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中日贸易关系演变及启示
中日经贸关系演变及启示主讲:杨晶文小组参考资料1.林毅夫任若恩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载于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2.林毅夫:论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3.樊纲著,盛洪主编:驾驭脆弱的世界,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54.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5.人论坛综述近年来,中国和美国均为日本重要的贸易伙伴,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日本自中国的进、出口增速和比重均明显高出美国。中日贸易的扩大主要源自国际分工的深化。譬如,日本的汽车产业已开始将部分在华采购零部件进口到日本国内,信息家电、打印机、复印机、电脑等产品在华生产比例也逐渐上升,这些都有利于双边贸易的扩大。中日贸易回顾及特点(一)双边贸易稳步增长,贸易结构向水平分工方向发展。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之后,由于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地理上仅一海之隔,经济交往条件得天独厚,经贸关系得到快速、稳定发展。2001年,由于“9·11”事件影响,美国及全球经济增长放慢,国际贸易条件急剧恶化,日本对全球的贸易出口减少15.7%,进口也减少7.9%,但惟有对华贸易总额比上年增长4%,达到891.96亿美元,与中日建交初期相比已经增长了80倍以上。中日贸易在总额不断上升的同时,表现出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贸易结构已经开始由“垂直”向“水平”方向发展。过去,中日贸易长期呈“垂直分工”形态,即中国从日本的进口多为工业制成品,而对日本出口则以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对日出口的商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服装、机电产品为主的制成品出口明显上升。2001年中国对日制成品出口比率已经高达84%,其中机电产品出口保持了持续旺盛增长势头,从1990年的5.1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65.4亿美元,占中国对日出口总额的28.4%,仅次于纺织品的29.1%,居对日出口的第二位,2001年8月以后,纺织品月度统计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而机电产品出口仍然呈上升走势。(二)对华直接投资(注:对华直接投资仅指对中国大陆的直接投资。)在起伏中上升,投资领域向高附加价值产业转变。整个80年代,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较为缓慢,但是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了解程度的不断加深,日本对华投资开始大幅增长,1995年形成高峰,投资额达44.7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在所有对华直接投资国家中名列第二,中国成为日本对亚洲投资最大的投资对象国。1996年以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大幅下滑,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日本对华投资进一步下落。直到2000年,由于中国加入WTO在即,日本对华投资欲望开始恢复。90年代以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是投资结构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企业延伸,2001年日本对中国制造业的直接投资急剧上升,达到1590亿日元,比上年增加89.3%,相反对非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只有209亿日元,同比下降18.4%。投资领域已由服装、食品等行业向电子、机械、汽车、建材等行业扩展。近年机电产品之所以成为中国对日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产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结构发生变化,对机电等制造业投资比重明显上升,对两国贸易起到了拉动作用。(三)中日签署货币互换协议,金融合作迈上新台阶。过去中日两国的金融合作主要是围绕政府开发援助(ODA)展开的。东亚金融危机以来,中日两国在金融领域的合作逐日增多,除两国央行之间建立了定期对话机制、相互在对方增设金融分支机构外,更重要的是两国在2002年3月签署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实现了中日两国金融领域在亚太地区的高层次合作。根据上述协议,两国中央银行在必要时可向对方提供总额为3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安排,以协助稳定其金融市场秩序。日本是继泰国之后与中国第二个缔结这类协议的国家,作为外汇储备位居世界前两名的日本和中国在金融领域的这一合作不仅使两国经济关系走向新层次,也为今后两国在东亚地区的多边合作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中日货币互换协议作为东亚国家货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加快东亚货币安全网络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2006年中日贸易情况2006年中日贸易额连续第八年增长,达2110亿美元,但贸易逆差有所下降.日对华贸易逆差2005年达到历史高位的287亿美元后,2006年下降到255亿美元2006年日中贸易额年比增长11.5%,增幅略低于2005年的12.7%。美国仍然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国,美日贸易额占日本总贸易额的17.4%,中日贸易比例以17.2%位第二,但预计今年中日贸易额将超过美日贸易额。在电子零部件、汽车及其零部件和原料出口带动下,2006年日本对华出口增长15.6%,增幅几乎较2005年翻了一番。但同期日本从中国进口下降8.5%,较2005年下降了一半。主要原因在于日本消费者对一些非中国生产的高附加值产品如纯平电视等需求旺盛,办公用品需求下降,煤炭进口减少,以及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导致新鲜蔬菜进口减少。2006年1-9月,日本对华投资较上年同期减少30%,降幅仅次于1989年日本发动对华经济制裁,全面中止对华投资时的降幅34.6%。目前日本电器产业开始脱离中国转向其他国家;日本的服装、玩具和电子零部件企业的工厂,从2006年开始就逐步向越南和缅甸等地转移,有的还转向了印度。另外,贸易摩擦时有发生。中国国家质检总局06年9月13日公布,继6月深圳检验检疫局在从日本输华鱼肉肠中检出山梨酸含量超标后,广东、山东、辽宁、天津、上海等地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又陆续从近30批次的进口日本食品中发现质量问题。