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第四篇(国际贸易基本原理贸易原因)
第四篇国际贸易基本原理:贸易原因第四章供给:国际分工与贸易基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国际分工理论,深入理解贸易原因及基础,能灵活运用理论解释现实中的贸易现象和解决贸易政策中的实际问题选题5、介绍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6、介绍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1)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即国际贸易的根源在于各国不同产品生产方面的差异,包括技术的差异(李嘉图模型)或固有的资源禀赋的差异(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按照上述理论,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取决于技术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所以,各国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即“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国家不仅出口工业产品,也大量进口相似的工业产品,工业国家传统的“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产品”的模式逐渐改变,出现了许多同一行业既出口又进口的现象,这种贸易模式被称为“行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二)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三)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1、世界市场上主要出口国的领先或主导位置在不断变化。2、纺织品是欧美最早向其他国家大宗输出的产品,几十年后,纺织品的主要生产出口国变成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纺织品,欧美成了纺织品的净进口国。其他包括电视机、汽车等产品的产业领先地位也由美国转移到日本、韩国等国家。问题1:国际贸易为什么会在相似的要素密集型产品和相似的要素充裕国家间进行呢?问题2:尽管许多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的人均资本在不断增加,但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相比,仍是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为什么资源禀赋的模式基本没有变化,而某些制成品的比较优势会从发达国家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1、传统贸易理论都假设产品的规模报酬不变,但是在现代化社会生产尤其是在工业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大规模的生产反而会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即存在着“规模经济”。2、规模经济是指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每单位投入的产出会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下降,这被称为“规模报酬递增”。3、用图形来表示的话,长期平均生产成本会随着产量(规模)的扩大而下降、不变、上升,从而形成U字形4、规模经济又可分为“内部”与“外部”两种。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管理成本、信息成本、设计成本、科研与发展成本等)会越来越少,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一般集中在设计、管理、销售成本较高的制作业和信息产业,如汽车、飞机、钢铁、电脑软件行业等5、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由于同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相对集中,在信息收集、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成本会降低。外部规模经济一般出现在竞争性很强的同质产品行业中,如美国的“硅谷”,北京的“中关村电脑城”,浙江的“纽扣城”、“电器城”、“小商品市场”等。6、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企业都有可能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价格上的优势。7、克鲁格曼指出贸易的基础不一定是两国之间技术或要素禀赋上的差异而造成的成本价格差异,扩大市场获得规模经济也是企业愿意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可以通过出口来降低成本获得短期利润。这一理论解释了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和行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补充和发展了国际贸易的理论。p1p2D1D2s1s2s1′LRAC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由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制成品和生物一样,具有一个生命周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制造新产品所投入的要素比例是变动的。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要素密集型的特点,比较优势将发生国与国之间的转移。就不同类型的国家而言,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比较优势是不同的新产品的技术周期在第一阶段,产品在技术上是新发明,除了发明国外,其他国家对这一项新技术知之不多,而且生产者对于新产品生产技术根据市场反应还在不断摸索和改进。在这一阶段,发明国垄断该产品的生产,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在第二阶段,技术已经成熟,生产过程已经比较标准化,成熟的生产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口而转移。与此同时,国外的生产也已出现并增加,发明国的出口开始下降,一些产品进口国能迅速模仿掌握技术进而开始在本国生产该产品并出口到其他国家。在第三阶段,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内扩散,许多技术都已包含在生产该商品的机器(如装配线)中了,技术本身的重要性已经逐渐消失。至此,新产品的技术完成了其生命周期。技术周期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第一阶段是新生期:对生产要素的要求是科学技术人才和大量的研究开发投资;产品性质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的;拥有科学技术人才和资本充裕的发达国家具有优势。第二阶段是成长期:技术已经成熟,对生产要素的要求是大量的资本,以进行大规模生产;产品性质是资本密集型的;大多数其他发达国家具有优势,并取代创新国而成为主要生产和出口国第三阶段是成熟期:产品已经标准化,广泛普及于市场。