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政治关系_进入壁垒与企业绩效_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政治关系、进入壁垒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罗党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广州,510275)刘晓龙(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275)摘要:在我国,由于政府对行业准入的严格管制,很多行业的进入壁垒很高,基本上都是由国有企业垄断。近年来随着市场化的改革,某些政府管制的行业逐渐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本文以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的研究发现,在政府寻租行为的先发策略影响下,民营企业采取政治策略能有效帮助其进入政府管制行业,进而促进了企业经济绩效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换言之,民营企业的政治关系越强,其进入高壁垒行业的可能性越大,而进入高壁垒的企业的经济绩效要显著高于其他企业。这加深了我们对民营企业建立政治关系的动机及效果的理解。关键词:政治关系;进入壁垒;企业绩效;民营企业1引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资料1显示,在1989-2005年间,民营经济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28%的速度增长,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已达65%,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也超过非民营经济部门,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和对外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不过,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的是,我国民营企业在多方面遭受着制度和政策上的“歧视”,而在市场准入方面的政策“歧视”尤为突出。统计发现,只有20%的民营企业进入了汽车、交通运输、能源、金融等政府管制行业,而国有企业的这一比例则高达90.31%[1]。从行业准入角度来看,这些管制行业2的准入在我国一直受到政府审批、法律法规的限制,这是造成这些行业进入壁垒高的根本原因。但是要指出的是,正是由于这种较高的进入壁垒,使得垄断这些行业的国有企业获取了超额的利润。同时民营企业所处的产业竞争激烈、成长空间有限,造成他们有动机进入新行业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所以,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总是与不断面临和消除各种进入壁垒相联系的,但这些进入壁垒主要体现为管制性壁垒而非市场性壁垒。近年来随着市场化的改革,某些政府管制的行业逐渐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尤其是2005年2月24日,国务院通过新华社正式下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明确规定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这被认为是吹响了民营企业向垄断行业进军的号角。但是由于游戏规则始终掌握在政府的手中,从而这种行1资料来源:《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发展实证研究》,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2008年1月。2当然政府之所以对特定行业进行管制,一方面是由于这些行业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由少数几家垄断企业经营成本最小,过度的竞争带来效率损失;另一方面是这些行业的沉淀成本比重大,过度竞争会破坏生产力,政府从而对企业进入特定行业进行管制,选择并赋予少数几家或一家企业垄断特权。4559业的准入也是相对的3。那么民营企业为了进入这些进入壁垒高的管制行业,需要做很多“功课”。这些“功课”中,“关系”可能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关系”这一非正式的经济手段在转轨经济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2]。关系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企业等组织而言都具有便利资源配置和获取资源的功能[3],此外,关系还能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经济主体也可以利用关系对掌权者施加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中国目前转型经济的情况下,政府环境构成了民营企业外在环境的重要部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如何应对政府环境、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也就构成了民营企业战略决策和经营行为的重要方面[4]。在本文,我们试图研究这样的话题:在同等条件下,如果民营企业拥有良好的政治关系,那么在进入高壁垒行业时是否更容易?同时,能进入行业壁垒高的企业的绩效是否要更高?本文构建了一个民营企业与政府博弈的模型,分析了在政府寻租行为的先发策略影响下,民营企业会采取政治关系的策略以获得政府的行业准入。然后对民营企业进入高壁垒的管制行业与企业经济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最后,基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2004~2006年共928个样本数据,实证发现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中,具有政治关系的企业更易进入高壁垒的政府管制行业,而这种进入壁垒的突破能使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绩效。本文的后续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建立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本文的实证假设;第三部分给出了本文数据的处理方法以及变量选择;第四部分是实证结果;第五部分对实证结果进行讨论,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2理论阐述与实证假设2.1政府管制与进入壁垒的形成在市场机制下,厂商通过竞争来实现优胜劣汰。进入壁垒作为产业组织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对企业竞争程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进入壁垒的存在,在位厂商能够免于潜在进入厂商的威胁而获得超额利润。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进人壁垒可以分为市场性壁垒、管制性壁垒和策略性壁垒三类。哈佛学派认为进入壁垒产生于欲进入的产业本身的基本特性,即进人某一特定产业时遇到的市场障碍以及克服这些障碍所导致成本的提高。其代表人物Bain认为市场性壁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以及绝对成本优势[5]。芝加哥学派则强调管制性壁垒的重要性,这种壁垒是指政府为了克服市场失效或维护国家利益而对某些行业准入进行的严格控制[6][7][8]。