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教案
第2讲中国的人口和民族一、中国人口概况1、人口概念:何谓人口: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一定社会制度下,具育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个体的社会群体。2、人口的构成:人口按居住地可以划分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还可以按年龄、性别、职业、部门、民族、语言、性格等构成划分为不同的群体。(过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我国人口为12.9533亿(2005年1月26日达13亿,占世界22%的人口生活在世界7%的土地上。)(回顾)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是:中国13.08亿,印度11.14亿,美国2.78亿,印度尼西亚2.12亿,巴西1.70亿,巴基斯坦1.56亿,俄罗斯1.47亿,孟加拉国1.29亿,日本1.27亿,尼日利亚1.12亿,墨西哥1.075亿。(过渡)今日的人口是昨日人口的后代。人口的增长具有继承性和惯性作用。因此要了解中国当代人口的增长概况,就必须先对中国古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口的增长历程作一简单回顾。二、中国人口的历史进程时间公元前(西汉末年汉平帝王)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1900年1949年人数1000万1亿2亿4亿约5.42亿时间1954年1969年1982年1990年2000年人数6亿8亿10亿11.34亿12.9533表格的启示:1、我国人口每增1亿所需的时间逐渐缩短。2、思考康乾盛世(约130年)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1疆域巩固,社会安定(1、平定三藩之乱。2、收复台湾,设府县,归福建省管辖。3、平定准部、回部叛乱,克服北方游牧民族离心势力,将西北置于中央直接管辖之下,完成历代始终没有解决的北方民族管辖问题。4、设驻藏大臣。5、将西南“改土归流”。6、废长城而不用,体现中外一家。7、疆域空前广大。8、全国50多个民族和睦相处。)○2实行增加人口不增加赋税的政策(公元1712年,宣布全国赋税以康熙五十年为准.以后多增人口不再征税,称为“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使人口飞速增长。3、1841以后至建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人口增长减缓:内忧外患、社会动荡;经济落后、战争、灾荒频繁、疫病多,死亡率高。思考这段时间分析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增长模式):仍是农耕社会,人口增长属于传统型。4、建国后,人口增长快,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正由传统型向现代性过渡(但仍为传统型)。原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营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死亡率下降,人均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加上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人多好办事”“人多力量大”等口号在当时广为流传)的影响,人口迅速增长。补充:新中国人口增长的几个阶段及成因一、20世纪50年代人口的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人口增长缓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营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死亡率下降,人均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居民期望寿命由1949年之前的35岁;提高到2005年73.0岁),加上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人多好办事”“人多力量大”等口号在当时广为流传)的影响,人口迅速增长。二、20世纪60年代初人口的缓慢增长1959年至1961年,(也有人说是苏修撕毁合约,逼债,近年纰漏无此事)“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最大损失,由于饥饿、疾病等原因,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高,1959年至1961年的非正常死亡和减少出生人口数在4000万人左右。三、1962年至1973年的人口迅速增长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补偿性生育高潮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人口问题失控,人口增长迅速。四、20世纪70年代的人口增长1972年,正式提出“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提出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此阶段效果不明显,一对夫妇仍平均生育四个孩子,至1979年,总人口达到9.75亿。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口增长20世纪80年代,国家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但由于1962年后人口出生高峰期的男女逐步进入生育年龄,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净增人口仍有1000多万。进入90年代后期,我国人口已呈现“三低”的现代型模式,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的绝对数量仍相当庞大。5、2000年迈入人口年龄结构老年化的现代型(部分发达地区1978早已迈入,如上海)原因:国家的计划生意政策,导致出生率大幅下降。补充: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开始于死亡率的下降。原始型向传统型转变是死亡率在下降;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主要是出生率在下降(生育婚姻观念的转变)导致。西欧北美多自发性实现转型,日本新加坡等国是政府限制人口增殖政策与民众少生意愿结合才加速转型,中国是依靠政府推行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及其实施保障措施来完成(独女女户、二女绝育户中优先实行养老保险)。(过渡)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人口显现独有的特点,也出现了许多人口问题。指导学生观看《考试地图册》p102中国人口增长变化状况的预测三、人口的基本特点及问题1、庞大的人口基数、净增人口多,净增800万-1000万人。且增长快(近年有所放缓)。国家统计局近几年发布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2001年:全年净增人口884万人。2002年:全年净增人口826万人。2003年:全年净增人口774万人。2004年:全年净增人口761万人。2005年:比上年末增加768万人。2006年:比上年末增加692万人。2007年:比上年末增加681万人。2008年:比上年末增加673万人。产生的问题:人口的增长对衣食住行的巨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产生巨大压力,造成资源紧缺、深刻的环境危机。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每年还在1000万以上,因此新增社会财富的相当一部分被新增人口所抵消。