对生产要素的要求是低成本的劳动力;产品性质成为劳动密集型的;劳动充裕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优势导读:国际分工概述主要国际分工学说国际分工学说的比较及启示第一节概述一、国际分工的定义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二、类型垂直型水平型混合型三、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1、背景: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2、格局: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带有地域局限性的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1、背景:产业革命2、格局: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与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垂直分工(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战)1、背景:第二次产业革命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2、格局: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得以最终形成(四)当代(二战后)国际分工的新特征1、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2、产业部门内部分工增强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内容发生变化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墨西哥、韩国、巴西等)形成水平型分工4、制造业外包和服务业外包分工逐步形成四、影响当代国际分工的因素:参照教材四、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一)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1、国际分工的扩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在16、17世纪与地理大发现一同发生的商业革命中,荷兰的对外贸易和金融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要超过英国,葡萄牙在一定时期内也不比英国逊色,但它们很快失去了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地位,而英国则出现了持续的贸易繁荣2、国际分工的型式决定国际贸易的格局产业间分工(Inter-industrySpecialization)-----产业间贸易产业内分工(Intra-industrySpecialization)-----产业内贸易产品内分工(Intra-productSpecialization)-----产品内贸易、中间品贸易3、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受到国际分工的制约第二节主要国际分工学说一、发展的三个阶段绝对成本理论(亚当.斯密,1776)—比较成本理论(大卫.李嘉图,1817)比较成本理论(大卫.李嘉图,1817)—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俄林,1933)二战以后(西方经济学界对传统国际分工理论的扩展)二、理论介绍(一)绝对成本理论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英国人,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自由贸易的倡导者,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提出绝对成本说1、理论背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主张自由贸易以符合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2、理论的假设条件(古典静态分析)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一种生产要素存在劳动生产率差异要素可以在国内流动,但不能在国际间流动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市场无运输成本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3、主要论点(1)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2)各国应按照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3)绝对成本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自然禀赋的优势和后天获得的优势(4)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4、举例说明:分工模式和利益国别分工前的产品生产量产品所需劳动投入小麦生铁小麦生铁英11120100法1190150(1)英国生产生铁,法国生产小麦(2)分工利益总产量增加消费水平提高社会劳动节约5、互惠贸易范围的确定—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1)互惠的贸易范围是由国际交换比率的上下限来决定的,它又由贸易国双方的国内交换比率来决定(2)贸易利益在各贸易国间分配的多少取决于具体的交换比率,即均衡贸易条件,其越接近对方国内交换比率,本国分享的贸易利益比重越大说明:上例中生铁和小麦在英国国内的交换比例是1:0.83,在法国国内的交换比例是1:1.67,英国生产并出口生铁,法国生产并出口小麦,则生铁和小麦的国际交换比区间是1:0.83~1:1.67,则贸易利益的分配如下生铁:小麦英国(1:0.83)法国(1:1.67)1:0.83~节约0.84小麦1:0.84多0.01小麦节约0.83小麦1:0.85多0.02小麦节约0.82小麦1:0.86多0.03小麦节约0.81小麦1:0.87多0.04小麦节约0.8小麦…………………………………………………..1:1.66多0.83小麦节约0.01小麦1:1.67多0.84小麦~国际交换比例越接近对方国家国内交换比,该国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就越大(3)均衡贸易条件恰好是进口国在该比率下愿意接受的商品数量等于出口国在该比率下愿意提供的数量。(4)均衡贸易条件取决于贸易国各自对对方产品需求的相对强度,一国对他国产品的需求愈是强烈,其贸易条件越接近本国国内交换比,贸易利益越小,反之则大。6、评价自由贸易的奠基关于交换引起分工,交换是人类固有倾向的观点是错误的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二)比较成本理论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自由贸易的倡导者,在1817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比较成本说1、理论背景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提出以自由贸易为前提的比较优势论为当时废除《谷物法》提供依据2、假设条件(同绝对优势论)3、基本内容两优取重,两劣取轻各国只需生产具备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的产品参加对外贸易4、举例说明(两国的分工模式、分工利益、互惠贸易范围)国别分工前的产品生产所需劳动投入小麦生铁小麦生铁英11100120法111001205、对比较成本理论的评价科学性1、国际贸易的基础更广泛2、经济后进国家也应参与国际贸易局限性1、贸易将导致完全专业化生产2、自由贸易会给所有人带来收益3、不能解释现实中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小国家之间的贸易(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1、推理的角度2、基本假设条件不存在技术差异(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2)没有贸易壁垒,市场完全竞争(3)贸易是平衡的(4)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5)两国的消费偏好完全相同(6)规模报酬不变(7)两国的生产技术完全相同3、与要素禀赋理论有关的几个概念(1)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2)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3)要素禀赋和要素丰裕程度生产要素:生产活动中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价格:生产要素的报酬(租金、工资、利息等)要素密集度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生产两种产品,使用资本(K)和劳动(L)两种生产要素一单位X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为Kx/Lx一单位Y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为Ky/LyKx/Lx﹥Ky/Ly则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不以绝对量来衡量要素丰裕程度(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总量的大小)实物定义例如A、B两个国家,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力,如TKA/TLATKB/TLB,A为资本丰裕国,B为劳动力丰裕国价格定义
本文标题:第四篇(国际贸易基本原理贸易原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305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