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萨特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1905—1980),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萨特经典语录我是个百依百顺的孩子,至死不变,但只顺从我自己。对于过去我无能为力,但我永远可以改变未来。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如果你独处时感到寂寞,这说明你没有和你自己成为好朋友。萨特经典语录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在黑暗的时代不反抗,就意味着同谋。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作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年轻时我们却不知其中的美好……只有待到青春不再,方知其中的可贵。主要内容一、人物生平二、萨特的人格与性情三、哲学的基本问题:人四、人有选择的自由五、选择是自由的,但也是痛苦的六、萨特的悲观主义七、总结一、人物生平萨特出生于巴黎,父亲是海军军官,在他不到两岁时去世。萨特的童年是在外祖父母家度过的。1915年,萨特考入亨利中学,学习成绩优异,期间接受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影响。1924年到1928年间,萨特在具有现代法兰西思想家摇蓝之称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33年萨特赴德留学,悉心研读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系。1938年萨特的成名作长篇小说《恶心》出版。这是自传性质的日记体小说,叙述了中心人物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哲学观念——存在主义。1940年,萨特应征入伍,次年被俘虏,在战俘营中度过了10个月的铁窗生涯。1943年萨特完成并出版了他的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该书在知识界引起很大反响。196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拒绝领取。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1980年4月15日,萨特病逝于巴黎,享年74岁,数万群众为他送葬,表达悼念之情。二、萨特的人格与性情写作非常勤奋他又不是一个书呆子乐善好施淡泊名利、拒绝诺奖,1964年《词语》获诺奖。和波伏娃的爱情故事三、哲学的基本问题:人1、人才是真正的存在,必须从本体论上把人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加以研究。2、萨特对“人”的理解(1)人有理想和愿望,既能否定也能肯定自己;人有意识、感觉和思想,既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还能意识到人之外的各种东西的存在。(2)“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因此,萨特说:存在主义是“唯一给人以尊严的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苏格拉底关注美德问题,柏拉图致力于理想国研究伊壁鸠鲁学说的宗旨就是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爱尔维修主要关注人类幸福问题,卢梭着力研究社会不平等问题尼采的哲学可以归结为:重估与超越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海德格尔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萨特认为必须从本体论上把人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加以研究返回四、人有选择的自由人在自主选择自己的本质时具有绝对自由。(1)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意志、情感乃至整个存在都是自由的,这种自由是绝对的、无限的。(2)人的一切行动都是自由选择的结果。“懦夫是自己变成的懦夫,英雄是自己变成的英雄。”(3)人的一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萨特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我们要思考,我们要意识到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我们该做出怎样的选择?五、选择是自由的,但也是痛苦的因为我们的自由,我们不被决定,所以我们必然是孤独和无助的,因为没有人可以帮助我们决定自己的道路,而未来对于我们又是一团空空的虚无。(所以在中国有“墨子悲丝染,杨朱泣歧路”的典故。)萨特曾讲过一个例子,来说明选择的自由和选择的痛苦:有一个法国青年,他的哥哥在1940年德军进攻法国时阵亡,而父亲成为了汉奸,他既要为哥哥报仇,又要抹去父亲带来的耻辱,因此想要参军;但是他是母亲身边的唯一一个亲人,如果自己上了战场很可能意味着母亲将要一直孤独生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中国有“忠孝不能两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生命与道义不可得兼”之说)萨特名剧《死无葬身之地》诠释了“选择是自由的,也是痛苦的”这一哲学命题二战前夕,5名法国抵抗运动游击队员在一次战斗中失败被俘。此时,游击队长作为身份不明的人也被关了起来,大家面临着严峻的选择,是严守秘密,还是出卖游击队长,获取自由?……经受残忍的酷刑折磨,恐惧、仇恨……种种复杂的情感纠缠着每个人的心。