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难点原因及对策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难点原因及对策班级:姓名:学号: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难题。特剐是在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已成为事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问题。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占世界新增岗位的1/4,对世界发展特别是解决全球就业问题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但是,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已进入高失业阶段,这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为了促进我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发展,文章从造成我国劳动力就业困难的原因入手,提出适合于我国现阶段的就业对策。关键字:就业苦难成因解决对策劳动力需求一、我国劳动力就业形势现状1.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状况将长期存在今后若干年,从劳动力供给来看,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人,加上年度结转的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达2400万人。从劳动力需求来看,由于宏观调控、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就业增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按照经济增长8~9%计算,每年可新增800多万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实现1000~1100万人,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300~1400万人左右。诸多方面的因素交互作用,使我国就业与失业问题日益严重,从全社会来说,失业规模逐步扩大,隐性失业日趋突出,并显性化。2.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日趋严峻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速度的加快以及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度的加大,使得城镇失业现象日益严重。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对2007年第四季度我国94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信息的统计分析,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依然大于需求,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年龄要求看,16~34岁之间的劳动者占总体需求的67I4%;而对35~44岁间的劳动者占16.9%,对45岁以上的劳动者需求仅为5.0%。由于下岗失业人员本身的就业技能偏低,加上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影响,低素质、龄的劳动者已经成为就业困难的大群体。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作为劳动力蓄水池,积淀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和政策界限逐步取消,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向非农业、向城市转移的压力越来越大,每年还有不断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加入劳动力市场。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增长1000万左右,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在1.5亿左右。3.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逐步凸现城镇新增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问题进一步突出,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年增加,研究生扩招幅度也很大,在加上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跳跃式增长,而就业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国家自1996年开始进行就业率统计,2000年就业率为82%;2001年就业率为90%~2002年就业率为80%2003年就业率为75%~2004年就业率为73%;2005年就业率为72.6%。2006年就业率为70%,2007年就业率为71%;2008年就业率为72.5,,2009年就业率70.6%,2010年就业率75.3%,2011年就业率77.8%,截止至今我们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依然十分严峻。二、我国劳动力就业困难成因1.新增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2000年底我国人口已达12.95亿,劳动力人口即116至60岁人口达到8.2亿。人口学家预测,未来劳动人口增长直到2020年才会停止,估计2010年将达到9.2亿,2020年达到9.4亿,然后缓慢下降,2050年大约为8亿左右,仍高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如果按照78%的劳动参预率测算,在未来10年我国要为净增的近1亿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十年来,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新增80至100万个就业岗位,如果按十五计划《纲要》提出未来五年7%的经济增长率来计算,就业岗位未来五年我国全社会每年大体可以新增560至700万个,新增劳动力仍大大超过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就业的水平。2.城镇失业人口不断增加,失业率逐年上升。1999年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为580万,登记失业率为3.2%,比1991年的2.3%增加了近一个百分点,这种称之为公开失业的统计口径明显偏小,无法反映我国的真实就业水平,但我们仍可以由此看出,这几年来失业人员的规模在不断增加。如果再加上非公开失业,包括因部分企业停工和开工不足等因素,造成的城镇隐性失业问题;自1993年以来的全国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下岗问题。1993年大约有300万职工下岗,1995年约有560万职工下岗,1997年全年下岗职工人数高达1200万。1999年全国企业(不包括西藏)实有下岗职工937万,2000年下岗职工结转数约为795万,两项合计达1734万,而1999年全年下岗职工再就业仅492万,全年下岗待业人员达1200多万人。而据一些学者估计目前我国下岗职工人数还远远不止这个数,如果包括实际下岗而未办理下岗手续的职工在内,大概达到2500万。这样,我国近年来城镇下岗率和失业率之和将超过10%。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日益明显。1998年底,全国城乡从业人员总数为69957万,其中农村从业人员数为49293万。农村从业人员中已转移到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从事个体经营的人数为17129万,从事农业生产仍有32164万之众。按照国际一般承认的“就业结构偏离度”计算,1998年底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合理比例应为26.3%即18399万,由此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为14000万(不包括已转移的17129万)。而据中科院国情分析小组测算估计1996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为16012万,2000年为20289万,这表明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而随着教育、通讯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存在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使得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从温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情况来看,九五期间农村劳动力流向大中小城市的外出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近30%,比较贫困的山区、半山区外出劳动力占到70-80%。4.