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16东北师大版第4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与效用)•学习目标:•理解效用、边际效用、总效用等系列术语•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基数论)并用以分析问题•理解“水和钻石的价值悖论”•掌握无差异曲线的含义及特点•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序数论)分析消费者均衡,并推导需求曲线。•2015年3月31日:•中国房地产政策新政•两个看点•普通二手房交易营业税2年外免收;•二套住房首付比重:降为40%。•保罗·萨缪尔森(1915-2009)。1935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随后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经济学教授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是当今世界经济学界的巨匠之一,他所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是世界上罕见的多能学者,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P.萨缪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个人幸福=效用/欲望•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这个公式可以演绎出三种可能:1.当欲望不变时,幸福和效用成正比。2.财货不变时,幸福与欲望成反比。3.当财货和欲望一起增加时,如果财货的增速超过欲望的增速,幸福感仍会增加。如果财货的增速低于欲望的增速,幸福感就会下降。幸福方程式•一、基数效用与边际效用1、消费者(补充)又叫居民户,具有独立经济收入来源,能作出统一消费决策的单位。【消费者的三个要素】2、欲望(补充)人们对物品缺乏的心理感受与求得满足的主观愿望。©CopyrightsbyBochengYin,XiaoyinXu&JianliangFeng,2006,FudanUniversity.世纪高教6•3、效用及效用最大化•效用(utility):消费者消费物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这种满足程度纯粹是一种消费者主观心理感觉(主观体验和评价)。–主客观的统一–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不具伦理学意义:毒品–“多多益善”、“过多则滥”与“越多越糟”–负效用【补充:如何衡量效用(两种分析方法)】•1)基数效用、边际效用分析方法•20世纪初以前,经济学家常认为效用是能够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的,可进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并提出了可测量的效用单位(util)这一术语来计量效用的大小。这与数学中的基数概念的特征相符合,基数是指1,2,3,……,可以加总求和,于是经济学家提出了基数效用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边际效用分析方法。8•2)序数效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20世纪3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质疑,消费者从某种商品中所获得的效用的数量能否真正精确科学地估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济学家们借用了另一数学概念即序数。序数只表示顺序或等级,如第一,第二,第三,……,序数不需也不能加总求和。这时的经济学家认为,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表示。在序数效用的基础上,经济学家提出了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94、总效用与边际效用P641)总效用(TU):指消费者从事某一行为或消费某一定量的某物品中所获得的总满足程度(效用总和)。【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可以测量并且可以加总】TU=f(Q)2)边际效用(MU):消费物品一定数量中最后增加或减少的那一单位所感受到的满足的变化(新增效用)X消费量1234567TU总效用10182428303028MU边际效用86420-212133)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P65).总效用求导即可得边际效用..边际效用大于0,总效用递增;边际效用小于0,总效用递减;边际效用等于0,总效用最大。14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P65)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则消费者从连续消费某一特定商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将随着这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思考:边际效用为什么会递减?•1)心理与生理上的原因:人对外界的重复刺激的反应会逐渐减弱。•2)物品的多用途性:人们在使用一定数量的某种物品时,总是按用途的重要性来安排。例如:水——饮用、洗澡、冲地是否所有的物品消费过程中都存在边际效用递减?16边际效用递减规律01234567Q(a)3028241810TUTU86420-2MUMU1234567Q5、消费者均衡:效用最大化(消费者最优,第二种观点涉及到预算约束)P661)效用最大化的假设:理性消费者总是倾向于选择主观认为最高价值的消费。@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将效用、边际效用与收入、价格联系起来了。@效用最大化的基本条件:等边际准则——消费者收入和所面临各种商品价格既定的前提下,对任何一种商品的最优购买量是使最后购买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和所付出的一单位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19•2)消费者均衡的概念•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对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效用的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时的状态称为消费者的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消费者既不愿意多购买,也不愿意减少购买。•效用极大化XYOU3CYXPPdXdY斜率YXXYPPMRSABU1MNU2EX0Y0•3)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在消费者货币收入固定的情况下,在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已知的情况下,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其相应的价格之比相等。或者说消费每一单位货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相等。YYXXYXYXPMUPMUPPMUMU即;•4)效用最大化的条件的表达公式:•P1X1+P2X2….+PnXn=I•MU1/P1=MU2/P2=…=MUn/Pn=λ(兰姆达)•其中λ代表不变的货币边际效用假定某消费者将全部收入210元用于购买X商品和Y商品,X商品的价格为20元,Y商品的价格为30元,各种不同数量的X商品和Y商品的边际效用如下1234567825232016106425045403530252015QMUxMUy请问该消费者购买几单位的商品和几单位的商品时可实现效用最大化?1、解:根据消费者均衡条件可知,购买3单位的X商品和购买5单位的Y商品上,可实效用最大化。