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高新区区域创新研究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高新区区域创新研究作者:魏静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科技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金国轩基于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式发展研究-现代企业教育2008,(24)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发展的重点,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关系的基础上,论证了走集聚化道路是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的必然选择.2.期刊论文王岩浅议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消费导刊2010,(3)全球化趋势不可挡,在这一特定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当今产业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增值点和盈利点,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居于战略性地位.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产业集聚发展模式能显著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机理分析,并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策略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指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出路不在于如何规避全球化的冲击,而是必需要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充当全球竞争者.3.学位论文赵淑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基于长三角的实证研究200920世纪60年代后,主要发达国家在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的带动下,相继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形成“服务业-工业化”,实现了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经济发展迅速,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正日趋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和“新引擎”,其中,集群化发展是生产性服务业引人注目的一大特点。我国历经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大增,国内生产性服务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研究显示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主要由要素投入追加驱动,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根据国外经验来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重要举措。生产性服务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目前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如何,在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究竟如何,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本文在系统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发展演化及特征等的基础上,重点从产业集聚的角度,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机理以及该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考虑到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以长三角十六市为例,考察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发展情况,通过简单的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两者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最后,提出了关于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几点建议。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经济增长4.期刊论文潘朝相.徐玲.PanChaoxiang.XuLing长三角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体系构建-中国科技论坛2008,(12)本文梳理了长三角区域16座城市产业结构现状、职能特征与产业分工,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集聚的协同效应,说明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现实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指出整合以政府政策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5.期刊论文孔善右.KongShanyou动态外部性及其行业发展影响分析——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0,(6)自马歇尔提出集聚概念以来,有关行业发展和产业集聚及其外部性影响之间关系的研究就开始不断出现.本文从省份角度出发,在借鉴和改进既有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各种动态外部性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这些影响结果结合我国实情,给与了较深入的解释.综合分析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仍然不是很高,强化内源增长动力是发展方向.6.期刊论文刘重论生产性服务业对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的影响-理论与现代化2007,(3)服务业是典型的城市产业,它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之间是一种良性互动共进的关系.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认为,在现代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它的发展对提升城市的服务和辐射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战略取向.7.学位论文刘旭辉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制研究2009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服务化趋势,服务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与此同时,服务业内部发生了明显的结构性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明显超出了服务业增长速度的平均水平,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就国内而言,我国已经将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区域中心城市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往往能够代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对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综合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机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理论框架。首先,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界定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区域中心城市的概念;其次,归纳了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即分工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创新环境理论与产业集聚理论,这些理论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展开逻辑推理,为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再次,从四个方面详细地论证了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机制,这四个方面分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选择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指的是,在区域中心城市内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出的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具体又体现在两个方面:融合发展和关联发展。区域中心城市都是或者曾经是地方制造业中心,且具有一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从理论上分析,这都将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奠定前期基础,为其提供足够的需求和市场,已有的高新技术也会加强其作为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转化器的功能。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个假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制造业基础确实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指的是,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内在的动力要素的创新,即体制、需求、技术和学习等创新获得自我发展,并通过技术合作、知识流动、技术扩散和人才流动等途径得以从单个企业扩展到整个行业,而区域中心城市从环境和要素等方面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本文考察我国部分区域中心城市的创新环境,发现创新环境较好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指的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往往以集聚的形态出现在区域中心城市中。本文通过国际案例研究和国内计量分析两个角度,验证了区域中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着集聚趋势,并通过理论分析,指出集聚是为了获得外部经济性和知识扩散两种效应,从微观层面上看,生产性服务企业产生集聚主要源自知识和技术扩散、共享和创新的基本要求;从宏观上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原因主要有规模效应、市场机制、专业化分工以及先期的制造业集聚。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选择发展指的是,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发展状态并不一致,所以存在着客观上发展的内在选择机制。本文分析了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顺序不同的内在原因,提出了区域中心城市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选择上的模型,并通过国内外一些典型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路径不同选择的实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诠释。最后,本文以沈阳市为案例,通过对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总体剖析,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机制和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区域中心城市较好的制造业基础、创新环境、便于集聚的特征是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中心城市率先发展的内在原因,并形成了内在的发展机制;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必须由多种机制协调配合来予以保障,不可偏废:区域中心城市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路径的选择上,要结合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区域分工特征和一定时间范围内的产业发展趋势统筹考虑。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机制8.学位论文徐立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研究2008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在国际性大都市集聚发展,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发动机。上海正致力于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及航运中心,该战略的实现需要落实到具体的产业载体上,而生产性服务业正是打造上海“四个中心”所凾需发展的。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全文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形成机理的理论研究;二是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在理论上回答了生产性服务业为什么形成集群,如何形成集群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等问题;在实证中发现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并从生命周期理论和集群机理两方面解释集群外部性较弱的现象,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因此,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体上,本文可分为理论篇(1,2,3章)和实证篇(4,5,6章)两部分,全文共分六章展开讨论。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总结,指出目前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理论研究还不够系统,缺乏对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机理的深入讨论,实践上缺乏相应的模型支持及量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三章先对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的本质区别和联系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深入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微观网络本质和形成动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产业集群形成的“两阶段模型”;随后结合生产性服务业知识产业的本质特点,对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形成中两个阶段的机理分别做了深入的分析。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在宏观层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动态空间特点可以归纳为:1)向大都市集聚,随后在大都市内逐渐扩散并和都市内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发展;2)在微观层面,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中隐性知识转化的内在要求,在发展过程中企业间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合作研究组织机构”。通过将产业集群的各项特征与其进行谨慎的比较分析后,本文认为这种“新的合作研究组织机构”就是产业集群,从而从理论上证明了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存在。第四章提出用测量“行业外部性”的方法来辨识集群是否存在,并详细讨论了FB模型对于测量行业外部性的适用性,最后深入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外部性的影响因素。第五章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但整体外部性较弱,其中知识转化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外部性的强弱。第六章总结了研究取得的成果,并就实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9.期刊论文赵德海.赵莲.ZHAO-Dehai.ZHAO-Lian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优化升级对策研究-商业经济2007,(11)近年来,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迎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技术改造投入不足,装备严重老化;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弱,产品技术结构不合理;专业化分工程度低,未形成产业集聚;装备制造业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等方面.应转换政府的经济管理模式和职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全力打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经济效益与环境的友好结合,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环境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同步发展.10.学位论文马吴斌上海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多中心空间结构研究2009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服务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世界主要城市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这种转变并不是对制造业的完全舍弃,而是在制造业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发展,形成了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生产过程或其他服务过程。与消费者服务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高智力、高集聚、高成长、高辐射、高就业的现代服务产业。因此,它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产值增加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上,更重要的体现在生产方式的更新和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新整合。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的研究,国外学术界在20世纪80-90年代出现高峰,遗憾的是国内学者对其研究较少。本文以商务楼为载体,以上海2007年商务楼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为依据,通过Mapinfo等技术手段,对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本文标题: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高新区区域创新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891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