以2000年为例,当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人口增长率为0.9%,新增的人口要吃掉2.7%的经济增长率。这种高速度、低效益的现象,严重影响社会再生产的扩大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过渡)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除此还实行保护环境、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基本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2007年3月19日英国《金融时报》叶之宇(AndrewYeh)中国经常发布惊人统计数据,但最令人震惊的是与人口有关的统计数据。中国政府估计,过去30年,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少生了4亿人,使“世界60亿人口日”到来的时间推延了近4年。)但是要指出的是,我国目前的低生育水平,主要是靠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取得的,并不是通过发展经济、转变生育观念来实现的,所以这种低生育水平还很不稳定,稍不注意就会反弹,因此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绷紧人口工作这根弦,继续抓紧抓好计划生育工作。2、年龄结构日益老年化(未富先老)(2000年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达的上海在1979年就进入老年型社会,而青海、宁夏等西部欠发达地区预计到2010年左右才进入老年型社会)(1)国际通用的人口年龄结构指标少年儿童人口比重%(0~14岁)老年人口比重%(65岁以上)年轻型(增长型)40以上4以下成年型(稳定型)30-404-7老年型(衰竭型)30以下7以上过渡类型多属年轻型,现代型多属老年型。因此发达国家多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女性老年人多),发展中国家多出现人口年轻化现象。(2)人口的年轻化和老龄化人口年轻化: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人口年轻化可导致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持续增长,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女性老年人偏多,如日本);人口老龄化可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和养老、医疗保障等的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孤单等问题。解决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延伸劳动力供应链条,进行跨地区、跨国界的人力资本配置)、建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廉价劳力即“人口红利”时代过后深层次措施:完成人口“劳动密集向知识密集”的转变以及出口型经济向内需型经济的产业转型。3、日趋失衡的性别比(特别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一百一十七,少数省分(海南、广东、湖北等省份都高达125以上,而西藏、新疆则都在正常范围以内)高达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专家预计,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调将会造成新的社会问题。目前中国已通过清理整顿非法B超检查和非法引产等方式,力图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预计到从2015年开始,中国将会急速进入老龄化进程,到2050年老年人比例将上涨至30%。这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3、不均衡的人口分布(1)人口地理分界线:由东北至西南,从黑龙江黑河(亦称爱辉)到云南腾冲作一直线,就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由地理学家胡焕庸于20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故又称胡焕庸线。以此线为界,东南半壁占国土面积的42.9%(约43%),人口占94.4%(约94%),西北半壁占57.1%(约57%),而人口仅占5.6%(约6%)。黑河──腾冲线基本上和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两边地理、气候迥异,所以它不仅是我国人口民族地理分界线,也是我国自然地理分界线。(胡焕庸1901年11月20日出生于江苏宜兴,1998年4月30日在上海病逝。胡焕庸先生一生孜孜耕耘于地理学、人口学等多个领域,是我国人口地理学的开创者,也是我国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原因: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人口密度地区差异悬殊。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①东南部地区人口众多,西北部地区人口稀少;②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③农业(种植业)地区人口多,林牧业地区人口少;①开发历史早的地区人口多,开发较迟的龅区入口少,⑤沿江、滨海、临铁路干线地区人口多,交通不便地区人口少。人口地理分界线东南部地势相对低平,平原广阔,土地肥沃,面临海洋,降水丰沛,是重要的耕作区,这里开发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城镇多,人口密集。该线西北部深处内陆,多山地高原.耕地较少,属于干旱广半干旱气候或高寒气候,降水稀少,大多是以牧业为主的地区,交通不便,城镇少,人口稀疏。(过渡)(2)人口分布的不均,还表现在不同省区的人口总量和密度排序上。A、超过9000万人口的省:河南、山东、四川B、2007年中国各省人口排名名次省份人口数(万人)1河南省93922山东省93093广东省93044四川省81695江苏省75506河北省68987湖南省63428安徽省61109湖北省569310浙江省498011广西471912云南省448313江西省433914辽宁省427115黑龙江382316贵州省375717陕西省373518福建省355819山西省337520重庆市280821吉林省272322甘肃省260623内蒙古239724台湾省229325新疆205026上海市181527北京市158128天津市107529海南省83630香港69231宁夏60432青海省54833西藏28134澳门53.1C、人口密度>500/km2的省市:澳、港、沪、津、苏、京、台、鲁、豫D、人口密度<10人的省区:藏、青、新(10人)5、农村人口比重大、但人口城镇化明显加速。(2000年发展中国国家平均水平为44%,而中国2004年的是41.76%)(大部分城市除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出现逆城市化阶段,而其他城市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表现为加速阶段)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过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目前,我国每年都有数千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形成了特殊的“民工潮”。民工流动一方面使城乡差别缩小,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也使农村过剩劳动力部
本文标题:中国的人口和民族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461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