种激励政策,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素质拓展的活动中来,同时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奖励政策,对于在素质拓展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同学给与相应的认证加分。因此认证加分在素质拓展活动中扮演比较重要的角色。在每周参与素质拓展活动时间的调查中,选择1小时以下的达到56.8%,1~5小时占36%,6~10小时占6%,10小时以上仅仅只有1.2%的人选择。从以上数据中可以总结出,绝大多数学生每周大概花费在素质拓展活动上的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由于自身角色的关系,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参与素质拓展活动的时间有限。相对于学生干部尤其是学生组织的干部来说,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花在素质拓展方面的时间相对较多。对六大类活动参与情况的调查分析中,77.2%的人参与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75.5%的人参加过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62.5%的人参加过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类活动,53.7%的人参加过文学艺术与身心发展类活动,42.4%的人参加过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类活动,仅有39.8%的被调查者参与过技能培训与其他活动。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清楚的看出,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类活动参与的频率相对较高。而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与第六大类技能培训参与频率相对其他四大类而言较低。据多方面情况来看,这是因为学术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实施状况-8-科技与创新创业以及技能培训方面对参与者的个人能力要求比较高,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符合参与要求的同学并不多,而在思想政治文艺活动等方面,参加门槛低,只要学生愿意,基本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去。这就是导致其参与频率不同最主要的原因。此外学术科技技能活动相对于文娱活动而言,花费的时间周期往往比较长,并且举办的次数也不如文娱活动那么频繁,因此其参与的频率相对较低。在调查六大类活动中最喜欢的项目时,29.8%喜欢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24.9%喜欢文学艺术与身心发展,23.5%喜欢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10.3%喜欢技能培训与其他,8.9%喜欢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3.6%喜欢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如图2所示。从柱状图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文学艺术与身心发展以及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类活动受欢迎的程度比较高。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类的活动一般强调动手能力,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比较多,并且能够充分体现当代大学生服务精神的品质。文娱类的活动往往比较轻松愉快,而且参与门槛低,并且能够充分展示自身的个性特征,深受多血质(活泼型)和胆汁质(兴奋型)气质类型同学的喜爱。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无疑是六大类中含金量最高的一项,无论是在参与的过程中还是参与的结果,参与者往往能收获很多。图2六大类活动中最喜爱的项目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实施状况-9-在调查大学生参与素质拓展活动最主要的原因时,高达54.9%同学选择是为获取学分认证,35.5%的被调查者选择是为了提高自身能力,8.9%的受访者是为了培养自身的兴趣。在大学生参与素质拓展活动的目的调查中,根据表4可以看出获得学分、提升自己的能力相对其他几个方面来说对大学生的影响比较大。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群体参与素质拓展活动的原因和目的基本一致,最主要的是为了获得学分以及提高自身能力。大学常被称呼为一个小型的社会,在大学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为进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而素质拓展活动可以
本文标题: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12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