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提高学生英语阅读及口语交际能力之我见(一)
提高学生英语阅读及口语交际能力之我见(一)摘要:根据教学实践经验,针对当前学生阅读及口语交际能力薄弱的现象,提出了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关键词: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朗读;默读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及口语交际能力,既是破除“聋哑”教学模式之必需,更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之关键。我们常常在教学中为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扰:学生经过多年初高中英语教育,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语言基础知识,却不能进行简单的会话。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阅读和口语交际能力太差所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过如下几种做法,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提出来与同行切磋。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来自方方面面的因素,而兴趣和爱好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口语交际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过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采用“一言堂”的灌输方法,学生只是一味地听和记,很少有理解和思考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寓教于乐,千方百计地活跃课堂气氛,以此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我曾采用过这样几种办法:一是故事演绎法。如短语的讲解,把某个单元的短语编成有意思的小故事讲给学生,之后让他们复述。这样,学生对所学内容就记忆深刻,从而产生兴趣。二是游戏法。即在课堂进行游戏活动,使学生都参与其中。如在做语音辨析时,教师在读单词green时,学生需出示一只手指,而在读grey时学生则出示两只手指,这样学生就能把元音因素i:]和ei]分清楚。如此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又能把语音知识熟记于心。三是融音乐于课堂。如讲解《回家》时,由于它本身就是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因而我在讲完课文后给学生播放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萨克斯乐曲《回家》,使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回忆故事的情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音乐进课堂还能训练学生的听力,如大家熟悉的美国影片《音乐之声》中的插曲《哆来眯》,为此,我先打出歌词,把其中精彩的名词空出来,之后给学生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填空,使学生在听歌曲的同时训练了听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积极性增强了,为提高学生阅读和口语交际能力打下了基础。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英语作为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交际功能。而语言的交际功能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实现的。实践证明,传统的“讲解、翻译、朗读、做题”的模式早已不适应现代英语教育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模式是交际法,即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和彼此沟通,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学习外语不是简单地记忆单词和语法,而是要运用所学知识去会话、去思考、去交际。要达此目的,语言环境极为重要。母语干扰是外语学习的巨大障碍,其实,母语影响是外语学习中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人们学习一门外语,主要是学习该目的语的语言知识,而不是重新感知周围世界。所以,从认识事物的角度来看,这种学习并不是从“零”开始的。多年来,我们一直把学习外语作为第二语言环境(ESL),这种汉语式语言环境极不利于学生的外语学习。要使学生置身于外语语言环境,就必须打破以往的教学常规,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沟通交流。如词汇讲评就要打破以往的背诵法,可采用卡片式教法,即把要学的词汇用卡片做出来,教师用英语解释词的含义,让学生在卡片里挑出相应的词,之后趁热打铁地让学生用所学的词造句,并进行相应的搭配。语法讲解向来是简单的条框记忆,这种机械记忆方法往往事倍功半。故应采用双向交流的方法来讲授。如讲解四六级重点语法项目虚拟语气时,在学生记忆语法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强化训练。如虚拟语气存在于非真实条件句中,当与过去事实相矛盾时,从句用过去完成时,即had+ved(动词的过去分词),而主句则需用should(would,might,could)+have+ved.这种构成学生很难记得深刻,容易忘却,需通过强化训练。如果教师只是简单机械地在黑板上写几个例子,就会成为过眼云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于是我给出这样一个句子:Ifyouhadstudiedharder,youwouldhavepassedtheexam.然后让学生进行接龙,每个学生用前一个同学的主句作为自己句子的从句,但必须符合虚拟语气所要求的语法规则。这样一个一个地做下去,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把所学词汇和语法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耳目一新,置身于一种全新的语言环境中。
本文标题:提高学生英语阅读及口语交际能力之我见(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594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