4大体而言,市场性壁垒和策略性壁垒主要体现在充分竞争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中,而企业在进入政府管制行业时主要是遇到管制性壁垒的阻碍5。特别对于民营企业,由于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管制性壁垒的消解相对于市场性壁垒而言更难[9]。同时,在特定的转型经济条件下,垄断行业的在位厂商有可能、也有条件将资源更多用于通过政治行为寻求更强的“管制性壁垒”的保护上,使得市场性策略行为的动力减弱,由此进一步削弱了政府管制行业的3管制性行业的放开还与国有资本微观经济效率低下有关,政府引导和规范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将极大的提高这些行业的运行效率。4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产业组织理论(Davis&Lyons,1988;Pepall,L.etal.,1999)着重对策略性壁垒展开研究,他们将市场结构看作由市场内生决定,分析在位企业为减少未来的竞争采取主动行为而影响市场结构和设置人为的壁垒以阻止新企业的进入。5我国正处在经济的转轨时期,制度理论认为转型经济中市场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的干预或掌握资源分配,而这种现象在政府管制行业中的表现最为突出,企业能否进入管制行业关键在于能否获得政府的行政许可。4560市场性壁垒和策略性壁垒。有学者同样指出,正是由于复杂的政治因素造成了我国汽车行业市场性壁垒的失效[10]。因此本文认为,政府管制是我国市场垄断程度较高行业的主要壁垒,管制性壁垒应成为民营企业进入政府管制行业的研究重点6。那么企业如何才能进入政府管制行业,从而造成管制性壁垒失效呢?政府管制的经济理论(economictheoryofregulation)认为,利益导向的企业会通过对政府管制施加特殊的影响力,从而造成管制性壁垒失效[11]。但什么是这种“特殊影响力”呢?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积极主动与政府建立关系可以有效地影响政府政策与法规制定,这逐渐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本文认为,政治关系就是企业对政府管制施加的“特殊影响力”,它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突破政府管制行业的进入壁垒。2.2民营企业的政治关系与进入壁垒在中国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由于政府的干预和市场的不完备,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在市场中进行着不公平的竞争[12]。2008年1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在对民营上市公司发展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各个行业中民营企业所占比例与行业进入壁垒系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92,汽车、交通运输、能源、金融等政府管制行业仍主要掌握国有企业手中[1]。对于企业进人某些政府管制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仍然因其较大的经济规模、长期的经营和国家信用的支持而获得显见的优势,而这种制度和政策上的进入障碍明显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进入[13]。但近年来,垄断性行业的暴利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在2006年1-7月份,国有重点企业实现利润4967.5亿元,同比增长15.2%,电力、石油石化、电信行业实现利润列前三位,合计实现利润3109.9亿元,而中石油则半年收入达806亿元,成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而且这还是在这些企业的工人工资大幅度上升的背景下取得的[14]。正因为这样,尽管面对很高的管制性壁垒的限制,民营企业还是想方设法地通过各种策略进入这些政府管制行业,以在垄断行业的超额利润中分得“一杯羹”。而在进入管制性行业的过程中,政府自然而然地成为问题的核心,民营企业因此把政治关系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同时也在建立政治关系上投入更多的资源[15],这将有助于企业进入政府管制性行业。民营企业拥有的政治资源越多,政治行为的影响力越大,其进入政府管制行业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政治关系是如何具体帮助民营企业突破管制性壁垒的?学者对这一作用机制缺乏深入的探讨。胡旭阳[16]以浙江万向集团的案例分析为例,认为民营企业通过政治关系传递民营企业质量信号,从而降低了进入管制行业的壁垒。浙江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具有多重政治身份,从而拥有了其他民营企业难以比拟的政治资源,与此相对应的是,鲁冠球较强的政治关系帮助其成功进入了政府管制的,包括设立集团财务公司、投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部分学者还用集体行动理论说明,在市场更集中、高壁垒的行业,企业的政治收益更大,这些企业应具有更强的动力去实施政治策略[17][18][19]。为了更清晰看到民营企业的政治关系对其进入管制行业的影响,本文建立了一个民营企业与政府博弈的简单模型来分析。在该模型中,假定一个政府G管制的并由国有企业S垄断经营的行业,以及民营企业P试图进入该管制行业以获得超额收益。同时,为了研究的方6在管制性壁垒的理论方面,芝加哥学派做出了重大贡献。虽然政府管制的公共利益理论(publicinteresttheoryofregulation)认为政府管制是为了矫正市场失灵,通过提高资源分配效率以增进社会经济福利,但20世纪20年代初出现的政府管制的经济理论(economictheoryofregulation)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它认为企业对政府管制有特殊的影响力并且政府管制者也有各种利己的动机,从而会造成管制失灵。Stigler(1971)通过实证研究说明受管制产业并不比无管制产业具有更高的效率,并形成了“管制俘虏理论”(capturetheoryofregulation)的思想,即政府管制虽然是为了满足产业对管制的需要而产生的,而管制机构最终会被产业所控制(即被产业所俘虏),从而构成了政府管制的经济理论中的核心内容。4561便和需要,该模型中包含以下假设:假设一:管制行业中政府G对企业的准入许可取决于其收益U7的大小,这包括对该行业中企业的税收和政治寻租两部分,因此在只有原国有企业S垄断经营时,11πλπγ⋅+⋅=U,其中1π、1πγ⋅、1πλ⋅依次表示企业收益、税收、租金8。假设二:为了进入该管制行业,民营企业S有两种策略即“建立政治关系”或“无政治关系”,设有政治关系的概率为ξ;政府G对民营企业的进入行为会有“批准”或“不批准”两种结果,设政府批准其进入的概率为ρ。假设三:如果政府G选择的结果是“不批准”,则民营企业P的收益为0,政府G的收益U与只有原国有企业S垄断经营时相同。假设四:如果政府G“批准”有政治关系的民营企业进入该管制行业,原有国有企业的收益变为)10(,11⋅=′απαπ,进入的民营企业收益9为1)1(παπ⋅−=′,相应的政府收益变为U′,则UU=′+′⋅+′+′⋅=′)()(11ππλππγ。假设五:如果政府G“批准”无政治关系的民营企业进入该管制行业,原有国有企业的收益为)10(,11⋅=′′βπβπ,民营企业收益为1)1(πβπ⋅−=′′,相应的政府收益10变为U′′,则UU′′⋅+′′+′′⋅=′′11)(πλππγ。由此,在民营企业P试图进入政府G管制行业时,民营企业P与政府G的决策组合可以反映在下图1的博弈矩阵中。图1民营企业与政府的博弈矩阵Fig1Gamematri
本文标题:政治关系_进入壁垒与企业绩效_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273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