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湖南省供销合作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十二五”规划doc
湖南省供销合作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十二五”规划(2010-2015)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2010年7月1引言农村既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所在。30多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体制能量的释放,我国农村已根本摆脱了过去短缺经济的约束,进入到过剩经济阶段,因而农村的产品能否顺利地通过流通领域而向消费领域过渡成为现阶段“三农”问题的核心。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央连续多年的一号文件关注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国务院也下发了《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更由此而推进“新网工程”的建设。湖南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历来重视“三农”工作,并不断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骄人的成绩。然而,新的形势迫使我们不得不理清千头万绪的“三农”工作的内在矛盾,那便是千家万户分散农户的弱质性和竞争激烈而又不断变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只要破解了这一矛盾,实现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那么湖南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诸多方面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无庸置疑,破解这一矛盾的钥匙便是建立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正是基于这一共同的认识,湖南省人民政府批转了省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的意见》通知(湘政发[2006]27号)。供销社合作社既是历史上承担农村流通服务职能的传统组织,又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近年来的连续快速发展。一方面具有组织体系完整、流通网络覆盖城乡的基础,另一方面具有农民普遍赞誉的品牌和市场信誉,自然责无旁贷地需要肩负起大力推进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的历史使命。然而,究竟如何依托供销社的现有基础,广泛动员社会资源,经济、高效、有序地建立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则需要运筹帷幄,科学规划。为此,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湖南的具体实际,推出“五四三二一”工程(五大网络、四大市场、三大平台、二大投入、一大目标)。为确保工程贯彻落实和湖南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的安全、高效、顺畅运行,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的规划时间是2010-2015年;规划范围为湖南省农村流通领域,并考虑周边省份及出口对农村流通网络体系的影响;规划主体为湖南省供销社系统,同时考虑其它商业流通网点情况。一、规划背景21.湖南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发展潜力巨大湖南是农业大省,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无霜期长,土地肥沃,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产品产量如水稻、油茶、柑橘产量保持全国第一,牲猪产量全国第二,人均量第一,茶叶、淡水产品全国第五,棉花全国第八。“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农村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2009年全省有耕地390.6万公顷,农村居民3919.31万,占总人口数的56.8%,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969.67亿元,粮食总产600亿斤,实现6年连续增产。特别是通过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省农业基础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水平有较大提升,农业产业基础不断增强,大宗农产品总量稳居全国领先地位,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消费大幅提高,为加快湖南农村现代流通发展构筑了巨大的潜力。(1)湖南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特色——四大横向特色产业带已成雏型。按照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湖南省确定了稻米、牲猪、肉牛(羊)、棉花、油菜、柑桔、绿茶、苎麻、牛奶、淡水鱼产品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通过“十一五”时期的规划建设,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四大横向特色产业带:湘北突出“湖”字特色,初步形成了优质稻、优质油菜、优质棉麻和水产养殖产业带;湘中利用平原优势,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牲猪、花卉苗木、休闲农业产业带;湘南利用“天然温室”优势,初步形成了蔬菜、时鲜瓜果、油茶、烤烟等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湘西利用山区优势,初步形成了竹木、水果、草食动物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带。——五大纵向特色产业链基本形成。为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市场的紧密联系,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层次,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为基础,以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为突破口,以提高规模效益为中心,打造农产品纵向特色产业链。通过“十一五”时期的年努力,基本形成我省农业五大纵向特色产业链:粮油棉麻产业链、肉奶水产产业链、果蔬茶产业链、竹木林纸产业链、烟草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企业异军突起。至2009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8万家,年销售收入2560多亿元。其中31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增长25.5%,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59%。年产值过亿元的228家、过10亿元的14家、过30亿元的3家、过70亿元的2家。其中泰格林纸集团产值达到86亿元,首次突破80亿元大关。十大标志性龙头企业(泰格林纸、唐人神集团、太子奶集团、隆平高科、正虹科技、华升工贸进出口公司、金健米3业、省茶业公司、金浩茶油股份公司、洞庭水殖)实现销售收入290亿元、实现利税18.9亿元、出口创汇1.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1%、15.2%、9.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方兴未艾。为了健全产业化经营机制,省委、省政府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高度重视,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一批成长性好的专业合作组织,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据统计,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登记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275个,加入农户140万户。如湘潭市已发展养猪协会130多家,会员年出栏生猪占全市出栏总数的1/3。麻阳县柑桔协会,年销售柑桔3万多吨,占全县柑桔总量的3/4,价格高于周边市场20-30%。目前,全省60%的蔬菜、70%的柑桔、80%的牲猪都是通过专业协会和流通大户销售的。——农产品交易市场稳步发展。至2009年全省已建成农产品市场1200多个,年交易额过亿元的专业批发市场54个。