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北京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经验材料
1立足服务加强管理不断推进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化建设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和手段。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化建设,以人本服务为核心,围绕就业重点工作和发展方向,以构建覆盖全市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为基础,积极推进区县本地化建设,不断探索应用现代化信息服务技术,充分发挥了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满足了服务对象的多层次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一、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一)构建覆盖全市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按照国家金保工程的总体要求,依托北京市电子政务专网和全局统一的安全体系,我市于2003年起组织开发建设“北京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现已更名为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历经业务流程梳理、软件开发、基础环境建设、系统推广上线等过程,系统于2008年12月正式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该系统共有13个子系统,分别是失业人员管理、优惠政策管理、农村劳动力管理、境外劳动力管2理、资金管理、机构管理、政策咨询、劳动人事代理、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创业指导等。系统面向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外地来京务工人员等城乡劳动者和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失业保险待遇发放、促进就业经费审核发放、求职招聘服务、培训鉴定考核、人事档案管理和社会保险经办等服务工作。目前,系统已全部覆盖市、区、街(学校)三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并逐步向社区村级服务站延伸,基本实现了“市-区-街三级纵向数据集中、全市范围横向信息共享、劳动力市场业务全方位互动”的建设目标。截至2010年5月底,信息系统已部署到全市行政区域内18个区县和经济技术开发区、324个社保所、472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和40所技工学校,加上目前连通的7个区县的743个社区或村级就业服务站,接入信息系统的机构总数接近1600家,业务操作人员近6000人,日均业务量约2万笔左右。按照统一流程、统一规范的要求,全市就业服务和管理工作已全部依托系统开展。(二)积极开展网上人才服务近几年,我市网上人才服务工作快速发展,针对不同服务群体,分别建立了北京市人才网,北京人力资源行业协会网、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等招聘服务网站,内容涵盖了招聘信息发布、求职登记服务、就业指导、招聘会信息发布更新、政策解读等多个内容。网络招聘会逐步成熟,从策划、程序3开发、前台设计到推广、招商各个环节均已形成规范的操作流程。我市已成功举办了“北京人才大市场网上招聘会”、“科博会网上招聘会”、“京、沪、苏、浙、青五地网上人才招聘会”、“京津冀环渤海网上人才招聘会”及“高效毕业生网络招聘月”等大型网上招聘活动,取得显著效果。近几年,北京市还通过互链嵌套,互相代理业务等模式,积极与其他省市网站展开跨区域合作,先后与天津、唐山、大连、烟台、威海、沈阳、长春、哈尔滨、内蒙古、厦门、南京、浙江、温州、宁波、西安等各省市人才网站成为伙伴关系,建立了全国性的网上人才服务品牌。二、主要做法和经验体会我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各部门齐心合力的努力下,实现了全市就业管理与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形成了“一点登记、全市服务”的业务新模式;完成了“市—区—街三级纵向数据集中、全市范围横向信息共享、劳动力市场业务全方位互动”的建设目标,对北京市的就业工作起到了重要支撑和明显的促进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及经验有:(一)建全工作机制,夯实工作基础面对全市庞大的业务经办机构,组织好、管理好、维护好整个系统需要做大量的统筹协调工作,为此在系统建设及运维阶段我们建立健全了“六项制度、一支队伍”的工作机4制。六项制度即例会制度、工作简报制度、业务跟踪制度、定期回访制度、培训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例会制度即市局专门成立了由局长牵头的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具体开展工作。工作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协调联络各有关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并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度。工作简报制度即定期编制工作简报,向局领导、市级牵头部门、各区县局领导报送工作进展情况。业务跟踪制度即工作小组全程跟踪政策制定过程,及时提供高效、可行、安全的解决方案,快速完成软件系统的更新升级,使新出台的政策措施能实现全程计算机网络管理,确保业务与信息化管理同步进行。定期回访制度即技术人员直接深入基层,了解一线工作所人员的需要,现场解决问题。培训制度即定期开展配套的系统操作培训,有效解决由于基层业务经办机构人员流动大所造成的培训需求持续化问题,进一步提高操作人员使用系统的能力。目标考核制度即将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每年度局重点工作目标,年底进行考核。一支队伍即在区县、街道建立起既精通技术又熟知业务的系统管理员队伍,使其成为信息系统与公共就业服务业务之间重要的纽带和桥梁。这些机制的建立确保了信息化建设五到位即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考核到位,为系统正常有效运转提供了基础保障。(二)加强区县本地化建设,区域特点显著5信息系统“数据集中、应用集中”的模式,有效地保障了全市的业务统一和数据共享。但由于各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就业工作的管理措施和手段不同,因此区县对本地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有不同的个性化需求,这些需求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部分区县为在本地实现宏观管理,要求与系统基础数据实现共享的需求;二是各区县由于统计分析角度和关注重点不同,需增加个性统计分析报表的需求;三是各区县由于推出不同的惠及本区居民的优惠政策而需新增系统功能的需求;四是扩展信息发布渠道和手段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我市在全面推广统一的信息系统的同时,着重加强了区县本地化建设。对于属于大系统业务的本地化需求,全部纳入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由区县提出申请,市局信息中心组织需求调研,经相关业务处室认可后,由市里统一安排开发和上线运行。对区县新增的个性化需求和以前自主开发建设并确需保留的系统,比如石景山的社保所系统、朝阳的优惠政策系统以及西城准备开发的就业服务综合管理平台,我市在确保市级数据安全、集中、统一、完整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手段,逐步实现区县个性化业务的不断完善。通过区县本地化建设,不但有效地避免了信息化建设的重复开发和资金的重复投入,而且进一步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实用性。