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PPT】埃博拉病毒解析
Ebola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埃博拉是刚果的一条河流,1976年首宗艾博拉病例在那里出现),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EBHF)的烈性病毒,由此引起的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已造成10次具有规模的暴发流行。在大约1500例确诊的埃博拉案例中,死亡率高达88%。被称为“世界上最可怕的病毒”。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六种病毒之首”。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至今没有辨认出任何有能力在爆发时存活的动物宿主,目前认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因为埃博拉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埃博拉被列为生物安全第四级(BiosafetyLevel4)病毒,也同时被视为是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呈长丝状体,单股负链RNA病毒,有18,959个碱基,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大小100nm×(300~1500)nm,有分支形、U形、6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长的纤突。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RNA分子和4个毒粒结构蛋白。结构电镜下的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结构示意图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体液(汗液、唾液、血液)传染,潜伏期为2天左右。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肌肉疼痛。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传播及病发主要种类扎伊尔埃博拉病毒:致死率90%!!!苏丹埃博拉病毒:致死率53%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对猴子有很高的致死率,对人类并没有致命性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从黑猩猩尸体中发现,人被感染后可治愈地区分布埃博拉出血热目前为止主要呈现地方性流行,局限在中非热带雨林和东南非洲热带大草原,但已从开始的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扩展到刚果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利比亚、加蓬、尼日利亚、肯尼亚、科特迪瓦、喀麦隆、津巴布韦、乌干达、埃塞俄比亚以及南非。非洲以外地区偶有病例报道,均属于输入性或实验室意外感染,未发现有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毒特征埃博拉病毒是“活死人”现象的原因之一,除了骨头和骨骼的肌肉外,埃博拉病毒对人体任何其他组织后器官都一视同仁地加以侵蚀。病毒血细胞复制血细胞死亡凝结感染器官出现死片胶原成浆状物器官表面出现孔洞皮肤下面出现血斑所有孔窍渗血皮肤肌肉表面隔膜炸裂所有内脏化脓腐烂崩溃的血管流入体腔病毒血细胞病毒血细胞复制病毒血细胞血细胞死亡凝结病毒血细胞复制血细胞死亡凝结病毒血细胞血细胞复制血细胞死亡凝结感染器官出现死片胶原成浆状物器官表面出现孔洞皮肤下面出现血斑所有孔窍渗血皮肤肌肉表面隔膜炸裂血细胞血细胞复制血细胞血细胞死亡凝结血细胞复制血细胞死亡凝结病毒血细胞血细胞复制血细胞死亡凝结感染器官出现死片胶原成浆状物器官表面出现孔洞皮肤下面出现血斑所有孔窍渗血皮肤肌肉表面隔膜炸裂血细胞血细胞复制血细胞血细胞死亡凝结血细胞血细胞死亡凝结病毒血细胞病毒血细胞复制血细胞死亡凝结感染器官出现死片胶原成浆状物器官表面出现孔洞皮肤下面出现血斑所有孔窍渗血皮肤肌肉表面隔膜炸裂所有内脏化脓腐烂崩溃的血管流入体腔病毒血细胞病毒血细胞复制病毒血细胞血细胞死亡凝结病毒血细胞复制血细胞死亡凝结病毒血细胞血细胞复制血细胞死亡凝结感染器官出现死片胶原成浆状物器官表面出现孔洞皮肤下面出现血斑所有孔窍渗血皮肤肌肉表面隔膜炸裂血细胞血细胞复制血细胞血细胞死亡凝结血细胞复制血细胞死亡凝结病毒血细胞血细胞复制血细胞死亡凝结感染器官出现死片胶原成浆状物器官表面出现孔洞皮肤下面出现血斑所有孔窍渗血皮肤肌肉表面隔膜炸裂血细胞血细胞复制血细胞死亡凝结血细胞死亡凝结人类患者半数以上在两星期内七孔流血而死。有人比喻说把HIV病毒一年所起的作用浓缩在一星期里,那就是艾博拉病毒的威力。艾博拉病毒通过体液传播,粘液、唾液或血液都是媒介,甚至握一握手就会传染。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尸体部分残骸控制病毒传播及治疗的措施都是极其有限的!主要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安全防护:1、凡怀疑患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的疑似病例,必须立即与其它病人隔离开来,执行严格的隔离看护,疑似病例的观察时间,要求一直持续到最后一次接触后3周。2、与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要求被严格观察,偶尔的接触也应该处于警惕中。3、静脉输液和处理分泌物等高度危险的操作,应该在严格隔离保护条件下进行。医院工作人员应该按照最高级别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搞好隔离防护。4、死于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病的人应立即埋葬或火化,处理人员要求按照规定的标准防护。埃博拉是人类迄今未能征服的致命杀手,是世界医学界面对的一道难以解读的“哥德巴赫猜想”。——美国传染病专家海曼《极度恐慌》1995(以非洲真实的埃博拉病毒传播情况为背景拍摄的科幻动作惊悚片)游戏中幻想的埃博拉患者活死人状态《极度恐慌》1995(以非洲真实的埃博拉病毒传播情况为背景拍摄的科幻动作惊悚片)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流行。流行病学特征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和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病例感染场所主要为医疗机构和家庭,在一般商务活动、旅行、社会交往和普通工作场所感染风险低。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病人家属或其他密切接触者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3.人群易感性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临床表现本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8-10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患者急性起病,发热并快速进展至高热,伴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等;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病程第3-4天后可进入极期,出现持续高热,感染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加重,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包括皮肤粘膜出血、呕血、咯血、便血、血尿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休克及多脏器受累,多在发病后2周内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等病理特点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的典型特点,可见小包含体和凋亡小体。预防控制措施目前尚无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疫苗,严格隔离控制传染源、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一)来自疫区人员的追踪管理。各省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监测,做好与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来自疫区或21天内有疫区旅行史的人员信息,参照《埃博拉出血热疫区来华(归国)人员健康监测和管理方案》(附件1)的要求,协调相关部门做好追踪、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离开疫区满21天。相关信息报告要求和方式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二)密切接触者管理。密切接触者是指直接接触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或者疑似病例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人员,如共同居住、陪护、诊治、转运患者及处理尸体的人员。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与病例或污染物品等接触之日起至第21天结束。医学观察期间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时,要立即进行隔离,并采集标本进行检测。具体参见《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附件2)。(三)病例的诊断、转运和隔离治疗。医疗机构一旦发现留观或疑似病例后,应当将病例转运至符合条件的定点医院隔离治疗,转运工作参照《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转运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3号)要求执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发现留观病例后,按照相关规定做好病例转运工作。(四)流行病学调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辖区内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发病与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史、密切接触者信息、诊断与转归等,具体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流行病学调查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完成调查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调查报告等资料逐级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五)开展公众宣传教育,做好风险沟通。积极宣传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谢谢
本文标题:【PPT】埃博拉病毒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417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