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4)
CH4现代国际贸易理论•4.1规模经济理论•4.2产业内贸易理论•4.3偏好相似理论•4.4产品生命周期理论•4.5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4.6国家竞争优势理论4.0国际贸易新理论提出的背景4.0.120世纪60年代后国际贸易出现了两个新倾向:⑴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1950S,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占世界贸易量的40%左右,大部分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1960S以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⑵产业内贸易大大增加。许多国家不仅出口工业产品,而且大量进口相似的工业产品(有着相似的要素密集度)。发达国家传统的“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模式逐步改变,出现了许多同一产业既进口又出口的“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4.0.120世纪60年代后国际贸易出现的两个新倾向4.0.2H—O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践的冲突国际贸易的新倾向立即引起了对传统贸易理论,尤其是对H—O要素禀赋理论的挑战。因为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是相似的,都属于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而同类工业产品的生产技术又具有相似的要素密集度。国际贸易为什么会在相似的要素密集度产品和相似的要素丰裕度的国家间进行呢?4.0.3解决问题的角度与主要贡献者针对传统H—O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践的冲突,同解释“里昂惕夫之迷”的思路一样,当代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P.Krugman)和默瑞.肯普(MurrayC.Kemp)等,通过放松H—O贸易模型的假设,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新发展,从而指出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也是国际贸易的基础。问题:依古典模型,两国能否分工交易并得利?中国印度大米6担1担棉花6担3担中国印度6担6担6担6担大米棉花依H-O模型,两国能否分工交易并得利?4.1规模经济理论4.1.1规模经济的内涵规模经济又称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returnstoscale),指的是产出水平的增长比例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率的生产状况。换句话说,所有的要素投入都增加1%,产出的增加将超过1%。O规模经济最佳规模规模不经济QC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减LRAC由于大规模生产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劳动力进行专业化分工,提高一些专用设备的使用效率,因而规模经济是可能发生的。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规模经济的存在,意味扩大生产规模,产品的成本会降低,从而为降低价格,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提供了基础。规模经济有外部经济与内部经济之分单个厂商从同行业内其他厂商的扩大中获得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而造成的规模经济称之为外部经济。外部的规模经济一般出现在竞争性很强的同质产品行业。单个厂商获得外部经济的原因在于:在知识密集型产业,或者通过直接的信息传播,或者通过技术工人的流动,新的知识从一个公司扩散到另一个公司。在同一行业内.整个行业的生产规模越大,各厂商间的接触就越多,通过得到技术情报和工人的流动而互相传递的知识就越多,厂商通过竞争而受益就越多,他们的成本也就会下降越多。规模经济的内部经济是指:厂商的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平均成本。内部规模经济使大企业比小企业具有成本优势,从而导致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内部经济之所以会出现,是由于具体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和企业内部分工造成的。规模巨大而复杂的生产设备的使用,高度的劳动分工以及完善的管理,大量的科研和发展活动.巨额材料的买卖,这一切只有对那些已达到一定规模的厂商来说才是可能的和经济的。规模经济有外部经济与内部经济之分4.1.2基于规模经济的贸易所得•假定两个国家英国和美国各自资源秉赋和技术水平都相同,最初各自用15个单位劳动生产了10个单位产品,因而总共耗费了30个单位劳动生产出20单位产品。•如果采用专业化方式生产,把该行业生产集中到一个国家如美国,又假定美国也投入30个劳动,那么由于存在规模经济,就能生产出25个产品,与封闭情况相比,相同投入量得到的产品数量增加了。4.1.2基于规模经济的贸易所得•美国增加这一产品投入,需要减少其它产品生产。假定英国增加另一产品的生产,由于存在规模经济,与封闭情况相比,英国相同投入量得到的产品数量也会增加。•假定两国经济存在许多这类具有规模经济属性的行业,每个国家可以随机地选择某些项目生产,然后通过贸易与其它国家交换,从而使得给定要素投入前提下,增加了参与分工与贸易体系的国家整体消费水平。•因而,通过让各国采用更有规模经济的专业化生产方式,有可能创造互利贸易机会。4.1.2基于规模经济的贸易所得⑵贸易条件下的生产与消费在贸易中,A国将在B点完全分工生产X,而B国将在B完全分工生产Y。然后通过彼此间用60X与60Y交换,每一个国家的最终消费组合均将达到无差异曲线Ⅱ上的E点。两国在贸易过程中均获利20X和20Y。只有各国都在一种商品生产上面临规模经济时贸易获利才会发生。⑴封闭经济条件下的生产与消费:假设A、B两国有相同的PPC和相同的CIC。因此两国无贸易时的均衡相对价格也是相同的。为PX/PY=PA。这也是两国PPC和CIC在点A的公切线的斜率。规模报酬递增使得PPC凸向原点。-----------……………----------……………贸易利益的源泉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贸易利益来源于生产规模扩大时的成本下降。在无贸易的条件下,消费者不能得到这些贸易利益。因为,在无贸易的条件下,由于各国均想消费两种产品,所以每一个国家都不会完全分工生产其中的一种商品。发达国家以规模经济为依据分工由上述分析可知:只要规模经济存在,即使是两个技术水平与资源条件完全相同的国家,也照样可以发生专业化分工和贸易。一国一但以获取规模经济为目标开始在一个行业进行大规模生产.哪怕启动之初规模优势十分微弱,但这种优势将随着生产扩展而滚雪球般增大。以宽机身喷气式飞机为例:飞机制造的最低限度的规模经济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世界市场场只容纳得下屈指可数的达到有效规模的生产厂家,由此而形成的少数几个生产中心便能完全满足世界市场的需要。许多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就是这种以规模经济为依据的专业化分工的产物.而不是以比较优势为依据的专业化分工的结果。4.1.3规模经济下的国际分工与贸易模式规模经济在现代经济运行中是普遍存在的。但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产品的多样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囊括一个行业的全部产品,从而使国际分工和贸易成为必然。与存在比较优势时可以预见贸易流向不同,对于完全由规模经济产生的贸易,很难预先判断其流向。极端而言,如果两个国家之间并不存在比较成本差别,它们用投掷硬币方式得到的正反面,来决定如何分配两种具有规模经济的生产,也会给双方带来好处。