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想必这首唐诗大家都会背,都会懂它的意思。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浪费粮食的现象还是随处可见。虽然父母老师从小就教育我们,可是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个呢?所以为了唤起大家爱惜粮食,珍惜粮食的意识,每年的10月16日就成为“世界粮食日”。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比我们父母小时候要幸福多了,不愁吃穿,想要什么基本上就会得到,但我们应该知道世界上还有不少人在饿肚子,比如我们的临国朝鲜,最近还在向其他国家要求支援粮食。作为我们这一代,不要总以为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我们的耕地面积只有全世界的百分之七却要养活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可见珍惜粮食,爱惜粮食,杜绝浪费对于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六(1)班主题班会どうぞよろしくお愿いします粮食是怎么来的呢?过去播种小麦现在播种小麦粮食的收获小麦的晾晒因为更多的人需要粮食他们需要我们节约的粮食粮食日的由来1979年,粮农组织第20届大会决定从1981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以期引起人们对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视,敦促各国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不是说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只要存有节约的意识,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而不应该摆阔气,乱点一气。记住:节约粮食从我做起。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许你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你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也许你仍然以为我们祖国地大物博……由于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节约”一词在人们的心里已日渐忽视和淡忘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种种的浪费现象如果继续下去的话,其后果是很严重的!13亿人口,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元,一年全国就浪费了4745亿元;如果每人每月浪费500克粮食,一年全国就浪费了65万吨粮食;如果每人每月浪费1吨水,一年全国就浪费了156亿吨水!积沙成堆,积水成河。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够节约一点点的话,就不会出现这些巨大的浪费了!现实状况然而事实摆在眼前:我国人口己超过13亿,每年的净增长是120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2亩,是世界人均值1/4;目前耕地面积正以每年30多万亩的速度减少;全国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粮食依靠进口。在1981-1995年间,全国共减少了耕地8100万亩,因此减少粮食500亿斤。而且现在这个减少速度仍然在不断加快。乱占耕地、挖沙、土地质量下降、荒漠化等种种现象在蚕食着耕地。现实绝对不容乐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许多人从小就会背的诗。但这些年,节约粮食开始被忽视,大到饭店宾馆,小到单位食堂、居民家庭,都经常可以看到雪雪白的米饭、香喷喷的面条刚扒了几口就不要了,最后被倒进泔脚桶、垃圾桶,让人看得十分心疼。1986年的第五次世界粮食调查的结果是:112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除外)1979-1981年有3.35-4.49亿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组织80年代初宣称,当时世界谷物产量可以养活60亿人口。但就在同一时期,全世界人口只有45亿左右,可是却有4.5亿人挨饿。1995年,世界人口增长到57亿,挨饿人口数字增加到10亿。1972年,由于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的世界性粮食歉收,加上前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出现了世界性粮食危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于1973年和1974年,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粮食形势反而更趋严重。据当时预测,在80年代世界粮食仍将趋向短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关于世界粮食日的决议,正是在世界粮食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的背景下作出的。浪费可耻,从某种意义上说简直是“犯罪”。凡事贵在坚持,节约要从点滴做起,尤其需要坚持。一天两天可以,一年两年呢?更长的时间呢?不仅仅是对粮食,要让节约内化为自觉,成为习惯。而且,在长征途中,有许多革命先烈因饥寒交迫而死。所以,我们要节约粮食,要不然我们怎么对得起那些革命先烈呢?•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关于节约粮食的调查报告(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做了个调查)020406080100120140全都吃完吃80%吃50%其他最近,我发现好多同学在小饭桌吃饭时浪费粮食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同学将自己不喜欢吃的或吃不掉的剩饭统统倒掉,甚至将一粒粒米饭故意让它从嘴里掉出去……这些现象很常见,在每个人的家里都可能发生。也许你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你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大家都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可生活中却做不到,针对这个现象我进行了调查。