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名词解释(北大社会学考研)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名词解释总结1、文化积累:是指旧文化的传承和新文化的增加的发展过程,正是由于文化积累,才有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2、文化震惊:作为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冲突之一的“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种文化当中的人,在初次接触到与其自身文化迥异的另一种文化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3、文化相对主义,也称文化相对论,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要判断或解释他人的行为就应该依照他群(对方所属的族群、社会)的文化逻辑或文化模式,并以此为标准。反对强势民族对于弱势民族的歧视,强调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这对保护弱小民族的利益,抵消我族中心主义的消极东西有一定意义。不过文化相对主义也不能极端,不能用其保护落后愚昧的东西。4、社会化就是个体要学习他将参与其中的各种具体社会(社会群体)的知识、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技能,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社会人,参与社会生活。5、社会规范: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它是人类为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相习成风,约定俗成,或者由人们共同制定并明确施行的其本质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也是社会关系的具体化。可分为成文的和不成文的两类,前者如风俗习惯、部分道德规范及部分法律规范、宗教规范,后者如法令、条例、规章和大部分法律、重要的教规等。6、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网中所处的位置。通常是根据财富、声望、受教育或权力的高低和多寡作出的社会排列。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在阶级社会中,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人的阶级地位是一个人的基本社会地位。7、同龄群体。有时也称同辈群体,它是由年龄相近的人自发结成的群体,一般指幼儿—少年群体,由于这种群体的主要活动是做游戏,所以又称游戏群体。在游戏中,他们互相传递着各自的知识,尝试运用社会角色的扮演而过虚拟的生活。同龄群体中的游戏及其规则并不是参与者独自设计出来的,而是对他们在观察周围的社会时那些引起他们较大兴趣的事物的表演。同龄群体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对成员的社会化影响是通过在游戏中扮演角色实现的,在游戏过程中伙伴们互相学习知识和补充实践规范。8、继续社会化:是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当人的基本社会化结束之后,人们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就是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就是继续社会化的任务。继续社会化的原因在于,随着社会成员自身及环境的变化,他以往在基本社会化中所学到的知识已不够用,从而需要学习新的知识。9、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再社会化就是在某些重要方面对人的重新社会化。10、过度社会化:指一个人对社会规范过度服从的现家。过度社会化发生于个人,则会造成内陷式性格,使个体失去主动精神与创造力,发生于群体则会造成雷同性格,使群体缺乏活力。过度社会化常与集权体制,自上而下单一的社会化方式相联系。11、市民社会:也称民间社会、公民社会。指人们按照契约性规则,以自愿为基础、以自治为原则的经济、政治活动领域。市民社会中的“社会”与一般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有所不同而是指与以强制力量为基础的国家(或政府)相对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或以自由契约为原则形成的人类生活形式。12、时间压缩:指曾在一个社会长时间内发生的变化,而在另一个社会却集中于较短时间反2映出来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后发展开放的社会中较为常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就发生了明显的时间压缩现象,即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各种观念,行为模式突然跳跃似的呈现在国人面前。“时间压缩”造成的各种问题中,青少年社会化的问题尤为值得重视。13、社会个性:社会心理学家把同一群体中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称为社会个性或称社会人格。社会个性实际上是一个群体中成员个性的共同的方面。社会个性建立在个性的个性基础之上,是群体中大多数人共有的个性特点。弗洛姆认为社会个性是一个集团大多数成员性格结构的核心,是这个集团共同基本经验和生活方式发展的结果。社会个性非常容易被模式化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而成为人们的共识,进而上升为一种全民性的角色期待,(民族性)国民性即此例。14、雷同性格是同一群体的不同成员的个性、性格高度相似的现象。从社会个性的角度看,雷同性格是社会个性所反映的群体成员个性中的共同部分大大超过不同部分而处于支配地位的现象。雷同性格是对群体成员过度社会化的结果。是因为过分地控制了他们,压抑他们的不同想法,追求高度一致性,有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雷同性格。在大多数情况下,过度社会化是同集权体制、自上而下的单一的社会化方式相联系的。15、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16、集体行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社会学家将这种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称为集体行为或集群行为。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提出的。17、镜中自我: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来认识,反观自己。此概念包含三个因素:一个人要能想象得出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一个人要能想象得出别人对此形象的评价与判断;一个人对此评价与判断作出相应反应,具备此三要素,一个人就能将自己做为对象,客观地认识自己。18、常人方法学:也称民本土方法论或俗民方法学。认为,在日常实践过程中,行动、说明(即行动可被观察、被报道)和场景构成了复杂的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辩证关系,它们互为条件使实践行动具有反身性。这就是说,行动与环境是不断地处于相互建构之中的。于是,对人们行动的理解应该是对其实践系统的理解。19、社会交换论:社会交换式人们交往报酬和惩罚的互动过程。