规模经济下的国际分工与贸易模式,既可能由于某种历史原因造成(自然竞争产生),也可能来源于协议分工。4.1.3规模经济下的国际分工与贸易模式•历史和偶然的因素在引导一国专业化生产方向和区位配置时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旦某国率先进入某一新兴产业,收益递增将使该产业在那里生根开花。这是因为,捷足先登者会取得某种“先入者优势”,如较早掌握专门技术知识,集中生产使产业规模扩展带来外部规模经济,所有这些,促使最初的优势不断自我积累和强化,并成为永久优势,并会阻止其他厂商的进入。•总之,产业内贸易的基础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技术差距或资源禀赋差异所产生的比较优势。4.1.3规模经济下的国际分工与贸易模式欧共体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其宗旨是消除成员国之间贸易壁垒,推进经济一体化。如果欧共体贸易壁垒逐步取消,那么依据标准的比较优势理论,人们有理由预期,汽车,电冰箱,时装等不同行业产品,应在不同国家通过专业化方式生产出来,不同成员国生产同类产品现象应不断减少并趋于消失。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几十年后,欧盟主要国家仍在生产功能类似但品牌不同的汽车;人们仍在伦敦,巴黎,波恩,罗马超市中购买来自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不同款式时装和生活用具;满载瑞典家具驶向伦敦的轮船与满载英国家具运往斯德戈尔摩的轮船在海上相遇。国际贸易分为两种类型•不同产业商品和服务发生的国际交换即“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例如,澳大利亚向日本出口小麦,日本向澳大利亚出口汽车,但是澳大利亚不向日本出口汽车,日本也不向澳大利亚出口小麦。•同一产业内部不同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即“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美国向芬兰出口移动电话的同时又从芬兰进口无线电话,日本向欧盟出口汽车同时又从欧盟进口汽车,瑞典向英国出口家具同时又从英国进口家具。•产业内贸易也是过去几十年来全球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4.2产业内贸易理论1979年以来,赫尔普曼(Helpman)、克鲁格曼(Krugman)、兰开斯特(Lancaster)等人提出了产业内贸易模型。产业内贸易模型和H—O贸易模型要说明的问题不同,二者是互为补充的。4.2产业内贸易理论H——O贸易模型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产品是同质的。然而当代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差不多一半是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的。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一样也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4.2.1差别产品贸易的重要性在现代经济中,大部分产品是有差别的,而不是同质的。例如,一辆雪佛莱汽车与丰田、大众、沃尔沃或雷诺汽车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就使得国际贸易中有很大一部分包含了同一产业内或同一类商品组中差别产品(differentiatedproducts)的交易。在现代国际贸易中,完全不同的商品之间的国际贸易所占的比重不大,很大一部分国际贸易是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4.2.2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差别产品生产中的规模经济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基本原因。因为,国际竞争迫使工业化国家的各企业或工厂只生产某一类产品的一种或少数几种款式,而不是生产全部款式,企业就可以长期持续生产使用更专业化和快捷的机器设备。这样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单位成本。至于其他款式和种类的商品,该国可以从他国进口,消费者也因此可以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所带来的较低的价格水平上有更多的选择。产业内贸易与产品零部件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密切相关。不少大企业为了使其生产成本最小化,经常在不同国家生产同一产品的不同零件。这样做是为了利用那里的较为便宜的劳动力。为使生产总成本最小化而利用每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可以被看作是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对H—O贸易模型的拓展。4.2.2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4.2.3产业内贸易的测度产业内贸易水平可以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有如下三种:⑴单个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式中,Ti为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和Mi分别表示一国i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i∈[0,1]:当一个国家只有出口或只有进口(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时,Ti=0。当某一商品的进口等于出口时,Ti=1(产业内贸易达到最大)。iiiiiMXMXT14.2.3产业内贸易的测度⑵产业内综合贸易指数niiniiniiiMXMXA1111式中,A为产业内综合贸易指数,n为产品的种类数。4.2.3产业内贸易的测度⑶修正的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niniiiniiiMMXXA1112114.2.3产业内贸易的测度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在1975年利用修正的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对产业内贸易现象做过系统研究。他们采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发现美国等10个发达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为48%(1967年),其中以化工产品、机械和运输设备的产业内贸易比例为最高。有学者利用1990年的贸易资料,对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英国、加拿大、比利时一卢森堡、法国、荷兰和澳大利亚等10个发达国家以及新加坡、韩国、中国、前南斯拉大和印度尼西亚等5个国家的181组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强度进行考察,发现第一组国家的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接近60%,其中以欧共体国家产业内贸易的比例为最高。4.2.4产业内贸易模型D为销售差别产品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由于许多其他厂商也出售相同的产品,该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是比较有弹性的(即斜率较小)。这意
本文标题:现代国际贸易理论(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91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