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中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模式与机制研究
中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模式与机制研究摘要:当前,加工贸易正呈现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加速转移的新趋势,这给内陆地区发展带来了机遇。文章以湖北省为例,通过对其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进行swot分析,提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基本原则和模式,构建了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运行机制。关键词: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模式;运行机制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得到了迅猛发展。当前,随着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的深化,以及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潮流正在加速形成,这给内陆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湖北是中部地区重要省份,本文以湖北省为例,通过对其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进行swot分析,探讨中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基本原则、模式和运行机制,这对于中部地区抓住机遇,积极有效地承接加工贸易产业的梯度转移,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广义上,加工贸易是指外国的企业以投资的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者利用东道国己有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装配产品,然后在东道国境外销售。从国际贸易视角看,一般认为加工贸易的发展在国际分工层面上深化了比较优势理论与要素禀赋学说。同时,加工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一种形式,克鲁格曼提出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为研究加工贸易产生的原因和机理提供了基础。中国学者以国际贸易理论为指导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隆国强(2003)对中国加工贸易政策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建议;廖涵(2003)对中国加工贸易中间品进口替代进行了实证研究;刘英等(2005)分析了中国加工贸易作为产业内贸易的基本形式和发展方式;赵晓晨(2006)分析了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动因,指出其提升的方向与空间等。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的空间移动或空间迁移现象。国际产业转移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的“雁行模式”,此后,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约翰·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及其发展,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刘易斯的“劳动力部门转移论”,劳尔·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等都不断深化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国内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夏禹农(1982)、冯文浚(1982)、何钟秀(1983)、周起业等(1989)在区域生命周期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卢根鑫的重合产业论(1997)认为,产业贸易与产业投资促进了技术构成相似性与价值构成相异性的重合产业成长,而重合产业的存在是导致国际产业转移的基础。陈刚等(2001)认为,产业转移是区域间竞争优势消长转换而导致的产业区位重新选择的结果,是产业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即产业演化的空间形态。陈建军(2002)认为产业转移是产业出于市场扩张、结构调整、追求经营资源的边际。同时,徐毅、戴宏伟以及国家统计局课题组(2002,2003,2004)对产业转移与承接进行了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二、湖北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一)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机遇和优势目前,国际资本和中国东部加工贸易产业向内陆地区的转移,既是全球正在进行的第四次产业转移的缩影,也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出口主导转向内需拉动相适应,这是中部省份湖北加工贸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湖北的优势在于:第一,具有产业基础和要素资源优势。湖北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汽车、钢铁、机电、纺织、化工、建材为支柱的产品门类比较齐全的体系。同时,湖北教育发达,科技实力雄厚,人力资源丰富,要素成本相对较低。湖北现有普通高校120所,在校大学生130多万人,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1300多家,科技人员近20万人。武汉是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和第二大智力密集区。第二,加工贸易发展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有利支持。2006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关于中部六省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范围的通知》,明确了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政策措施。2007年,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此次政策调整对中西部地区进行了政策倾斜,使中西部地区第一次拥有了比东部地区更为有利的开展加工贸易的政策条件。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工贸易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第三,区位优势明显。武汉是中部地区唯一特大中心城市,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横贯东西的长江水道和纵横南北、东西的铁路、公路干线在此交汇,通江达海,拥有中部最大的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于一体的交通枢纽,且通信设施一流。这使湖北在公路、铁路、水运、民航等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同时,武汉已建立保税物流中心,其实际意义是一个小型自贸区,它的建成对于缩短湖北与沿海的距离,突破湖北省发展加工贸易的屏障,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二)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劣势和挑战第一,缺乏作为龙头的大项目,必要的产业配套能力较弱。湖北地区加工贸易大都处在“一进一出、单一工序”阶段,缺乏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配套协作企业,向上游至零部件产业和向下游物流业延伸程度不够,难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第二,沿海欠发达地区的竞争。与中部地区相比较,沿海地区的交通更便利,经济更发达,对外资更有吸引力。另外,东部各省市内部经济发展有差距。因此,沿海各省市也在尽可能创造引资环境,鼓励外资向省内经济较落后地区转移,尽力阻止外资流失。第三,来自周边国家的竞争压力。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其他国家也在先后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劳动力成本低、素质不断提高,比较优势日益突现。第四,行政服务的高成本与政策环境的低效率。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滞后,使得中西部地区政府部门开放意识、服务意识和市场意识不足以及政府办事效率较低。湖北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概括如表1所示。三、湖北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原则、模式和运行机制(一)承接原则湖北地区合理的加工贸易产业承接模式应遵从的原则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发挥湖北比较优势;加快湖北发展,缩小湖北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距;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模式1、名牌产品生产扩展型承接模式。即中西部企业承接拥有名牌产品和销售网络的东部企业的产成品生产基地的扩展,或者被东部同类加工企业收购,组成企业集团。这种模式多适合于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加工工业。这样做有利于湖北企业渡过创业艰难期,迅速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份额;有利于吸取东部企业的管理经验与先进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2、零部件或初级产品生产基地承接型对接模式。即中西部地区企业承接拥有先进组装或深加工技术的东部企业的零部件或初级产品生产基地的转移。这种模式多适合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产业,如汽车、计算机和机器设备制造等。既可以发挥东部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优势,又可利用湖北现有企业生产基础,收到互惠互利、联合协作、共同发展之效;同时对解决中部与东部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的矛盾也不失为一剂良药。3、优势资源联合开发型对接模式。即中西部地区利用东部地区雄厚资金和先进技术条件与东部地区联合共同开发本地优势资源。这种模式多适合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如冶金和化学工业等。这种接模式使湖北企业可以得到东部资金和技术支持,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发挥规模效益。(三)运行机制实现加工贸易产业的成功承接应当建立一个这样的运行机制:在确立市场行为充分有效的基础上,政府搭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以企业为主体,生产要素为载体,依靠重点突破、梯级推进的路径,推动加工贸易产业的承接工作,如图1所示。四、结论中东部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对接,是互为条件和互相促进的。加工贸易产业的承接应在兼顾沿海和中部、当前和长远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积极搭建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通过市场有序竞争引导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与合理流动来实现。参考文献:1、翟松天,徐建龙.中国东西部产业结构联动升级中的产业对接模式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2).2、何立胜,汪桂霞.产业转移、产业承接和产业升级[j].当代经济,2006(6).3、邓利方.国际产业转移与广东承接对策[j].南方经济,2003(12).4、徐向红.山东省承接美国中小企业产业转移的考察研究[j].东岳论丛,2004(3).5、隆国强.加工贸易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3(11).
本文标题:中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模式与机制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58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