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渊远历史•现代构造及发音原理•主要种类•现代流派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题北榭碑》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张祜《华清宫》笛子虽然短小简单,但它却有七千年的历史。大约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时候,笛子由骨制改为竹制。在公元前1世纪末汉武帝时,笛子称为“横吹”,它在当时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7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演奏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到了10世纪,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词唱曲的主要乐器,在民间戏曲以及少数民族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中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竹笛历史渊源竹笛构造图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低音大笛,如大G、大A有7个按音孔。)、2个基音孔和2个助音孔。笛身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笛塞用软木材制成的塞子,装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的深度里。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个孔。笛子能发音,就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使笛膜和竹管内的竹簧产生振动。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个孔。主要用来贴笛膜。笛膜在这里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笛子没膜孔,也能吹奏,但得不到有笛膜的那种独特的音色。笛膜:一般是用芦苇膜做成的,经揉纹后取一小方块使用。经过气流振动笛膜,便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音孔:(按指孔)共有六个,分别开闭这些音孔,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基音孔即后出音孔可用来调音,起着划定笛子最低音范围的作用。助音孔在基音孔下端的两个孔,可用来调高音,起着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系飘穗之用。竹笛构造竹笛发声原理简而言之气流通过笛身内壁笛膜振动发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中国竹笛的种类及名称极为丰富多彩。如以形制为名,饰龙:“龙头笛”:更闻横笛关山远,白草胡沙西寒秋——李益《夜宴观石将军舞》以材料为名,如:“铜笛”、“玉笛”却见孤村明月夜,一声牛笛断人肠——韦庄《村笛》以剧种为名,如:昆曲的“曲笛”、梆子戏的“梆笛”,而现在笛子按照音高来划分沿袭了元朝的剧种名。下面主要介绍笛子的两大种——梆笛与曲笛梆笛:梆笛用于北方梆子戏的伴奏笛身细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着重于舌上技巧的运用在演奏上表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在气息运用上较猛,并采用了急促跳跃的舌打音,强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梆笛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北方色彩,这和北方人民所处的地区特点和生活、劳动习惯是分不开的。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评剧和梆子戏曲(如秦腔、河北梆子、蒲剧等)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赵暇《闻笛》管身粗而长,音色淳厚、圆润、讲究运气的绵长,力度变化细致,常采用先放后收,一音三韵,悠扬委婉,演奏的曲调比较优美、精致、华丽,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音色润丽、清晰,音色控制、强弱对比自如,并多应用笛子上的“唤音”、“送音”、“打音”、“倚音”、“颤音”等技术,在气息运用上要求饱满均匀,尽量少用吐音断奏。曲笛在中国南方广泛流行,适宜独奏、合奏,是昆曲等戏曲音乐、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中富有特色的乐器之一。曲笛:曲笛用于南方昆曲等戏曲的伴奏,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多为C调或D调。竹笛的流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北派及其代表作•南派及其代表作一声落尽短亭花,无数行人归未得——王武子《玉楼春》北派主要以冯子存、刘管乐、王铁锤为代表常用技巧吐、滑、垛、花代表作《喜相逢》《五梆子》《扬鞭催马运粮忙》南派主要以赵松庭、陆春龄为代表常用技巧颤、叠、震、打代表作品《鹧鸪飞》《小放牛》《姑苏行》南北派大融合•新派•长安派•山东派新派主要以刘森、简广义为代表开创北派和南派的融合其作品富有歌唱性受广大青年人的喜爱代表作《牧笛》《牧民新歌》长安派•代表人物马迪张延武•代表作《秦川抒怀》《赶牲灵》《乡歌》山东派•创始人山东曲祥•代表作《沂河欢歌》《走进快活岭》等谢谢
本文标题:竹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188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