它是指期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回报,并且一般也确实得到了回报的人们的自愿行动。社会交往于对收益进行纯粹算计的经济交换不同,社会交往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并且未对义务作具体规定。20、参照群体理论: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个体将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参照群体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我们把发生于个体之间的、带有明显的个人因素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称为人际互动。人际互动是以人际关系为基础并成为其发展动力的21、角色也称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它是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人们行为的期待,也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角色具有普遍性、具体性、复杂性、表现性的特点。22、先赋角色:那种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或者说,当一个人的角色不是由于自身的努力,而是由出生这一先天因素所决定时。23、自致角色:是经过个人的努力而获得的角色。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某种社会地位,与此相应,他也就获得了某种社会角色。社会学认为,自致地位和自致角色的获得与个人的努力有关,也与社会的制度有关。324、角色扮演是指一个人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并按着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这一概念最早由米德提出的,指儿童社会化中的一个现象。角色扮演是一种社会行动,也是一种社会互动。角色扮演的过程是包含了当事人对角色规范的理解、对情境的定义或解释和做出反应的复杂过程。25、角色距离:这是指个人与他所承担的角色之间存在着差距的善。所谓表现出“角色距离”者,包括那些行为、品质达不到角色规范的人,如军纪不严的士兵、名实不符的教授,也包括那些素质远在角色规范之上的人,如大材小用者或与儿童玩耍的成年人,当一个人不承担某种角色时,其行为便不构成角色距离。角色距离表明:自我与理想的角色模式是分离的,它妨碍一个人进入角色。26、角色再现:社会角色的表现需要一系列手段,与舞台上的表演需要装饰一样,社会表演也需要布景和道具,所不同的是社会舞台上需要的是真景实物。一方面,它们起着象征作用,既作为角色表演的标志,也是角色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它们也具有实用性。与社会表演者联系更密切的是仪表和言谈举止。前者是角色的外部再现,后者是角色内在品质的反映。角色扮演的过程:27、角色认同(或角色确定):一个人了解了角色期望之后就有一个对角色规范的接受程度问题,即他是否愿意按照角色规范去做。一个人接受角色规范的要求、愿意履行角色规范的状况称为角色认同。角色认同包括对角色所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承认与接受,也包括对具体规范的承认与接受。28、角色紧张:有的人参加了大量不同的社会活动,承担着许多社会角色,以致出现没有基本的时间和精力去扮演某些角色而疲于应付的现象。角色紧张主要是个人的时间、精力、能力不适应他所承担的过多角色的要求,这种现象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长期的,若如此,会带来心理压力,以致引发心理疾病。29、角色冲突: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同时承担了多种角色,而且其中的两种或多种角色对承担者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这是角色内冲突。另一种是角色外冲突——角色不同承担者之间的冲突30、角色失败:亦称角色崩溃,这是一种最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是一个人未能和无法成功地扮演某种角色的现象,这是角色承担者严重不称职或他已不能继续承担这种角色,放弃原来角色的一种情况。31、角色中断:指处在某一角色地位的人,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不能将该角色扮演到底而出现的中途间断的现象,是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明显矛盾的现象。它的发生通常是由于人们的承担前一种角色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32、参照群体:也称参考群体,它是人们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比较的人类群体,是人们在决定其行为和态度时所参照的群体。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可以说,初级社会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亦称首属群体、直接群体或基本群体。是库利最早提出的。33、社会组织: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和学校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学校、政府、医院、社会团体等。它只是指人类的组织形式中的一部分,是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组建的稳定的合作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社会组织主要是指狭义的组织。34、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是与封建4家庭制度相似的管理制度,也是前资本主义阶段比较普遍的管理方式。家长制是历史上出现时最早的组织管理模式,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比较流行,这种组织管理方式的最初开创者关系密切、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行为随意性大,组织成员的权责相当模糊是一种落后的组织管理方式只适合于手工作坊式企业。35、科层制,也译成官僚制,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是一种纯粹理念型。科层制因具有规则缜密、成员专业、事本主义等非人格化和工具理性特点被韦伯认为适合于所有现代组织,其结构和制度是实施统治的最合理的的形式,韦伯的科层制奠定了现代组织理论的发展基础,成为分析西方社会和现代社会组织的重要理论工具。36、单位制度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实行的、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并对其成员进行全面管理的制度,执行这种制度的企事业组织被称为单位组织,简称单位。单位制度是国家对社会进行管理并推动其运行的一套制度,靠着这一制度,全国成为一个以中央政府为最高权威的特大的组织体系,单位组织则是具有相对独立的职能
本文标题: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名词解释(北大社会学考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620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