在此之后,日本福冈市也公布说,从该市18所小学供餐使用的中国产豌豆角中,查出超过日本《食品卫生法》所规定的约6倍的残留农药。在此之前,日本电视台NHK曾报道,日本政府宣布由中国进口的部分生香菇农药残留超过安全度。受此影响,中国方面的出口业者从06年8月25日起停止生香菇输日一个月。前几年,日本领导人执意参拜靖国神社,曾使“历史问题”成为恶化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中日关系一度陷入”冰点”(政治关系),但经济联系却基本在维持的基础上有所加强,呈现出”政冷经热”的特点.去年10月安倍首相成功访华以及安倍访华后的三个多月里,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已分别在越南河内和菲律宾宿务再次与安倍首相的会见和会谈,使中日政治关系有所回暖.影响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因素中日关系虽峰回路转,但这一时期的中日关系还充满着不确定性。中日相互缓解安全疑虑、推动东海问题谈判、加强地区与国际问题上的合作等一系列实质性问题依然摆在那里,有待于进行耐心、细致的对话与磋商。中日政治氛围刚刚回暖,却又接连传来令人感到丝丝凉意的消息。中日首脑会晤和外长会谈余音未消,安倍首相和麻生外相回过头来就分别在国内演讲和出访途中一路渲染“中国威胁论”,扬言要建立日美澳印“价值观联盟”和欧亚大陆“自由与繁荣之弧”,不厌其烦地反对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还与美国大搞针对中国的一系列军事演习。这些都充分显示出,日本对中国采取着“合作与防范”并举的“两面下注”战略。未来中日关系的基本样式,将是发展共同利益和调整相互矛盾的统筹兼顾。其最低目标是力争维护和发展合作大于竞争、共同利益大于相互矛盾的局面,理想目标则是构筑战略和解与合作的双边框架。日本决策层能否摒弃对华冷战思维和围堵战略?这将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另外,两国政界的友好意愿、经贸界的双赢合作以及舆论界的正面呼应,也将对此番中日关系上升势头的方向与速度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战略互惠”将成主旋律.安倍首相上任伊始就提出要与中国建立“战略互惠关系”。这是日本最高决策层首次在对华关系上明确使用“战略”一词,因而是其对华政策宣示上的重大转变。中日走向“战略互惠”,关键在于“战略”和“互惠”这两点。推动“战略”关系,就不应只推动经贸与民间交流,而应推动包括政治与安全关系在内的全方位、全局性的合作关系。“互惠”,就不应是一方受益,一方受损。为此,在考虑本国的政治与安全利益时,还要照顾到对方的政治与安全利益,实现“双赢”或“共赢”。近年来,日本与美国推动军事一体化,构筑导弹防御系统,进行以干预钓鱼岛和台海局势为目的的军事演习,无异于是在公然威胁中国,而中国则并没有相应地威胁日本。日本不时表现出冷战思维,试图在中国周围构筑一堵意识形态围墙。日本对“战略互惠”的态度是否真诚,也将在战略对话中得到彻底验证。中日两国应坚持安倍访华时达成的“消除政治障碍”的共识,提升安全对话与军事交流的档次,缓解乃至解决领土与海域问题,开展大型经济项目合作。另外,中日还应共同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在朝核等地区热点问题上坚持劝和促谈的立场,推动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强化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在解决环境、贫困等问题加强双边与多边合作,在更广泛的国际问题上加强政策协调。必须看到,目前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民众感情和舆论氛围还是相对脆弱的。惟其如此,应当对刚刚出现的回升势头倍加珍惜和维护。日方不应把“战略互惠”用作轻描淡写“参拜”问题、掩盖“围堵中国”战略的烟幕弹,不应使刚刚出现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中日战略对话”有待于超越相互试探阶段而进入名副其实的“战略”对话阶段。这意味着两国围绕双边与多边问题的对话应得到进一步深化,其目标应是推动两国形成新的战略合作框架。中日安全对话和军事交流能否得到实质性进展,将是检验中日关系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东海问题磋商也将借政治氛围改善之东风而尝试新的突破。目前,“共同开发”东海油气资源已成为中日两国的共识。能否巩固这一成果、进一步扩大共识,是下一步中日磋商的关键。而积极开展能源合作,则将是为两国“共同开发”创造良好政治氛围的重要途径。中日能否共同启动重大经济合作项目,将是考验新型合作关系的重要试金石。我们应充分考虑到中日关系发展进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备从容应对可能出现的任何变局。近年来由两国青少年交流等掀起的民间交流高潮有望继续得到推动。“汉风”和“和风”如能日益强劲,将能吹起两国文化交流的新一轮高潮。中日关系又见到了潮起。这是经历了潮落后的又一次回升,因而格外令人期待。此次潮起可能还会有起伏。但从两国利益上的相互依存和对“斗则两伤”的痛定思痛,那么此潮继续高涨则将是难以阻挡的。今年的4月1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启程访日,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中日高层交往停顿了十年之后首次踏上日本的土地。从去年秋天,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到今年春天温总理访日,中日关系可以说经历了阴晴冷暖的数个阶段,这次总理访日,能否开启中日两国关系的春天.大概已经是23年以前,有的报道说是22年,实际上准确地说是1983年11月份胡耀邦总书记在国会发表过演讲,而且总理访问日本中断7年以后,这一次重要的参议院的报告,大家可以看到场面的热烈和参议院人的整个当时的反映。总理这次访日通过一系列重要活动安排,也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向日本的国民展示了自己亲切、平和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和我们中国人民友谊、合作的目的与愿望,这次访问的确媒体普遍称为“融冰之旅”,我们知道去年安倍晋三访华被称为“破冰之旅”,其实应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日关系存在它的历史症结问题,这个“冰”,到底“冰冻”在哪里?这次访问能够达到“融冰”的目的?为什么称为“融冰”?到底“冰”是什么?简单地说来,这个“冰”应该是在日本的上任首相小泉纯一郎执政期间,也就是在2001年5月到2006年,也就是去年的9月,这五年零五个月的期间里面,由于他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六次参拜靖国神社,造成中日两国高层互访的中断,使中日关系趋冷,最后直达“冰点”,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状态。由于这种状态造成了中日民众之间的信任度也是急剧的恶化,达到了历史的最低点。由于“政冷”导致的使原来本来“经热”也开始降温,中日关系经贸关系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说,这样所谓的“
本文标题:中日贸易关系演变及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57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