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第9章 区域贸易协定
第9章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含义区域经济一体化:指有一定地缘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拟定共同的行动准则和协调一致的政策,甚至通过建立起各国政府一致授权的共同机构,实行长期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经济乃至政治上的同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含义对定义的理解:•行为主体是国家,表示国家间关系•条约、协议•内部自由贸易,对外实行保护,有排他性•有区域地理性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按贸易壁垒被清除的程度划分:–自由贸易区(Free-tradearea)–关税同盟(Customunion)(+对外一致)–共同市场(Commonmarket)(+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经济同盟(Economicunion)(+消除经济政策差异)–完全经济一体化(+共同管理机构,共同货币)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按参加国的发展程度划分:–水平一体化–垂直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按经济一体化的范围划分:–部门一体化–全盘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贸易创造:指当一国加入关税同盟后,一些原来在本国国内生产的产品现在被同盟内部其他国家的更低成本的进口产品所替代,从而增进了同盟内部成员国福利的贸易效应0汽车数量价格DdSdS’fP’fQ3Q4Q1Q2SfPfabcd贸易创造P0Q0经济效应:–消费者剩余增加:a+b+c+d其中:•a:生产者剩余减少•c:税收较少•b+d:福利增加,即贸易创造贸易创造贸易转移:指从同盟外的低成本出口者向同盟国的高成本出口者的贸易效应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0汽车数量价格DdSdS’fP’fQ3Q4SfPf贸易转移P0PpSpabcdeQ1Q2经济效应:–消费者剩余增加:a+b+c+d其中:•a:生产者剩余减少•c:税收较少•b+d:贸易创造–e:税收减少,表示:Q3Q4部分的进口量从原来的高效率的同盟外国家转移给现在的低效率的同盟内部国家产生的损失,贸易转移贸易转移一般来讲,关税同盟的收益来自于贸易创造,而关税同盟的损失来自于贸易转移增大关税同盟收益的三种条件:–本国与同盟国的成本差别越大,收益越大–同盟成员国与同盟外国家的成本差别越小,收益越大–进口需求弹性越大,收益越大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动态效应:•获得规模经济的利益•加强同盟内部的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贸易转移的损失•获得投资效应•促进成产要素在同盟内部的流动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主要的地区性经济集团在世界上众多的一体化集团中,发展形式较高的主要的地区性经济集团有三个•西欧的欧洲联盟•北美的美加墨自由贸易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按照各自的经济合作时间表,最终世界经济将出现以欧洲经济区、美洲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为中心的“三分天下”格局。欧洲联盟(EuropeanUnion,简称EU)•欧洲联盟是现有最高级形式的地区性经济集团,在众多的地区一体化集团中发展最快,也最成功•成员国有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葡萄牙、西班牙、芬兰、奥地利、瑞典共15个国家。表9.1欧洲联盟:经济数据国家人口(百万)面积(千平方公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奥地利8.18422,740比利时10.23123,480丹麦5.34323,830芬兰5.233820,270法国58.855222,320德国82.135720,810希腊10.513213,010爱尔兰3.77018,340意大利57.630120,200卢森堡0.5337,420荷兰15.73721,620葡萄牙10.09214,380西班牙39.350516,060瑞典8.945019,480英国59.124520,640欧盟成员国的经济数据欧洲联盟的发展•在成立之初,欧洲联盟吸收了在它之前的两个“共同体”,即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1年,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西德、卢森堡六国在巴黎签署条约,宣布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以集中管理6国的煤和钢铁资源。通过促进成员国间煤钢自由贸易和对非成员国实行贸易保护–1957年3月25日,6国又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通称《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于1958年1月1日宣布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目标是:–通过消除成员国之间对商品、资本和人员自由流动的所有限制,建立一个“共同市场”–通过拆除成员国间工业品贸易的关税壁垒和对成员国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变成一个有保护的自由贸易区或者“关税同盟”•“关税同盟”的形成是建立成员国进行政策协调的“经济同盟”的第一步–1967年7月,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1973年,英国、爱尔兰和丹麦加入共同体(原欧洲自由贸易区成员)–1981年,希腊加入共同体–至1986年1月,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加入使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数目增至12个欧洲联盟的发展•1985年3月,欧共体在布鲁塞尔召开欧洲理事会,集中讨论了在1992年建成欧洲单一内部市场的行动•1986年2月欧共体各国签订了《单一欧洲法案》(作为《罗马条约》的补充),1987年7月生效,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如期启动•1992年2月7日,欧共体12国的外长和财长代表各国首脑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该条约确定–最迟于1999年1月1日在欧洲共同体内部发行统一货币–实行共同的对外与安全政策–扩大欧洲议会的权力和多数表决的范围等•《马约》使欧洲共同体不再“仅仅”是经济组织,而是走向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联合–从1994年1月1日起,人们习惯上把欧洲共同体改称为“欧洲联盟”–1995年1月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加入联盟,使欧盟拥有15个成员国。