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研究方法与文献阅读陈国宏《管理研究方法》第一章测验题1.根据你的理解简述科学研究(方法)和思辨研究(方法)的概念。2.导致管理科学研究复杂性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为什么?3.简述管理科学命题的类型及其基本概念,并各举一例。4.试解释华莱士模型,并说明演绎法和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第二章管理科学研究方法概述第一节管理科学研究方法分类及其比较•一、管理科学研究方法分类•马庆国老师的分类:•1、实证性研究•用现实数据(资料)来证实或证伪假设。•(1)一般分三个阶段,一是假设提出阶段,二是数据观测、处理阶段,三是假设的证实或证伪阶段。•(2)假设可用变量间的关系来表述,且这些变量是明确、可测量、可获取(可以是一手资料、也可是二手资料)。•2、解释性研究•构造一个模型或者理论,来解释已经发生的现象。分成两类:一是数理推演;二是逻辑推演。•(1)数理推演的两个标志性特点:•A、阶段性。•B、数理推演不依赖于真实数据。•(2)逻辑推演的两个标志性特点:•A、阶段性。•B、不可量化,只能从概念出发进行逻辑推演。•3、发现性研究•旨在发现新的客观规律、新的特征、变量间新的关系的研究。•(1)已知数据,变量基本明确,但变量间关系不明确。研究过程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发掘出变量间新的关系。•(2)没有数据,只能是通过设计好一定范式的实验发现新的特征、规律、关系。这称为实验研究。•实验研究:•(1)验证前人已实验的结果而作的重复性实验;•(2)专为获得数据,来证实或证伪有关变量间关系的猜想;•(3)探知在设定条件能够发现什么的实验。•实验研究通常也都有必要的前提条件。•以上三种类型研究可能存在交叉或联系。•李怀祖老师的分类:•1、描述性研究(descriptionstudies)•描述性研究是收集数据以检验有关研究对象状态假设的工作过程。他回答who、what、where、howmuch之类的问题。其结果只说明现状,不对结果给予解释,也不下结论。如市场调查、预测、描述性统计分析等。•2、解释性研究(explanationstudies)•解释性研究要回答why,其目的在于对现状作出解释。•3、规范性研究(prescriptionstudies)•规范性研究在于回答“应该怎么做”(howtodo)。属于决策或政策建议的范围。•由此可见以上三种类型的研究是也有联系的。描述性研究属于“认识世界”,解释性研究既有客观的“认识世界”的一面,也有主观的“解释世界”的一面,规范性研究则体现的“改造世界”的一面。三者不可厚此薄彼。•二、对策研究分类•1、从现状、规律、特征、变量间相互关系,直接产生对策。•2、在弄清变量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模型获得最优策略;•3、在弄清变量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模拟模型,运用此模型通过实验获得理想策略。第二节管理科学研究的六条途径•一、六条途径的直观图解•二、发现问题•1、从文献阅读中发现问题。•(1)文献与文献之间观点或结论不一致,读者有自己的看法或猜测;•(2)文献中的观点仅仅是作者的一种判断,未经过科学的论证;•(3)阅读者感觉文献中的观点或结论,与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不一致。•2、从观察现实中发现问题。•(1)所观察到或体会到的现实世界中现象、规律、特征或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新发现的,以往文献中未涉及;•(2)所观察到或体会到的现实世界中现象、规律、特征或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已有文献不一致。•3、思考分析形成自己的猜想(假设)•可能是以上两种途径的结合。•发现问题后非常重要的是要通过思考、分析形成自己的初步判断和基本观点,并将这些判断和观点用假设的形式表现出来。•假设的四种表达方式•(1)函数式•(2)条件式•(3)相关系陈述式•(4)状态陈述式•三、六条研究路径•1、管理科学研究的主流路径(路径a):问卷调查、数据处理、证实或推翻假设。•2、管理科学研究的第二主流路径(路径b):实验、数据处理、证实或推翻假设。