长沙马王堆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红星市场,年成交额均突破了60亿元。而且,“十一五”期间,我省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农产品会展活动,促进了农产品流通。从1999年起每年举办一届长沙红星市场(国际)农博会,规模一届比一届大,影响一届比一届深。近几年还成功举办了怀化西部农博会、石门柑桔节、湖南花卉博览会等,有效提高了我省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农村消费需求增长强劲。改革开放给湖南农村居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17.74元,2009年达到4910元,年均增长12.1%(各市州2009年增长情况见表1)。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增强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1087.70亿元,2009年增长至2017.02亿元,年均增长16.7%。湖南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由2005年2756.43元,增长至2009年的4020.87元,年均增长10.1%。从消费结构来看,湖南农村居民消费内容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享受型转变,生存性支出的比重逐步下降,享受性支出的比重逐步上升,由原来的关注物质生活逐步向关注精神生活转变(见表2)。从表2可知,2009年湖南省农村居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支出总额为2040.62元,而人均实际消费支出总额达到4020.87元,将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两倍,由此可见,湖南省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但文教娱乐这一项并没有达到基本需求额,反映出湖南省农村居民的文化、教育、娱乐现状亟待改善。表12009年14个市州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单位:元4表22009年湖南农村居民基本消费结构与实际消费结构对比单位:元(2)“十一五”湖南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农资价格波动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的种田成本主要是由农资的投入、农机和畜力的使用等要素组成。据调查,2005年主要农资价格都不同程度地上涨,特别是化肥平均涨幅在18%以上,农药价格平均涨幅也在10%以上,其他农资价格也有一定的上涨。同时,由于原油价格的上涨,直接农机使用成本的提高,而农村畜力的租用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2008、2009年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仍出现不同程度地上涨,至2010年5月后,化肥价格出现下跌,结果又引起农资经营企业出现亏损。可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农民种田成本提高,从而抵消了农业税费取消后给农民带来的实惠。这将严重影响农民投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农业的长远发展。——农产品销售效益下降导致增产不增收。影响农产品销售效益的主要因素是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和销售渠道。据调查,2005年农产品价格大都出现了下滑,稻谷价格由年初的每百斤85元下跌至75元左右,玉米、大豆价格也有下降,主5要畜产品价格持续回落。牲猪2004年最高价卖到了5.5元/斤,2005年三杂猪价为4.2元/斤,大杂猪为3.8元/斤。由于价格下降,一些地方出现养猪亏本的现象。虽然主要农产品价格在2007年后出现上涨,但2009年常德、永州等地的橙子、桔子出现丰产后销售不出的情况,结果导致产品价格严重下滑。这种农产品销售效益的下降,势必影响农民的收入和投入再生产的能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仍然没有形成。“十一五”期间湖南农民纯收入虽实现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但这主要是由于政策、价格因素和有利的气候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由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内部自主增长活力的增强,其增长方式的可持续性不强。据调查测算,“十一五”期间年湖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中,政策因素约占20%,2007年后的价格因素约占40%,如果剔除这两大因素,其增长幅度与1998年至2003年缓慢增长期间的水平大体相当。可见由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带来的收入增长占比较少,从而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基础仍不够稳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仍然没有形成。——龙头企业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2009年湖南省4万多个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平均资产只有20多万元,发展规模普遍偏小,产值超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只有14家,而2006年江西省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有18家。以株洲市为例,目前的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仅有唐人神集团和普兰特公司2家,其他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能力不强,全市加工转化农产品的数量仅占株洲本地农产品总值的40%左右。其中唐人神集团年肉制品加工消耗本地的牲猪量仅占出栏猪的3%左右。湖南金健米业年加工能力仅为30万吨,而黑龙江北大荒米业年加工稻米能力达到325万吨,超过了湖南省稻米加工前10家企业加工能力的总和。江苏省的稻米加工能力超过2000万吨;面粉加工能力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左右。——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发展滞后。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供销社流通服务体系在90年代萎缩后,新的流通组织形式在许多县市基本没有进入农村地区,农村商品流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集贸市场等原始交易方式,以及规模小、服务质量不高、分散的个体工商户来完成,农村商品流通不方便、不实惠、不安全的问题相当突出,有的地方甚至成了假冒伪劣商品的集散地,加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限制,使理顺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困难重重。我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6.8%,2009年全省县以下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7.92亿元,仅占全省总额的25.6%,增幅也比城市慢1.8个百分点。——农村消费潜力没有充分发挥。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看,湖南2009年只有35%,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只有1.3:1,低于全国1.5:1的水平,比发达省份差距更大,从而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从农民收入看,作为基6础较好的农业大省,农民收入理应高于全国水平,但2009年全国平均是5153元,湖南只有4910元,比全国少243元。从县及县以下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2009年全国平均是6566元,湖南是5146元,比全国少1420元。这些差距充分说明我省农村消费的潜力没有充分挖掘出来。要充分挖掘这些潜力,就必须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着力发展
本文标题:湖南省供销合作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十二五”规划doc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976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