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国际贸易理论(PPT52页)
第三章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第二节绝对优势理论第三节比较优势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主张通过扩大出口,减少进口从而扩大贸易顺差的方法实现国家的富强。重商主义(Mercantilism)15~17世纪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该时期由于商品交换和货币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重心由土地转向了金银货币,货币成为全社会各阶层所追求的东西,成为财富的代表形态和国家富强的象征。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以流通领域为研究对象,认为利润来自流通领域,而与生产过程无关的重商主义便产生了。重商主义又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货币平衡论)和晚期的重商主义(贸易平衡论)两种。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3、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2、对外贸易是获取财富的唯一途径。要获得更多金银,除了本国开采金银矿藏外,就只有通过对外贸易,让别国的金银流入本国。4、多卖少买,保持国际贸易顺差,是获得财富的基本原则。因为在贸易顺差时,外国必须用金银来偿付贸易差额,于是就有金银流入国内。5、国家干预经济,是保证财富增长的重要手段。为保证金银尽可能多的流入国内,使整个国民经济符合扩大出口的要求,国家不仅要管理贸易和生产,而且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1、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并错误地认为货币是衡量一个国家财富强度的尺度。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贸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2、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3、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和利润都是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特别是认为国际贸易是财富和价值增值的源泉,对外贸易的目的就是从国外获得货币,而没有认识到国际贸易有促进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作用。重商主义贸易学说是重商主义的核心,是西方最早的国际贸易学说,其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在历史上曾起到过进步作用,促进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推动了当时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商业运输业的发展。但由于商业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和国际贸易实践的限制,重商主义外贸学说是不成熟的、肤浅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而且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探索局限于流通领域,而未深入到生产领域,因此理论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第二节绝对优势理论TheoryofAbsoluteAdvantage理论的产生背景重商主义的原始积累新技术发明,扩大生产规模“圈地运动”:廉价劳动力工场手工业分工日益发达殖民地、海外市场扩张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商业和殖民强国,不再需要贸易保护从理论和政策角度:迫切要求废除重商主义,建立自由的经济学说体系。对重商主义的批判绝对优势学说的构建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认为重商主义强调出口、限制进口是主次颠倒认为政府对贸易的任何阻碍都会导致资源分配的低效,从而减少了贸易收益对重商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贸易的思想该理论的建立基于一系列假设之上1、亚当·斯密非常重视分工,认为分工是导致经济进步的唯一原因。①分工可以使劳动者熟练程度增加;②分工可以节省劳动时间;③分工有利于劳动者改进和发明生产工具。2、亚当·斯密认为各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差别,而生产技术的差别主要通过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来衡量。3、亚当·斯密认为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及由此产生的国际分工的原因是“自然”形成的。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那么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绝对优势也可间接地由生产成本来衡量:若一国生产某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比别国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要少,那么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商品两种商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生产要素的供给,在国内是完全流动的,但在国际间是完全不能流动的两国之间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被充分利用。两国之间没有贸易壁垒,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国际贸易中无运输成本理论假设条件:一国生产上的绝对优势来源于该国的自然优势和获得性优势。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Absoluteadvantage);反之,则不具有绝对优势,而是具有绝对劣势。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在贸易理论上,这一学说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含义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模型——如何判断一国在哪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呢?(1)用劳动生产率,即通过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可用(Qj/L)来表示,其中Qj是产量,L是劳动投入。如果一个国家使用单位或相同数量的资源能够比另一国生产出更多的某种产品,那么该国在此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即该国在此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1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单位产品j的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可用αLj=L/Qj来表示。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如果一国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量低于另一国,那么该国在此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亚当.斯密绝对优势国际分工图例子:假设现有两国:中国和美国,都生产棉布和小麦,但生产技术不同。劳动是唯一要素投入,且两国的劳动力数量都是100人。表2.1中国和美国棉布和小麦的生产可能性棉布(万米)小麦(吨)中国10050美国80100表2.2中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棉布(人均产量)小麦(人均产量)中国1=100万米/100人√0.5=50吨/100人美国0.8=80万米/100人1√(局部均衡分析)此例中,中国棉布与美国小麦的交换比例是1:1,而现实中这一比例(即价格)会不断变动。