在饭店里,几乎天天都有大量的剩菜、剩饭出现。我粗算一下,假如每天每桌剩一道菜和一碗米饭,那么一个月就是30道菜和30碗米饭,足够30个人吃一顿。这是一个月的,要是一年、两年甚至更多年呢?更甚至十桌、百桌、千桌等加起来那将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我们有的同学吃“小饭桌”,浪费现象也很严重:遇到不可口的饭菜,会偷偷倒掉;盛饭多了吃不了也会倒掉,这样长期浪费,那将给国家带来多大的损失!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不是说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我国有近13亿的人口,如果人人都不注意节约粮食,那就是犯罪,等待我们的就是饥饿。听我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讲,他们过去那个年代吃不饱、穿不暖,要是吃一个白面馒头那简直是比过年还高兴。我还听说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群学生中午在食堂吃饭,老师安排班长拿着一个小本子不停的记着什么,等到大家吃完了,班长走到第一排桌子的前面,蹲下身子数前排某一同学掉在地上的米粒1、2、3、4……一共是28粒;另一个同学掉了13粒还有……班长统计了一下,全班共掉了325粒米饭!些粮食是农民伯伯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地种出来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浪费呢?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存有节约一粒粮食,积少成多的意识,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而不摆阔气,乱点一气,从我做起,贵在坚持,相信我们会收获更多。希望大家记住: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要让节约内化为自觉,成为习惯。让我们以实际行动迎接16日“爱粮日”的到来!同学们,当你们正挑食的吃着中饭,你看到了这位只有黄豆吃的阿姨,你想到了什么?据联合国《粮食不安全状况》报告显示,饥饿人口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饥饿人口最多,约为6.42亿;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为5300万;近东和北非地区为4200万;而发达国家则为1500万。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饥饿人口比例最高,约为32%。如今,全球有30个国家急需粮食捐助,其中,非洲国家就占了20个。垃圾桶吃地很饱呀!一、主要思想现如今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呵护,却不知父母生活的劳累艰辛,每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吃、穿方面攀比现象非常严重,根本不顾及家庭经济状况,挑吃挑喝,感觉不可口的饭菜随意丢弃,食堂餐桌剩菜、剩饭比比皆是,有的同学刚买的带有很好包装的食品,不小心掉在地上,不但不弯腰拾起,甚至还踏上一脚,以此满足虚荣,感觉有“派”。种种现象,不但严重浪费、糟蹋了粮食,而且污染了生活环境,尤其是给家庭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到了这节课的尾声,可能很多人不屑于这节课,他们可能认为,我们并不缺少粮食,没错,我们并不缺少粮食,缺少的是......我们缺少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怀,自己节约粮食,对于我们而言,很简单,可,那就可能救了一个即将饿死的人,那不是很美好吗?即使在餐馆里为了摆阔气,那也可以打包,这并不丢脸;即使想得他人欢笑,那也是自私的行为......光盘行动不仅要从自己做起,还要提倡父母.亲人加入光盘行动!“光盘行动”,指就餐时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2013年1月16首先由腾讯微博认证用户徐侠客(国土资源报副社长)在腾讯微博发起“光盘行动”,倡导网友珍惜粮食,加入行动。微博一经发布得到蔡奇、王郁松等名人和人民日报、国土资源报等媒体的支持。2013年1月22日《新闻联播》报道该活动,号召大家“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亲爱的同学们:有关数据显示,饥饿是人类的头号杀手,每6秒就有1名儿童因饥饿死亡,平均每年夺去1000万人的生命;我国仍有1亿多贫困人口。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组数据:中国社科院统计,我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如果每天浪费的粮食回收5%,就可以多救活四百万饥民,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智慧,节约是我的行动,也是我的习惯!近日,随着全国主流媒体对“舌尖上的浪费”大加挞伐,一项倡导将盘中餐吃光、喝净、带走的“光盘行动”正在全国兴起,并得到许多民众、餐饮业经营者、公益组织的热烈响应为此,我们号召全体同学积极参加到“光盘行动”中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不能忘记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更不能忘记全国仍有1亿多贫困人口。我们倡议,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我们倡议,家庭餐桌上,倡议根据营养学合理搭配荤素菜比例,按需买菜、煮菜,以每顿饭家庭成员刚好吃完、吃饱为准。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剩菜。吃光碗里的最后一粒米、盘中的最后一棵菜。我们倡议,以“光盘”为荣,“剩宴”为耻。就餐点菜时,适度适量,吃饱为好。实在吃不了,记得兜着走。剩饭要打包,减少奢侈浪费,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本文标题:节约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411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