•3、管理科学研究的第三条路径(路径c):实地亲历观察、收集数据资料、数据处理、证实或推翻假设。•4、管理科学研究的第四条路径(路径d):从文献(统计年鉴)中获得数据、数据处理、证实或推翻假设。•5、管理科学研究的第五条路径(路径e):构造模型、数理推演,对照推演结果与观测得现象,来判断模型的正确性,以用于解释现实。•6、管理科学研究的第六条路径(路径f):构造理论、逻辑推演,对照推演结果与观测得现象,来判断理论的正确性,以用于解释现实。第三节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一、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中国传统注重定性分析。目前国际主流是定量为主、定性定量相结合、以数据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互间不能替代。•定性分析是最基础的方法。有很多的问题、命题、假设是通过定性分析提出来的。同时,许多定量研究的结果有需要运用定性的思辨方法进行分析、给予判断、给出结论。•如果只有定性研究,就会对研究对象的演变规律心中无数,对研究结果难以给出度的、量的概念,给出的对策难有操作性。•二、定性、定量分析的使用对象与范围•1、定性、定量分析的使用材料与来源•定性分析的材料可以是描述性文字资料或数据;定量分析的材料主要是数据。•资料、数据来源主要有:•(1)自己调查;•(2)各类年鉴或其他公开的数据;•(3)引用别人资料、数据;•(4)实验数据。•2、定性、定量分析的使用范围(参阅马庆国老师教材P。34)•三、定量研究的四个主要类别•1、统计分析。弄清客体的现状,变量间关系和变化规律,发掘深层次信息;•2、依据变量关系建立模拟模型。研究决策变量与效果变量的相互关系,寻求满意策略;•3、依据变量关系建立优化模型。寻求最优(较优)参数,取得更好效果;•4、依据研究对象的内在属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解决选择或排序问题,发现被评价对象的劣势和优势。第四节调查实证研究方法总述•一、调查实证研究分类•1、假设-调查实证法•先有假设。如图2-4a、c两条路径。•2、调查-概括实证法•从调查现实世界、获取变量数据开始,通过统计分析,观察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和演变规律,总结提炼出新的结论或新方案。特点是没有明显的假设。•3、变量-推演-数据实证法•从分析现实世界中变量的相互关系出发,通过数理分析,得到变量间的新关系,然后用显示数据证实变量间的新关系是否成立。•二、“假想-调查实证研究”的来源类别•此类研究的来源取决于假设来源,假设来源类似于发现问题,主要有以下途径:•1、来源于对现实世界的直接观察、概括;•2、来源于文献阅读;•3、来源于实践与文献的交互。•三、“调查-概括实证法”的来源类别•1、调查特定实践,发现相关新规律;•2、研究其他假设,调查发现相关新规律;•3、多项调查后,综合印象基础上发现新规律。•四、“变量-推演-数据实证法”的两个层面•1、建立新的实用模型。•2、应用已有的实用模型。•五、按数据获取途径对实证研究方法的分类•1、从各类年鉴或公开资料上获取数据;•2、从相关文献资料中获取数据;•3、问卷调查获取数据;•4、通过实验获取数据;•5、实地调查获取数据。第五节实验研究方法概述•一、管理科学实验的概念•实验研究就是在人工设计或专门选择的条件下,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用一定的手段记录被实验者的行为或者所关注变量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资料,研究所关注的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二、管理科学实验的常规类型•行为实验的常规类型•神经活动实验常见类型•仿真实验•三、实验设计概述•1、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对象。•2、确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条件。•3、明确研究进度。•4、经费预算和人员组织。第三章管理研究设计•管理研究设计主要围绕两个目的:•1、辨识问题,提炼主题;•2、如何论证和验证主题。•研究设计过程图解第一节问题辨析•问题辨识大致要经历以下过程:•1、根据趋向选择一个较宽的领域;•2、阅读与观察;•3、将研究领域的问题分类;•4、发觉兴趣点;•5、确定研究主题。