欧洲联盟的组织机构•欧洲联盟的组织机构包括:部长理事会、欧洲议会、欧洲委员会、欧洲法院、经济与社会委员会、审计院、区域委员会、欧洲货币委员会等,其总部设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前三个机构为主要机构,控制着欧洲联盟。欧洲经济货币联盟(EMU)•欧洲共同体国家早在60年代来就提出了建立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的目标。1992年的《马约》提出了计划。全部计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1993年1月1日。首先是建立欧洲联盟“货币委员会”,它的作用包括一般监督,检查欧盟及其全部成员国货币事务,向部长理事会提出建议,以及为欧洲的中央银行体系(ESCB)及欧洲中央银行(ECB)作准备•第二阶段:从1994年1月1日开始。在这个阶段,建立一个新“欧洲货币机构”,将在加强欧洲联盟各中央银行间的合作,协币政策,监督欧洲货币体系的运行,接替欧洲货币合作基金(EMCF)方面发挥作用•第三阶段:建立持有和管理所有成员国官方储备的欧洲中央银行体系。这是欧洲货币联盟建设的决定性的阶段单一货币的实施具体分4步推出•1998年5月2日一3日,欧洲联盟首脑们已根据马约规定的进入第三阶段的经济趋同标准,确定了首批实施单一货币的11个国家,即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爱尔兰•从1999年1月1日起,欧洲统一货币——欧元已经以非现金形式(即以支票、信用卡、股票和债券等方式)进行流通,成员国流通的虽然仍是本国货币,但各国货币与欧元的汇率已经被不可逆转的固定下来。•从2002年1月1日开始发行欧元的硬币和纸币,并开始把成员国原来流通的纸币和硬币兑换成欧元的纸币和硬币,兑换期限是半年。•到2002年7月1日,涉及所有业务和所有机构的这种转换过程将全部完成,欧元将成为欧洲货币联盟范围内唯一的法定货币《马约》确定的具体趋同标•价格稳定想加入货币联盟的国家通货膨胀率不能超过通货膨胀率最低的三个成员国平均通货膨胀率的1.5%•低的长期利率长期利率不能超过这些国家平均利率的2%•汇率稳定汇率要保持在货币联盟的目标范围之内,至少在加入货币同盟前两年内货币没有贬值•良好的公共财政一个国家要想加入货币同盟,预算赤字最多为GDP的3%,政府未清偿的债务总量不能超过年GDP的60%1999年,欧盟15个成员国中的11个国家通过了马约规定的经济检验,成为欧洲货币联盟(EuropeanMonetaryUnion)(EMU)的创始成员国。希腊虽然急于加入,但还必须等到通过经济检验。当时只有英国、瑞典和丹麦三个国家决定不加入欧洲货币联盟。单一货币的实施•与此同时,欧洲中央银行于1998年6月1日建立,总部设在法兰克福,根据《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与欧洲中央银行章程》的规定,其首要目标是保持价格稳定•欧洲中央银行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可以进行公开市场业务及信贷业务,并接受最低储备。《章程》还指出:“欧洲中央银行总裁理事会拥有授权在共同体内发行纸币的专权”。•欧元作为欧元区11国合作形成的一种货币,其稳定性取决于三个因素。–取决于欧元区国家要有把经济与货币联盟建成为“稳定和增长共同体”的坚定的信念、信心,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建立协调机制–欧元自身的稳定还需要与统一货币政策相适应的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包括欧盟层次上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以及各国以税收为核心的财政、社会和劳工市场政策的协调–欧元自身的稳定还取决于欧盟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市场经济”是由市场决定荣衰的经济,市场扩大带来经济增长,市场萎缩导致经济衰退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简称APEC)•成立于1989年11月,秘书处设在新加坡•现有21个成员。即: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北、印尼、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美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智利、俄罗斯、越南和秘鲁•经过十一个年头的发展,以开放的地区主义为特色的APEC,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大主角,其地位、作用日益增强,影响也越来越大•该组织的目标是建立亚洲太平洋自由贸易投资区,其中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是其两大支撑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APEC是一个主要由各成员国外交部长和主管经济和贸易的部长参加的区域性组织,成立至今已经举行了10届部长级会议和6次非正式首脑会议•第一届堪培拉部长级会议(1989年11月)的召开标志着APEC正式成立。会后发表的一项联合声明,就成员国间的初步合作及APEC的有关问题达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共识,例如:在经济发展、贸易自由化、投资、人力资源、技术转让等各经济领域进行合作;•第二届新加坡部长级会议(1990年7月)。正式承认APEC是亚太经济合作各成员国经济高层代表的非正式论坛。•第三届汉城部长级会议(1991年12月)。中国被正式接纳为APEC家庭成员。同时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也被吸纳为正式会员。会议发表了《汉城宣言》,确立了APEC的目标范围、动作方式和组织机构。•第四届曼谷部长级会议(1992年9月)再一次明确把“开放的地区主义”作为组织宗旨,而不是发展成针对其他区域集团的排他性组织,坚持全球经济和本地区经济扩大开放、协调一致。•第五届西雅图部长级会议及第一次非正式首脑会议(1993年11月),发表了《经济展望声明》•第六届雅加达部长级会议及第二次非正式首脑会议(1994年11月),通过《茂物宣言》,墨西哥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被正式接纳为APEC家庭列成员,并首次参加了APEC会议。•第七届大版部长级会议及第三次非正式首脑会议(1995年11月),发表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经济领导人宣言》以及《约动议程》,其核心内容是在亚太地区逐步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智利被接纳为正式会员。•第八届苏比克部长级会议及第四次非正式首脑会议(1996年11月)。这次会议通过了《从憧憬到行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经济技术合作原则框架宣言》、《马尼拉行为计划》三个纲领性文件,落实了APEC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表所制定的单边和集体行动计划,讨论了加强APEC成员间的经济技术合作问题。•第九届温哥华部长级会议及第五次非正式首脑会议(1997年11月)。这次会议发表了《联系大家庭宣言》,决定吸收越南、俄罗斯和秘鲁为成员国,
本文标题:第9章 区域贸易协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95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