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我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一点认识与尝试
我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一点认识与尝试我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一点认识与尝试——江苏省如皋中学陈柏华的教学工作汇报总结江苏省如皋中学陈柏华一、引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制定与实施是及时的、切实的,我是坚决拥护与支持的。连续数年的高三语文教学之后,06年我之所以坚决要求回到高一来,就是出于对新的课程改革的满腔热情,因为从中我看到了中国语文教学的希望。很多多权威人士对“新课标”做了很是详尽的解读,但解说纷纭、仁智各见,有中的之论,也有一家之言。作为始终站在高中语文(乡村高中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对“新课标”也有自己的解读,尽管我对“新课标”的认识是肤浅的,有的甚至可能还是错误的,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行为很可能还是理想化的甚或是不够科学的,但既然有这样的一个让我表述的机会,我还是十分珍惜的,极愿意在这里把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更没有系统的想法与做法向领导做一个汇报。二、我的思想认识我以为“新课标”是在对我国既往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套更具科学性与前瞻性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方案。这个方案对既往的高中语文教学有因有革,绝对不是推翻既往的一切的“另起炉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着“因革”、“中庸”之道,这是规律,同样也应该是我们这些站在高中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对“新课标”进行认识和定位的指针。纵观“新课标”,条目林林种种,我以为其最根本的就是两条:一条是彰显突出了语文的“育人”功能;另一条是“多、快、好、省”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迅速提升。具体一点说就是:1、克服(消除)既往一段时期内因为急功近利而造成的中学语文只有“教学”而没有“教育”的错误倾向。“新课标”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积极有效的努力促使学生“知”与“能”的双重发展外,还必须注重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发、引导与培养。一个“智”、“能”双全而情感、态度与值值观不健康的人是很危险的。2、贯彻落实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地位。“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百年”意识,懂得从学生现在的心身特点及未来其个人生存与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并以此来制定我们的教学方略、设计我们的操作行为。让对民族负责的“远虑”取代只顾眼前利益的“近忧”。3、克服既往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建立起极其紧密的联系,一切教育都应该是出于生活的需要,离开了现实与未来的人类所有活动都是没有意义的。这是学生个体的生存需要也是整体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4、就语文教学而言“听、说、读、写”既是形式又是内容,语文教学不管你怎么改,也不管你走什么路,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最终都必然的要归结落实在“听、说、读、写”这四项最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语文教育教学的成效也只有在学生的“听、说、读、写”中才能得到最真实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生的语文水平与语文能力就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水平与能力,“听、说、读、写”既是整个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实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多、快、好、省”,最大限度的消除既往语文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着的“少、慢、差、费”的现象。我个人以为这些就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质。为了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迅速生成,我个人以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致力促使学生这样几个方面的健全发展:1、不断拓展学生知识面,促使学生知识结构不断走向完善。2、设法促进学生良好的思维品格与思维能力的形成。3、加强训练,不断促进学生积极能动地接受信息与反馈信息能力的生成与发展。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则贯穿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与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绝对不是两张皮,而是一只钱币的正反面,准确一点说“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与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是一表一里,互为因果,交互为用的,积极健康的语文教学总是能够保证让两者同生共长,并行发展的。三、我的教学尝试(一)为了有效拓展学生知识面,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水平与能力,我十分重视学生自主性阅读习惯的培养与方法的指导。我们发现现代中学生知识的匮乏、生活经验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学生语文水平提高与语文能力迅速形成的瓶颈。要有效地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拓展、引带是绝对不够的,这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课外阅读进行补充。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对教材涉及到的知识做必要的顺势拓展和触类引带而外,更主要的任务是鼓励学生求知增知的热情,设法让学生产生求知增知的内需。这种热情和内需一旦产生,必然会形成学生求知增知的驱动力,紧跟其后的一个任务,就是积极有效地指导学生读什么和怎样读。实践告诉我们:缺少指导引领的课外阅读所产生的效益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是很低的。现在有人主张读经典,这确实是很有见地的。(最近我在一篇《读经典·厚德行·创新知》的小文章中也顺带提到了这个的问题。)现在流行的很多书,思想平庸、趣味低下、知识含量很少,但对十七、八岁的少男少女的又往往极容易形成诱惑,听任学生读这样的书,我个人以为除了挥霍学生的时间外,对学生几乎没有其他的补益,起码可以说这是一种高投资低收益的阅读。为了引领学生积极有效的进行课外阅读,我们在每周有限的语文时中,特辟出一节来向学生推介古今中外社科名家名著。主要是教师推介(也有学生推介的),从孔子到现当代学人陈寅恪,从《苏格拉底对话录》到西方政治之父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等,都向我们学生进行介绍(我们并不注重系统性),除了介绍这些学人或他们著作的主要内容,更介绍这些著作或作者在人类社会思想领域的贡献与地位。