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各位老师:上午好!这30分钟我就“语文核心素养”的话题和大家做交流分享。一、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含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总体框架(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不同学科、领域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和要求也有所不同。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关于教育,2016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人人都在谈核心素养,语文也不例外。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或语文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语文之后所形成的、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图)具体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模块,即: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个模块不是并列关系,如果说语文素养是一栋大厦的话,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也是最顶层的地位,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签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则是其三个支柱。因为在语文素养中没有离开语言的思维,没有离开语言的审美,也没有离开语言的文化。语言构建与应用处于基础层次,后三个模块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来看,思维的发展要通过语言的建构来实现,审美要通过语言的建构来实现,文化的传承也要通过语言的建构来实现。因此语文核心素养中,最核心的模块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下面我们分别从这四个方面例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三、例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一)语言建构与运用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语言是基础,也是核心,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今天我们的交流以这一部分为主)语文课最终学什么?学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以前我们语文老师很少谈建构,谈得最多的是理解和运用。很显然,建构比理解内涵更为全面,更丰富,更准确。建构包括理解,建构意味着学生自主的、内在的、是学生通过内化形成的东西。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核心是大语感,语文教学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夏丏尊先生第一个提出语感。“语感”指的是“对于文字的灵敏的感觉”。他解释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义。‘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是作者旨趣最贴切的符号。”即语言文字是文、道、情的统一,它包含着情的起伏,美的律动。读文章时“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弃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叶老的提醒如醍醐灌顶,我们在指导学生读书时,除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言外之意,进而体会语言文字是如何表达言外之意的。而这种体会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良好语感的过程。大语感包括三面:语感、文感、境感,三感合一。语文教会孩子两点: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出口成章即为口语交际,下笔成文则是书面语言的达成。出口成章、下笔成文,都是语感。人与人的交流靠的是语感,书面表达靠的也是语感,是自然的流露,修改作文才靠思维。1、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本身敏锐地直接地把握,就是对一句一句的话,一个一个的词,甚至一个一个的标点符号的最直接的把握就是语感。我们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过程中一个片段。本课1、2自然段教学,老师设计了四步:第一步,带着理解读课文,你从哪里发现了这个小村庄的美丽?第二步,带着想象读课文,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第三步,带着积累读课文,那里的森林();那里的河水();那里的天空();那里的空气()。第四步,带着感情读课文,你喜欢这样的小村庄吗?你想去这样的小村庄吗?“让我们怀着憧憬和渴望,再来美美的读一读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大家评一评,这个设计怎么样?细心地老师会发现,设计忽略了第一句中的一个词“早先”。弹琴靠乐感,画画靠美感,开车需要车感,我们学语文最重要的是语感,老师要用自己的语感唤醒学生的语感,敏锐地、直觉地、不假思索地把握;这个把握是直觉的、深刻的,我们的孩子太需要这样的语感了。早先有,现在没有了,这样的人间仙境以前有,现在没有了,这是文章的感情基调,在回忆,回忆中有惊醒,有焦虑,也有呐喊。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把一出悲剧娓娓道来。专家点评时建议老师加上第五步,带着质疑读,你现在还能去那个小村庄么?你的依据在哪里?这样引导学生从已知中去发现问题,进而提升自己的语言品质,是语文老师的任务。吕叔湘先生,叶圣陶先生,张志公先生、王尚文先生都一再强调学习语文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语感。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文的锐敏感觉。(叶圣陶)2、文感接下来,我们谈谈文感。文感是语感之一,是对一篇文章文体特征的敏锐把握,是对文章体裁的把握。即读到一篇文章第一感觉它是散文或是议论文。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说,文感的自觉意味着把小说上成小说,把诗歌上成诗歌,把散文教成散文。