每个人都面临选择……•吕西受尽污辱,头发凌乱、衣杉褴褛、眼神也变的灰暗,甚至带有神经质。与先前美丽的她判若两人。之前,吕西与战友们跳着欢快的舞蹈,意气风发、漂亮迷人,即使戴上镣铐,进入囚房,在一束光的照耀下,依然美丽如故,丝毫不减端庄优雅。•卡诺里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没有叫喊一声•昂利疼得忍受不住叫出了声•索比埃是一个和生活中大部分人一样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小人物”。他承认自己的卑微,他受酷刑后,选择了自杀。•吕西的弟弟弗朗索瓦年幼单纯,他害怕受刑,害怕死亡!当卡诺里、昂利用征求的目光注视着吕西时,吕西极度痛苦地说道:“手段无关紧要!”吕西选择了大义灭亲。游击队队长若望获释,吕西、卡诺里、昂利又一次面临生存还是死亡的选择。求生的本能,使他们依照若望的主意,向汉奸们撒谎,以一个死去的战友冒充若望的尸体。当他们以为自己获释,一起在墙上写下一个巨大的“V”字时,枪声响起,他们牺牲了……六、萨特的悲观主义萨特一生为自由疾呼,自由——选择——行动,成为他存在主义人生哲学的全部纲领。然而他最终并没有得到他理解和期冀的自由,却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反而为自己创造的理论所迷惘。在萨特看来,人是绝对孤独的。他既不能摆脱别人的目光,又不能摆脱在他身边流动着的历史。他只是一个单独存在着的个体,这个个体无法解释,也不可分析。萨特的戏剧很好地演绎了那种植根于绝望的希望与颠覆了希望的绝望的交织!1、萨特悲观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上帝死了”是对那个时代和世界的简单概括!20世纪上半叶,德国大肆推行法西斯,先后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作为德国的邻国与敌手,法国在这两次劫难中首当其冲。战后,死亡、创伤、痛苦与绝望紧紧笼罩着法国。与此同时,30年代席卷整个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更使痛苦不堪的法国民族陷入了绝境。理性世界崩溃而新的价值尚未确立,一种比19世纪更深重的恐惧、焦虑、痛苦乃至绝望的情绪淹没了20世纪的西方社会,这就是萨特眼前的世界。2、萨特笔下的阴郁世界《苍蝇》里到处是可恶的苍蝇,浑噩的国度里居住的是浑噩的臣民《禁闭》里则是地狱,是一间既不能逃也不能破的屋子,里面充斥的是满含绝望而又无休无止的斗争《死无葬身之地》再现的是一群游击队员逐个被拷打直至被杀的场面《魔鬼与上帝》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上帝并不存在”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历史都是吃人的历史《药》:革命者被杀与民众的麻木《阿Q正传》:描写了阿Q、假洋鬼子、赵太爷等一群丑角。鲁迅对世界的荒谬、怪诞、阴冷感,对死和生的强烈感受是那样的锐敏和深刻,……鲁迅虽悲观却仍愤激,虽无所希冀却仍奋立前行。——李泽厚3、自由选择与自由行动的结果是虚空,是悲凉在《死无葬身之地》中,游击队员为保守秘密,经受了种种的严刑拷打和非人折磨。后来,为了活下去,他们招了假口供。这并没有得到敌人的宽恕,仅存的三个人都被敌人枪毙了。这一过程是自由的,是痛苦的,其结局也是悲凉的、悲壮的。俄瑞斯忒斯是阿加门农的儿子,他三岁时就被逐出他的故乡阿耳戈斯城,他的母亲和情夫合谋杀害了阿伽门农,夺取了王位。从这个罪恶的时刻起,阿耳戈斯城上空就出现了成百万只苍蝇,它们是上帝诸神派遣来的,象征着这个城市的罪恶和悔恨。十几年后,俄瑞斯式斯返回故乡,他怀着仇恨和行动的欲望,克服了个人的心理障碍和神王的威胁,终于作出了能重新成为一个“人”的重大选择,他杀死了母亲及其情夫。话剧《苍蝇》也凸显了“选择的结果是悲凉”这一哲学思想俄瑞斯埃斯是一个把内心的自由介入到行动中去的典型,他清醒地认识到个人的自由和价值只有在选择和行动中才能付诸实现,当人能自我创造的时候,神和上帝就没有意义了。但是,俄瑞斯埃斯选择了为父报仇,但刺杀母亲也是痛苦的选择与悲剧的结果。4、萨特人生观中的虚无主义倾向在萨特看来,人是被抛进这个世界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会存在,也不知道怎样存在;人的出生是没有道理的,人的死亡也是没有道理的,人生活在偶然之中,人生在世一切都无法预测,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朝不保夕且随时有丧失其存在的危险。人的生活没有任何理由和依据,没有任何“支撑点”,人生的一切选择和行为都是偶然的,无目的的。因此,人生不仅是无目的的,也是无任何意义的。李白在现实中四处碰壁后陷入了人生如梦虚无的悲观主义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孤猿坐啼坟上月,且须一尽杯中酒。(《悲歌行》)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古风·其一》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其一》)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饯别》)七、总结萨特尔对人生充满矛盾的认识和看法,正是萨特哲学的魅力所在。一方面从存在主义、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极力赞美人心灵之中对真理的追求与渴望,强调个人的绝对自由和选择的责任。另一方面,萨特一再表达恐惧、忧虑、烦躁等心理反应和人生体验。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的反抗和批判。其实这也是一种低沉的“呐喊”。我们说要解决萨特的矛盾和内心冲突,唯有马克思所言的人的解放和人的真正自由。再见!
本文标题:萨特的人生哲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180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