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且存在结构性问题,严重影响就业的质量。据统计,我国劳动力接受教育的水平,以年份计,农村平均为5年,城镇平均为8年,劳动人口中大专以上的只占3.5%,而我国经济增长正经历由过去劳动密集型产品对经济增长起主要作用向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对经济增长起主要作用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越来越明显。由于能力和素质的限制,很多劳动者无法从事需要劳动力的职业,同时一些技术工种和苦、脏、累、险等职业招生和招工难,从而造成了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5.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正处在以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的结构转化阶段,第一产业不仅不能吸纳劳动力,而且还将排挤出劳动力。而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着明显影响就业增加的问题。一是受传统投资体制的影响,我国工业企业在发展中“大而全”和“小而全”比较突出,从而造成加工工业盲目投资及重复建设;二是90年代以来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浪潮中也显露出一定的盲目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忽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没有开发出能够刺激经济增长并增加就业的适宜的技术产业群。1999年末全国城乡从业人员为70586万,比上年增加了629万,三大产业就业人员数比例大约是50∶23∶27,比80年的69∶18∶13有了较大的改观。即使在温州,2000年三产业就业比例已达7∶58∶35,但与一般的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占5%,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70-80%水平相比,就业结构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人估计,在我国现阶段,将100万元人民币分别投资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可分别安置400、700、1000多人就业,所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明显滞后已经影响到我国的就业结构和就业水平。6.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尚未完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加之存在着城乡经济差异等因素,这使得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劳动力相对过剩成为一种常态。劳动就业将一直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政府直接介入并成为劳动就业的决定者;二是提高就业率的办法主要是对公开失业的隐匿;三是在解决失业问题过程中没有营造失业保障机制。尽管现在已经针对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机制相比,劳动力市场不够规范,劳动力社会化管理和就业服务的水平还不高。三、解决就业困境的对策探讨1、完善区域功能定位,发展比较优势产业目前我国的工业化还处于中级阶段,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还极不平衡,包括在一个地区内部,由于区域位置、历史延续、资源禀赋等差异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应根据本地的实际,规划本区域功能定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快产业升级,把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东部沿海地区要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扩散与转移,利用产业升级的契机,尽可能地涉足国内产业链,形成纵深的产业链延伸。中西部地区发挥具有丰富劳动力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增长,与其资源禀赋相匹配同时,根据区域条件适度发展资本密集、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形成有序的产业梯度转移,避免恶性竞争,形成一个有效的内循环,因为经济发展不可能违背其基本规律。2.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在国有企业吸纳劳动力下降的情况下,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虽然不大,但对就业的贡献却不小。在同样的资金投入,同样的增长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会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对就业的贡献也更大。要积极推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门槛较低,对就业的贡献率大。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市化发展这个平台,没有城市化的发展,没有城市规模的扩张,就没有第三产业的规模需求。而只有需求才能催生产业的发展,从而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在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应该给这些服务业部门创造—个良好的发展空间。3.多管齐下,推进就业与创业工程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减少结构性失业。积极开拓海外劳动力市场,中国也可以借鉴印度、菲律宾一些劳工输出大国的经验,加强对发达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的劳动力输出,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更多的全球化特征。重视灵活就业方式,大力发展季节工、临时工、小时工、轮岗工等多种就业形式。社区服务特别是家政服务具有很大的就业潜力,要鼓励发展家政服务业,以灵活的形式吸纳更多的人就业。在一些发达国家,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30~40%。地方政府要建立农民工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上,相关职能主管部门应建立预警机制,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建立和完善-~,lkq-资支付与监管制度;实行工资支付备案制度;推行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设;建立中小企业欠薪保障基金;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障权益的宣传渠道与途径;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恶意拖欠工资的企业予以曝光。4.完善政策机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政府职能和政策导向,将创造就业岗位、控制社会失业率作为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目标,并加快推进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创造比较宽松的创业和就业环境,提供相对平等的就业信息平台,为就业信息的透明公开提供制度的保障。建立分层次最低工资制度,体现人力成本的投入差异。当前应尽快建立起高等教育专业信息预警机制,以市场为导向,调节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为大学生的入学专业选择、中期专业调整、就业等提供有效的信息指导,科学地指导毕业生就业。逐步转变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协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整合当前各地分散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资源。在劳动力资源逐渐由市场来配置时,大学生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政府完善就业市场、高校适应就业市场、学生走进就业市场。参考文献:[1]李升兴。浅谈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09(09)。[2]吴大兵,刘亚兰。对促进我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
本文标题: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难点原因及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474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