(三)注重数据的真实有效,信息准确性不断提高6作为集中式数据库,信息系统已经存贮了330万城乡劳动者和20万家企事业单位的数据,记录条数已达1.5亿。为保证个人和单位基础数据库中信息的真实、有效和完整,我们以对公众服务的子系统(职业介绍、职业指导)为突破口,一方面通过开发信息质量实时监测模块,实时监测进入系统的个人和单位信息的质量,对不符合规范、重复等无效信息进行筛查,提高了系统内数据质量。另一方面,建立市、区两级信息监测机制,定期向区县通报监测情况,并听取各区县对街道(乡镇)的监测汇报。通过以上措施,基本保证系统能做到“情况清、底数明、数据准”,同时也提高了各区县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拓展系统应用领域,信息化服务平台逐步搭建信息系统的建立彻底改变了多年来手工操作的状况,大大提升了政府的服务能力。但信息系统仅仅是支撑业务经办还远不能充分体现系统的使用价值。按照我局信息化建设框架的整体要求,数据生产区和宏观决策区要互为补充,相互衔接。为此,我局早在2004年就已开始建设宏观决策统计分析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并以生产区的原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四险信息系统、社会保障卡管理信息系统为数据支撑,定期向宏观决策系统上传统计数据,为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权威、及时的数据依据。原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自上线运行以来,已经实现了职业介绍、失业人7员管理、技能培训和优惠政策等9个子系统向宏观决策统计分析系统定期传送数据。为适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信息系统向社区(村)的进一步延伸、人才网站内容的完善和省际间互链嵌套及互相代理业务的开展、与北广传媒合作利用移动电视、城市电视及地铁电视等媒体,在公交车、写字楼、商场、地铁等发布就业服务信息等手段,不断拓展信息发布渠道,丰富信息内容,架起了人力社保部门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特别是在“春风行动”期间,我们通过“就业服务进车站、移动传媒送信息、公交地铁广覆盖”等方式,进一步实现了系统由单纯的业务经办向完善服务的转变。三、下一步发展目标面对当前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按照部发18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实际,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在继续完善我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按照“一点登记、全市服务”的模式,对现有相关业务进行梳理、整合、优化,特别是对有业务交叉的原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主要工作,要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规范。同时逐步将区县人才机构纳入业务经办范围,扩大现有管理服8务机构规模。通过业务流程梳理、需求调研,软件开发等系列工作,最终将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成为“技术保证有力、业务互联互通、操作规范高效、服务手段多样”的综合业务操作平台,真正对全市人力资源实行动态管理,促进人才充分流动、资源最佳配置。(二)搭建多元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积极开展新的公共就业服务方式,通过短信、移动传媒等多种渠道发布就业服务信息,开展便民服务。逐步完善语音系统12333(政策咨询服务热线),进一步探索通过电话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政策、职业介绍等咨询服务。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职业指导、招聘求职、人事代理服务、人才素质测评、技能培训鉴定、创业指导等服务功能,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就业服务网上平台。(三)加强系统信息内部共享和外部数据交换在逐步整合四险系统与医疗保险系统等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与保险系统的业务联动。开展社保卡一卡多用,保证各应用系统基础数据的一致性。同时以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为依托,逐步建立面向全国的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库,与全国主要人力资源市场、院校、科研单位对接,形成高速流转的信息平台,打破部门、地域限制,及时准确地通过全国网络配置人力资源。9记录一生服务一生管理一生受益一生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是在劳动保障“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劳动就业市场化、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服务网络化的“三原则”上逐步建立起来。其核心是上海市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系统从1999年开始建设,始终贯彻“整合、安全、先进、开放、可扩充”的指导思想,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通过一期、二期、三期建设,实现了以劳动者一生的状态变化为主线,涵盖市、区县、街镇三级的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劳动者“记录一生、服务一生、管理一生、受益一生”的系统设计目标。系统的建设主要体现以下五个方面:一、整合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业务规范、业务流程和技术标准,实现劳动和社保业务的全面融合系统建设采用“前台服务功能整合、后台网络实时互联、数据集中统一管理”的设计理念,在需求分析阶段,各业务中心抽调业务精干人员,通过半年时间的集中调研,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完善业务规范,逐步实现了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等业务的全面整合,实现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一体化管理。整个系统由业务管理、执法10监督、电子政务、市民服务、决策支持和系统集成六大分系统组成,包括劳动力资源业务子系统、职业培训业务子系统等30余个子系统。系统服务管理对象涵盖了全市所有的从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无业人员、农村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外来就业人员和境外就业人员等,服务管理对象总数超过2500万。二、重视数据协同联动和数据交换,确保各项基础信息准确,完整系统通过实时联网和提供数据接口,实现了和民政系统、公安系统、公积金系统和医疗保险系统等其它系统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根据业务需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系统之间建立了业务信息协同规则,充分体现了开放互联、11信息共享的特点。例如通过与公安分系统的数据交换,确保了个人信息实名制准确可靠;通过与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数
本文标题:北京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经验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867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