现在我们教语文往往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就是所有的文本,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进入课本就都成了课文。由于所有的文本都是课文,于是老师有教时所有的课文都是千课一篇,千篇一律。其实真正阅读中没有课文,只有童话,只有诗歌,只有散文,只有小说。文感其实就是呼唤文本的回归。例冯骥才的《珍珠鸟》,看这样的设计(出示)。你发现了什么?外形、习性、给你的感受,这是明显的上说明文的套路。很显然,文感出了问题,教学的大方向错了,尽管你精心设计了,查找了大量资源,也是南辕北辙。类似点粤菜,上了川菜。老师把课文当做说明性的文字来上,把充满灵性的文字大卸八块,重新组装,上成了说明文的模样。我们看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专家建议我们对这样的设计要扬弃,增加两个环节:作者是这样写珍珠鸟的吗?2、7、8、13自然段写珍珠鸟,像散落一地的珍珠,没线。抛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珍珠鸟呢?继续找会发现5、9、11、13段写“我”,这是为什么?作者不是单写珍珠鸟,也不是单写“我”。就像放风筝,有一根线牵着,但这线远远的是看不见的。好的散文就是这样。《珍珠鸟》写得很自由,这根线就是人和鸟的关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我们要教出它的“散”,介绍它的“散”,体味它的“散”。因为美是自由的。当然,了解了散文写作背景,会理解的更深刻,创作于文革结束,人和人之间没有信任。呼吁我们中国人之间要有一些起码的信赖,否则无幸福可言。3、境感从语感到文感是一步提升,从文感到境感又是一步提升。境感,包括内部境感和外部境感。这里主要交流内部境感,因为外部境感就是整个世界。我们常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就指的是境感。课堂上,我们常说“请联系上下文说说对这个词的理解、对这句话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大致就是我们常说的内部境感。离开了境感语感、文感都是白搭。离开境感,我们不能说语感好与不好;离开境感,我们也不能说文感的深刻与肤浅。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境感,语感与文感最终都要融入到境感中来,才会彰显它的力量。例科学小品文《花钟》第一段,文字很美。看看其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仔细观察文中写鲜花开放时间的词语,发现了什么?“凌晨四点”、“五点左右”……一位老师设计,让学生谈发现,之后问谁开花准时,向谁学?这就是境感出了问题。其实有境感的老师会发现,有“左右”是左右,没“左右”也是左右。境感就是这么霸道,必须这么解读,生活本来就是这样,有生命的花开花都有个区间,生命的美丽就在于它的弹性。也许你会说,这样太麻烦,干脆把所有的“左右”都加上去。试读一下,感觉怎样?古代文人主张“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要有起伏、有变化、有节奏。越是的文字越有节奏,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境感最重要,让我们理解文章整体魅力,在境感的指导下语感才会熠熠生辉,文感才会光彩照人。4、怎样培养语感呢?一是大声朗读,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朱熹);二是大量阅读,现在的孩子都是题做得太多,书读得太少,读整本书太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养气,诗书改变的是心境,是气质;三是重要的文章要背诵,不要怕孩子不理解,生命的造化总有一天会催它开花;四是大量练笔,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模仿写作逐步到有创意地写作,最后的语感是表达,是写出来。语文教学的智慧要以不变应万变,不变不是保守,不是守旧,不变是对规律和真理的尊重。语文就是这样,读够一定量,写够一定量,自然就实现了语文核心素养:出口能成章,下笔能成文。(后面部分不展开)(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想象力)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小学阶段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激活想象,在想象中语言,完成最美妙的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写作需要想象就像飞鸟需要翅膀。通过它,可以让概念的化为形象,物质的变为精神,静止的继续行动,片断的两头延伸,浓缩的使之扩展,散漫的加以集中,并列的相互联结,对立的从中沟通……简言之,小自打个比方,形象地说明事理,大至塑造典型,进行艺术的概括,或提出科学的假说,建构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以至构思通篇文章,都需要借助想象。例《想象力最重要》美国母亲保卫想象力官司赢得1000万。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为核心素养?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语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的思维离不开语言,思维是对语言另一个维度的理解,思维是对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它们是一体两面。我们所说的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对语言的重新的建构和理解,是基于语言,是在语言中,是为了促成语言更好的发展的。在小学阶段发展学生言语思维的重点是发展言语想象。(三)文化传承与理解《枫桥夜泊》片段附后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很多都带有传统文化基因,有的明显有象征意义,比如“长江”“黄河”“月”“红梅”等,有的会自然引发某种联想,如“柳”与“留”、“青”与“情”等等,只有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我们才能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码,就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造就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理解并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就成了关键的一项核心素养。(四)审美鉴赏与创造(饮湖上初晴后雨)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
本文标题: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730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