教师以生动浅近的语言介绍并加鼓吹,让学生心里除了有影视明星、球星之外,更升起几颗璀璨的学术明星、思想明星、文学明星,(这样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那些影视明星、球星等的热情渐渐淡退之后,不至于心理空空如也,精神上没有依归)让学生在心中产生这样的一种意识:读书档次是一个人的品味高低的标志。我们这样做不仅是为开拓学生的眼界,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正确的读书观,促使学生提升自己的读书品位。有了这样的准备之后,我要求学生自己去新华书店或在家里爸妈的书柜中挑选一本自己比较喜欢的,估计自己能够看懂的,有一定档次的图书自行阅读。(开始阅读一定要让学生从他自己比较喜欢的入手,教师可以提供书目供学生选择,但绝对不要指定)规定他们每天阅读不少于5页,用自己认定的一种色笔,涂出认为要识记的那些知识(我们有一句口号——“对语文学习而言,世上没有绝对没有用的知识”),用“g”标出自认为精彩的段落,用浪线标出自认为写得特别好或自己特别有感觉的语句,用圆圈圈出自己觉得用得特别精当巧妙的字词,并要求学生在自己有感觉的地方用蓝色的笔随文作出适当的批注。第一步我们只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度与以及在阅读时是否做标记、批注。第二步我们就检查批注的字迹是否工整,批注的语句是否通顺。第三步我们就寻找出批注得相对精妙的正面案例进行表扬,在给批注个体鼓励的同时也给全班学生示范。第四步个别整顿批注不甚理想的学生。(注意:我们特别强调“个别”整顿,维护学生颜面,保护学生自尊,很是重要)在一本读完之后,我们鼓励学生再回头读两遍,并分别用红笔和黑笔作出第二次和第三次阅读的批注,然后请学生交流再三阅读之后的感觉认识较第一次阅读有了什么不同。这就是我对学生提出的所谓“三遍阅读法”的要求。就这样我们有效的促进了学生自主阅读兴趣的形成与“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方法的有效运用。“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在知识的增长、经验的补充这个方面,教师对学生来说是没有办法越俎代庖的,必须依靠学生自己,所以我在高一年级引领学生如何进行课外阅读上作了较大的精力投入。到去年11月30日止,我对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统计,除看报刊杂志以外,最少的学生也已经看过了两本书,多的学生已经看到了五本书(包括正在阅读中的)。我所教两个班的学生大约有75%的学生都主动地配备了一至三部经典性名著,坚持每天往前“啃”。这一学期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我开始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读自己的书了,通过鼓励学生的阅读趣味基本养成了,经过过去一学期的具有相当训练量的“三遍阅读”的训练,大多数学生也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咬文嚼字”的习惯和功夫。学期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做出一个个人阅读规划,可以是一学期的,也可以是一年的,各人列出自己打算阅读的图书目录(书名、作者、出版社、页码),并制定出阅读进度,然后由我统一收录登记,各人自己一份留存。我对一些阅读规划制定不合理的学生(贪多的、内容过于偏远的)提出修订建议,然后我再按照他们的阅读计划进行必要的抽查。并打算在合适的时候组织一个学生阅读沙龙,给学生创建一个交流所读书籍内容及心得体会的平台,如果这种交流平台得以创建起来的话其积极作用非止一端。不过在让学生正式进入自主性课外阅读之前,教师还必须有一个示范引导的教学过程:首先、是利用课本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把一些文章演绎得妙趣横生,在浅近处发现其精深,在平淡处看到其神奇,并告诉学生教者之所以看得如此深透的思维方式方法,并也适时地让学生参与进来进行一些局部赏析的“尝试”,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利用这个机会树立学生对教师的崇信心理,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我以为“师严而后道尊”是颠覆不破的真理,不容置疑。其次、教师与学生同读一篇文章,教师告诉学生阅读的具体要求和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整体性自主阅读尝试,然后教师向学生宣读自己的阅读心得——主要是批注内容(从篇章结构到语句含义,从标点符号到修辞手法……),教师宣读完之后让学生对教师宣读的所谓“心得”进行质疑与补充,这是一个示范性的引导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的过程,尤其是教师宣读“心得”之后的质疑补充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更是教师表扬鼓励激发赏识学生的大好机会。最后,就进入学生自主性阅读交流的阶段,让学生各自同时阅读一篇相同的文章,让他们依据前阶段教给他们的方法去进行,然后教师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并让学生对他人的评点进行评判,教师适时予以补充、评价、指点、引导。这就是我的“三步导读法”,我就是这样在教学动态中让学生感受、认识并学会运用评注圈点阅读法的,这个方法的关键不在这种阅读的形式本身,而是利用这种方法养成了学生阅读时的耐心、细心、深入体会的阅读习惯和善于挖掘、发现的敏感。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我才放手让学生进入到完全自主性的阅读阶段。当然,就目前状况看,学生的自主阅读也不是个个的表现都是尽如人意的。不管怎么样,我都将致力于帮助我的学生闯过阅读中的“啃”的关,把他们带向“品”的境界,并争取将一部分学生渐渐带进“玩”的境界。有人说“不是所有的阅读都是有效的”,我们站在第一线的教师对这句话是需要牢牢记取和认真思考的。学生知识的缺失、经验的匮乏,往往成为制约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生成与提升的瓶颈,对此我们除了促使学生去关注生活而外,就只有设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去多读书、读好书,其他无路可走。当然除了促进广泛阅读外,我还要求学生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所以我要求学生注意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人和事,要把对文本阅读的那种特有敏感用于观察身边的种种现象,就语文学习而言真正是:身边处处皆有益,你留心,你在意,你就会有收获。为此,我提倡我的学生坚持写生活日记。学生的自主性课外阅读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这个问题解决好了,高中语文的教学可以说就解决了大半的问题,不过我以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时课外的,但阅读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养成等等,一开始还是需要在课堂设法帮助他们养成。按:关于学生阅读与知识积累的一些思考可以参阅我的几则日记,日记作为附件另行发送在后。(二)为了有效地落实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为了积极有效地把我们的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未来的人生实践能动地结合起来,我努力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新路子,有意识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始终坚持把对语文课文的解读与生动活泼的社
本文标题:我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一点认识与尝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645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