因为:Mux/px=20/20=1,Muy/py=30/30=1而且满足:Px•Qx+Muy•Py=3•20+5•30=210(元)5.利用边际效用的理解:为何收入越低越舍不得花钱?)(补充知识)•如同其他商品一样,货币也具有效用。•消费者花钱买东西,实际上就是用货币的效用交换其它商品的效用。•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随着货币收入的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在一般情况下,基数论者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24•当MU1/P1MU2/P2时应该怎样调整,以达到消费者均衡?•说明同样一单位货币,在购买商品1时所能获得的效用增量小于购买商品2所能获得的效用增量,因此,理性的消费者应该增加对商品2的购买,减少商品1的购买。25•当MU1/P1MU2/P2时:•说明同样一单位货币,在购买商品1时所能获得的效用增量大于购买商品2所能获得的效用增量,因此,理性的消费者应该增加对商品1的购买,减少商品2的购买。26•6.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应用(重点理解P67)–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规律–2)“钻石与水”悖论–3)消费者剩余•1)需求规律的边际效用说明–边际效用递减=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买的越多=边际效用越小=愿意支付的单位货币越少=价格越低=需求曲线右下倾斜28•2)钻石与水悖论•钻石与水悖论首次由约翰·劳提出,•后来亚当·斯密试图说明价值决定因素时借用了这个例子,只不过亚当·斯密没有致谢,也称作价值悖论。•此一理论在台湾教科书中常被称作,钻石与水的矛盾。•内容:钻石对于人类维持生存没有任何价值,然而其市场价值非常高。相反,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其市场价值却非常低。•这种强烈的反差就构成了这个悖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若不考虑市场上的其他因素,沙漠地区的水比钻石贵,或者是需求面的因素。就供给面来说,水的数量非常大,且几乎随处可见(如果不考虑荒漠干旱地区,地球上几乎处处都有水,包含大气层中的水汽);而钻石呢,是蕴藏在地表底下,且必须经过时间与适当的条件产生(如果不考虑人工钻石而单纯考虑自然钻石),供给非常的少,因此水供给大,而钻石供给少,故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结论:•对此,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没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能用它交换的货物却非常有限;很少的东西就可以换到水。相反,钻石没有什么用处,但可以用它换来大量的货品。•这的确是一个“悖论”!水的使用价值大,却不值钱,而钻石没有多少实用价值,却价值连城。•钻石与水的悖论,即是中国俗谚中的:物以稀为贵。•根据这一现象,亚当斯密用价值论来解释,即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水的使用价值很高,但几乎没有交换价值;相反,钻石虽然使用价值很低,但交换价值却很高。用边际效用来解释:钻石与水的悖论•水对生命来说是重要的,所以它应该具有很高的价值。另一方面,钻石对生命来说是不重要的,所以人们应该认为它的价值比水低。但是,即使水能够提供更多的效用,它还是比钻石便宜得多。•钻石于人的用处确实远不如水,所以,人们从水的消费中所得的总效用远远大于人们从钻石的使用中所得的总效用。但是,商品的需求价格不是由商品的总效用而是由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即P=MU/λ。•钻石作为一种奢侈品,可以给人们带来炫耀等效用,而且数量很少。•所以增加一个单位的钻石消费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很大,即钻石边际效用很大,消费者愿意以较多的支出来购买。•水虽然是人的生命不可缺少的,给人带来极高的效用,但由于世界上水的数量很多,增加一个单位的水给人们增加的效用就很低了,即水的边际效用很低,所以水的价格自然也就很低了。•3)消费者剩余(consumersurplus)【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是衡量消费者福利重要指标】。【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当代经济学的创立者,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奠基人,剑桥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乃至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学原理》,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的著作。35•A、定义(买者的评价-买者的实际支付)•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金额与消费者实际支付的金额之间的差距。•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买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简单地说,就是买者卖者都希望从市场活动中获得收益。37B、消费者总剩余可以用需求曲线下方,价格线上方和价格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表示。如图以OQ代表商品数量,OP代表商品价格,PQ代表需求曲线,则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时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为图中的灰色面积。•由上图可见:•第一,如果价格上升,则消费者剩余下降,反之,如果价格下降,则消费者剩余上升;•第二,如果需求曲线是平的,则消费者剩余为0。•比如一场电影的票价为20元,可消费者对它的价值是50元,那么消费者剩余则是30元。如果想尊重买者的偏好,那么消费者剩余不失为经济福利的一种好的衡量标准。•消费者剩余概念的提出目的是告诉我们每一个消费者:我们的付出总是少于我们的所获。我们总是在交易当中获取额外的利益,我们社会的总福利总是在交易当中不断增长。38C、理解消费者剩余时要注意两点:•第一,消费者剩余并不是实际收入的增加,只是一种心理感觉。•第二,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者剩余大。•因为消费者对此类物品的效用评价高,愿意付出的价格也高,但此类物品的市场价格一般并不高。39•二、序数效用论与无差异曲线P69•1.消费者偏好(序数效用)•序数效用论者提出了消费者偏好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商品组合,消费者的效用评价不同,偏好程度的差别。•消费者偏好有三个基本假定:•⑴对任意两种物品不同组合进行比较或排序;⑵偏好的可传递性,偏好在逻辑上是一致;•⑶“多比少好”的原则或非饱和性。40•2.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Curve)•1)定义: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的曲线。(等效用线)无差异指的是效用的无差异。2)无差异曲线的特点@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值);@同一线上的效用大小组合一样;@曲线离原点越远,表示效用越高;@不可以
本文标题:16东北师大版第4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181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