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年)(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2)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3)抗战胜利后,美国与四大家族相结合,把中国民族工业(近代化)推入绝境。4.现代化发展的新时期(1949年至今)(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向苏联学习,建设新中国,1953年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1956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1956—1978年工业化经历了曲折的道路。1958年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遭受了重大的挫折。(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进行现代化建设。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回到了正常的轨道,并取得辉煌成就。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特征1.从1840年到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社会原有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民族机器工业出现,中国经济开始呈现出半殖民地特征。2.从19世纪60年代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形成了以封建经济为主体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3.从1927年国共十年对峙开始到新中国成立,社会经济结构表现为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为支配地位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4.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并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并存,构成了过渡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5.从1953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建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6.从1956年底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形成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7.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国营、集体、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并存发展。8.20世纪90年代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三、中国社会各阶层对经济现代化的探索1.地主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在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打出“自强”“求富”的旗号,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开端,它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在客观上对外国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迫切愿望。3.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为中国实现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4.无产阶级(1)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道路。(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实行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并在根据地建设了一批工业企业,新民主主义经济在中国得以出现和发展。(3)新中国在独立建国、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由乡村为主的农业社会转变到以城市为主的工业社会,全面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先后进行了社会工业化建设和改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被迫停顿。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才重新起步,先是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扩展到工业领域。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线索及历史地位1、产生: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兴起。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上海发昌机器厂、上海洪盛碾米厂、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包括买办手工业主),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这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端。这些企业实现了手工工场到新式工厂的转变。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主要是一部分开始对新式企业感兴趣的官僚、买办、商人的投资创办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又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到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3、“短暂的春天”:辛亥革命成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政府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近代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中国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的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一时期,由于辛亥革命胜利的鼓舞以及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如张謇、周学熙、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等。4、“受挫”:1919年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夕,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再加上封建军阀混战,缺乏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受挫。5、“萎缩”:(1)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2)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掠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破产。(3)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空前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11月,国民党同美国签订了所谓《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6、“调整和恢复”:建国后,中共中央合理地调整了工商业,使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发展。7、“改制”:在1953年—1956底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采取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以及付偿定息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成功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地位: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一)总特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二)具体特征:正是因为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相比,它又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4、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史实告诉我们: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苦挣扎的。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控制下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建国伊始,人民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了全国物价,合理调整工商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国民经济得到恢
本文标题: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21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