其高低取决于国际市场上两种产品的供给与需求。自由贸易时棉布的相对价格(小麦/棉布的交换比例)应在0.5与1.25之间,即贸易前两国国内价格之间。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1)两国生产的产品总量增加了;(2)通过交换两国都获得了经济利益。绝对优势理论的贡献只说明了在生产上各具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只是部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其理论不具有普遍意义;它是一种静态模型,没有分析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国际贸易使贸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代表了英国工业资产积极的利益,发展了资本主义的重要理论武器,促进社会进步。绝对成本理论的局限性第三节比较优势理论理论的产生背景战争影响贸易——战后粮食价格下跌颁布《谷物法》——粮价上涨、地租猛增,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迫切需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原理(lawofcomparativeadvantage)大卫·李嘉图(1772-1823),英国产业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Onthe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大卫.李嘉图生于犹太人家庭,父亲为证券交易所经纪人。12岁到荷兰商业学校学习,14岁随父从事证券交易。1793年独立开展证券交易活动,25岁时拥有200万英镑财产。1799年读亚当·斯密《国富论》后开始研究经济问题。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最有影响力的古典经济学家之一。1817年,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出版。在此著作中,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等理论,极大地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所以,每个国家应该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主张自由贸易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大卫李嘉图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认为国际贸易对所有的参加国都是有利的认为政府应采取支持自由贸易政策或不干预的对外贸易政策提出更加系统的自由贸易理论用“比较成本”的概念来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阐明并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理论假设条件: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也只生产两种产品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的,没有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的区别生产是在成本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不存在运输费用生产要素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且在国内是完全流动的,但在国际间是完全不能流动的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收入分配没有变化贸易方式是物物交换方式国际经济是静态的,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含义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两个国家产品生产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是绝对劳动成本。一个国家在生产各种产品时,即使劳动成本都高于其他国家,但是,只要在劳动投入上有所不同,仍可以开展贸易从中获益。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均处于劣势(即不存在绝对优势产品),仍有可能进行互惠贸易。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并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或称比较优势产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产品(或称比较劣势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模型——如何判断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呢?一般有三种方式:通过计算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机会成本来确定。表2.5.中国和美国棉布和小麦的生产可能性棉布小麦中国10050美国1201001、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表示为: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表2.6中国和美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棉布/小麦小麦/棉布中国2=(100/100)/(50/120)√0.5美国1.20.83√2、用产品的相对成本来衡量。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种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种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即: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于产品B)=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入量表2.7中国和美国的相对生产成本棉布小麦中国0.5=1/2√2美国0.831.2√3、用机会成本来衡量。所谓“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如小麦)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如棉布)的数量。表2.8中国和美国的机会成本棉布小麦中国0.52美国0.831.2分工生产后,中国分工生产棉布,美国工生产小麦。表2.9中美两国分工前后生产量和消费量比较中国美国合计棉布小麦棉布小麦棉布小麦分工前生产量5025605011075消费量5025605011075分工后生产量10000100100100交换比例1:0.7消费量60284072100100分工前后-10+25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1)两国生产的产品总量增加了(2)通过交换两国都获得了经济利益。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简单的贸易模型,但它却可能是经济学中最精彩的部分。它提出了相对成本的概念,丰富和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为后来的贸易理论发展和深化指明了方向,为实行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它还表明,在国际贸易中互利的程度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这成为探讨不等价交换和贸易条件的理论源泉。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第一,比较优势理论所揭示的国际贸易利益是一种短期利益,即静态效应,而短期
本文标题:国际贸易理论(PPT52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77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