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服务与访谈技巧2010公益课程方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按照时间顺序,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这是婴儿期。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2、自主对羞怯(2~3岁)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3、主动性对内疚(4~5岁)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他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他们的活动和建议,就可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创造精神。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4、勤奋对自卑(6~11岁)第四阶段是学龄期。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和得到赞许。若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了成功与赞许,他们就会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养成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品质。如果屡遭失败,就会丧失自信和进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l1~18岁)第五阶段是青年初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自我同一性是在前四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对自己心理面貌的整合,即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与别人的异同,以及认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联方式。如果在前四个阶段建立起信任、自主、主动、勤奋等,所想所做的符合自己的实际身份,就能获得或建立起同一性,可以顺利地进入成年期。相反,在前四个阶段形成过多的不信任、羞怯、内疚、自卑,就会产生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陷入无所适从。如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不一致,怀疑自己,尝试扮演各种角色但都没有找到一个适合于自己的角色。由于没有建立起自我同一性,经常处于犹豫状态,缺乏自信,导致生活节奏缓慢,做事拖拉,没有活力,甚至极度孤僻。6、亲密对孤独(18~30岁)第六阶段是青年晚期,成人初期,是形成亲密对孤独的时期。这一时期,青年人已走向社会,进入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之中。他们需要与伴侣、朋友、同事等建立爱情、友谊、团结与亲密的关系。如果发现自己不能与别人建立起友爱、亲密的关系,就会感到孤独,产生不愿与人接近的孤独感。7、创造性对自我专注赔30~55岁)第七阶段是成年期,是形成创造感或自我专注(停滞感)的时期,。这一阶段正是成家立业之后,一方面自己承担着社会任务,有工作,有事业,要求为社会创造价值,发挥创造性;另一方面又有家庭,有孩子,需要照顾料理家务和孩子。如果能利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为事业而发挥创造力,就可获得创造感,进一步创造、再创造。如果只关心个人的需要与舒适,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陷入自我专注状态,就会产生停滞感。8、完善对绝望(约60岁以上)第八阶段是晚年期,是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趋于完成和进行反省的时期。当对自己的一生作肯定的评价,觉得没有虚度时光,未竟事业由下一代接替延续,对一生不存在奢望时,就会产生一种完善感。相反,当回顾一生,觉得一事无成,走过的道路充满坎坷,后悔当初的选择,重新开始又为时已晚,于是就充满悔恨、悲哀、绝望。服务和访问对象服务和访问对象大多是生活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贫困这一特定环境下的山区农民群众,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对陌生人的介入有一定的“戒备”心理定势。服务对象心理特点一、农村留守儿童及青少年心理特点调查表明,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代为抚养的孩子,在各地农村不少于千万。农村留守青少年成长状况是怎样呢?在1000万农村留守儿童中,不少孩子存在着诸如安全问题、学习问题、行为问题甚至违法犯罪问题……另一项调查发现,近65%的农村留守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60%的农村留守青少年不愿意与带养人进行心灵沟通,其中28%甚至很少与带养人交谈,还有10%的留守青少年直言恨自己的父母。一、农村留守儿童及青少年心理特点(一)孤独无助留守青少年大多性格内向,不开朗;时常在作文、周记和日记中流露出寂寞与苦闷。(二)焦虑不安研究还发现,留守青少年焦虑程度普遍高于正常儿童。他们担忧自己的财物,担忧自己的安全,担忧自己的学习与交往,担心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等。(三)敏感脆弱留守青少年敏感情绪比较严重,他们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有时甚至把别人的关心当作有意的挖苦;心理也异常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当应激事件发生时,多选择哭泣、逃避或自我伤害等。(四)自卑自闭农村留守青少年或因家庭困境自感低人一等,不愿与人交往,或因学业困难、行为不良交往遭受拒绝。同时,许多心理话无人诉说,心理日趋封闭和对外排斥。他们寡言少语,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五)逆反敌对一些留守青少年具有强烈的逆反和盲目反抗心理,总感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言行与他人对立。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敌意。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更有甚者出现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以及暴力倾向。(六)早恋倾向心灵的孤寂,使一些留守青少年容易在异性同伴中寻找情感补白。留守孩子中,早恋现象比普通孩子多得多。另外父母一方长期在外导致的女孩“恋父情结”、男孩“恋母情结”,有可能影响到留守青少年日后的感情生活。解决之道对留守青少年他助的同时,还要注重其自助能力的培养。(1)使留守青少年懂得困境总是难免的,它既是一种挫折,也是一种挑战,更是自我成长的契机;(2)教会他们疏通负面情绪。当面临心理危机时,通过向亲人倾诉,向老师求助,写日记及体育锻炼方法宣泄郁闷,和同伴玩耍转移注意力;学习简单的放松技术,如调节呼吸或放松肌肉来减轻心理紧张和焦虑。解决之道(3)掌握应对各种事件的具体策略。譬如,特别想念父母的时候怎么办,和监护人沟通的方法有哪些,怎样化解同伴冲突,如何战胜考试焦虑等等。(4)注重正面反馈。对能够做出自我心理调节的留守青少年及时发现,宣传表扬,以感染和带动其他留守青少年及全体学生。二、孤寡老人心理特征孤寡老人除了具有老年人共有的“健康的丧失、工作能力的丧失、智能的丧失”等不幸以外,更丧失了家庭、亲人、经济来源。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孤寡老人需要更多的援助。(一)精神生活状况。老年人对于精神生活的满意度不仅与老年人的精神安慰有关,而且也关系到老年人的日常娱乐及社会参与,但孤寡老人家庭精神生活缺乏,且山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落后,没有为老年人提供娱乐活动的场所,老年人除了在一起打打牌、看看电视以外,基本处于一种空虚孤独的状态。(二)社会支持系统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农村孤寡老人绝大多数应纳入五保户,乡镇村级行政组织应开办敬老院等福利事业,保障其生活,对此国家颁布了相关的法律对其实施主体做出了相关的规定。根据国家法律规定,为农村孤寡老人提供社会支持的主体是村集体和乡镇级政府。解决之道(一)只有解决了支持主体的能力问题,完善农村孤寡老人社会支持的内容才成为可能。完善其内容应做到两点,即充足物质性支持,大力加强为孤寡老人提供精神性支持。落实好孤寡老人的专用资金,保证其基本的吃、穿、用、医等需求;为孤寡老人购买电视并安装有线电视;大力开展农村社区活动设施建设,为孤寡老人活动创造便利;开展敬老活动,让孤寡老人快乐生活;建立党员定期与孤寡老人谈心的机制,及时沟通,并解决相关问题。(二)具体方法1、增加积极关注2、拉近社会距离(衣着、语言)
本文标题:服务与访谈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939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