•一、辨析要素(p。84)•要素辨析过程要明确:分析单位、研究侧重点、时间维度。•1、分析单位•(1)个人•(2)群体•(3)组织•(4)项目•(5)社会产品•2、研究侧重点•(1)门类:即按某些特征对分析单位进行分门别类,然后选定某些门类作为研究对象。•(2)特性:选择分析单位的某些特征为研究的侧重点。•(3)行为:行为往往是管理研究的重点。各类分析单位都有其自身的行为,应选择某些行为作为研究的则重点。•上述三项内容本身以及门类-特征、特征-行为和门类-特征-行为之间的组合和互动机理等均可构成研究的主要内容。•3、时间维度•(1)横剖研究•(2)纵贯研究•A、趋势研究•B、同期群研究•C、追踪研究•二、主题•选择主题是寻求创新点和提出假设的过程。管理研究主题一般只应有一个,但其创新点可能不止一个。创新点具有层次性。•1、主题和题材•可把题材理解成与主题有关的某个领域的事实。•主体与题材的关系:•(1)主题离不开题材,主题又对题材起到主导作用;•(2)主体和题材相互影响,主题越明确,题材越集中。•主体和题材的区别:•(1)实和虚的区别;•(2)平摆和贯穿的区别;•(3)已有发现和新发现的区别;•(4)点和面的区别;•主题提出的思维方式:•(1)归纳。就是从事实和现象中归纳;•(2)演绎。则是从公理(或已有理论成果)出发。•技术工具应服务与于主题。切忌一味追求复杂的工具、模型,甚至把某种方法在某领域的应用作为主题。•2、主题先行•主题先行指的是对研究的主要贡献即研究结果是什么心中有个设想,研究过程是对设想的论证过程。相当于先有观点,再找证据。这种思维方式容易受到指责。这里特别提出来这种思维方式是值得讨论的。对这问题的理解应是“研究工作应该先有明确的主题,后才围绕主题开展论证”。这样理解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3、逆向写作和重点突出•(1)逆向写作。逆向写出实际上讲的还是主题先行。即在研究过程或写作过程,研究者脑海里先要有初步结果,即对某个问题有种创新观点和初步的主观答案,这就是主题。有了主题,整个论文的框架、内容和取材都要以此为主线进行筛选。包括名词的内涵、外延和特征的描述都应受制于主题。•(2)重点突出。重点突出是指学位论文写作不是为了让读者看懂或学到系统的知识,而是要让读者了解论文的创新点何在,他成立的依据是什么。而且要让读者体会到这些创新点是有足够分量的,值得去研究。整个写作过程作者都要自始至终抱着“答辩”的态度,用学术的语言和内容显示自己研究工作的价值。不是要面面俱到,体现完整的理论体系。而要重点突出,表现创新性和贡献。要善于比较,论文写作要找一个合适的参照点,以体现创新和贡献。•研究论文应该是在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写出来的,是对研究工作的归纳、总结。这也体现主题先行。•三、假设树•主题是一项研究工作的核心假设或最高层次的假设。论证一个主题要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去研究。“假设树”可用来综合反映研究设计在辨识阶段的成果。其最顶层是主题即核心假设,下一层次的假设是对上一层次假设的支持和细化。主题反映研究的价值,多层次的假设构成研究实体。从最顶层假设到最底层假设的演绎过程,恰恰是研究工作深化的过程。•1、创新点的结构化表述•(1)假设树是研究的问题和创新点的结构化表述,以便据此开展文献综览、捕捉题材、收集数据。•(2)使研究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3)假设树的提出是自上而下,后续论证过程则是自下而上。•2、构造思路•即依据假设树将研究思路逐层展开。•3、应注意的问题•(1)假设树是研究工作或论文创新点的结构化描述,并非工作提纲或思考提纲。假设树中的每一个假设是一种观点、一个设想或一个(未经验证的)明确答案。•(2)假设树中的任何一层假设的表述都应该是假设的形式,也就是变量与变量之间关系的陈述句。•(3)下一层假设一定要支持上一层假设。•(4)假设树中的操作假设可以作为本研究工作的创新点,各层假设构成研究工作整体的论证框架,同时显示各创新点在此框架中的地位。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选题无需对每个操作假设都进行实证研究。•四、创新点•创新是科学研究和博士论文的灵魂。研究工作是
本文标题:研究方法和文献阅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455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