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标点击: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基本史实:1。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的“仁”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和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思想及著作1。什么是百家争鸣?2。为什么会出现?3。主要有哪些代表?各有什么主张?4。百家争鸣的出现有什么影响?•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1.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牛耕,铁器,井田瓦解)2.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王室衰微,诸侯并起,阶级关系变动)3.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的思想家。•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膑1。简介:•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没落贵族家庭•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注:可参考选修四《人物评说》2。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仁”、“礼”、“为政以德”(民本)②哲学思想:对待鬼神的态度,怀疑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温故知新、当仁不让于师、因材施教等3。地位与影响:P3你能列举一些孔子的名言并向同学解释一下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吗?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③“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而格。⑤“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⑧非礼勿视、非礼勿听⑨仁者爱人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重在修身。其中,“仁”的内涵十分丰富,以《论语》中“仁者爱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言论可以看出,“仁”是一种高尚的精神道德境界和宝贵的思想情操,也是一种个人对于他人及群体的价值取向,所以,“仁政”成为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模式,为政以德,取信于民,勤政爱民,节用恤民,与民共忧,等等,都可以说是施行仁政的最基本的要求;“礼”的中心含义不仅包括“礼品”、“礼仪”等内容,而且更广泛地指一整套维系国家、社会正常秩序的礼法制度及其观念。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人,鲁国没落贵族被尊为“亚圣”结合学案阅读下列关于孟子的名言,归纳其主要思想观点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恻隐之心,人皆有之。②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也。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④尽信书不如无书。⑤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善养浩然之气仁政、民贵君轻反对绝对化看待问题舍生取义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赵国人,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有《荀子》保存其主要思想。自然观:主要思想“天行有道”、“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观点。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但可以凭借后天教育由恶变善。主张治国应礼法并用,以礼教为主。看到人民力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性论:政治学说:荀子思想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影响?杂取百家,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集大成者,对中国的哲学具有深远影响荀子,战国末期人,⑴思想主张: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君舟民水”民本思想;③提出“性恶论”伦理观;④主张进行法治。⑵荀子贡献:他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荀发展后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子曰:“性相近也。”-----《论语.阳货》孟子曰:“人无有不善。”----《孟子.告子上》告子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孟子.告子上》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孔、孟、荀、告对“人性”的看法都有局限性,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来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关于人性问题,古来圣贤争论颇多,莫衷一是,以上四位先贤对人性下的定义就各不相同。请问:你同意谁的观点?你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战国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出身“贱人”,现存《墨子》53篇墨家学派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战国时期,奴隶制已经走向瓦解,大量的小生产者应运而生。墨家学派的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能够在小生产者中产生共鸣,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1。思想主张:①“兼爱”“仁”⑤“尚贤”任用贤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③“尚力”生产劳动的地位④“节用”“节丧”节俭是美德,“消费爱国论”②“非攻”时代背景:争霸、兼并战争劳动人民要渴望和平劳动群众2。地位:战国时显学墨子对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有深切的体会,激烈反对“富侮贫,贵傲贱”,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有力的要以力助人,有财的要将财分人,有道的要用道教人,这样可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但是这种“兼爱思想”抹煞了阶级对立的事实,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从兼爱的观点出发,墨子又提出“节用”“节葬”“非乐”“非攻”等主张,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也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非正义战争。共同点就是都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根本“仁爱”思想,共同表现形式“礼乐制度”。三个人都是一致的,其实只要是儒家最根本的思想,这三位的观点都是一致的,要不然怎么会成为儒家最著名的三位大师呢?根源是他们都是出身春秋战国社会底层的“士”,对自身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状不满,都想他们的思想主张能为君主所用。结合材料分析儒家的“仁”与墨家“仁”的异同:材料三: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材料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范爱众而亲仁。”-------《论语》材料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都是非常广泛的爱,都超出了亲人的范围同:异:材料四:“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儒家的爱是等差的;对父母的爱跟对兄弟的爱是有差别的对待自己父母与别人的父母的爱也是不同的;墨家的爱更广泛、是一种无差别的爱。(阶级社会中无法实现的)老子姓李名耳,谥号聃,所以人称老聃,春秋时期楚国人,重要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箸有《道德经》1。主要思想:①核心:“道”③精华:辩证法(事物都是向相反方向转化的)《塞翁失马》②政治:“无为而治”依据“天道自然无为”④消极:回归原始;愚民“道”一是指天地‘始”,而更重要的是“天”和“人”的运动规律。以至于中国文化中出现了很多关于“道”的规律的概念。比如,大道、正道、邪道、道理等等。意即,符合规律的就是正道,不符合规律的就是邪道。后来封建统治者又把“道”作为自己的化身。认为维护君王的就是正道,不符合君王的就是邪道等等道法自然观主张雕琢复朴的人性复归,纠编人性异化倾向主张至公精神,用以扼制人们过分的权利欲和占有欲内圣外王之道反者道之动的辩证对待观和矛盾转化学说任何事物都是在相互对待的状态中存在着在这种对待关系中应从正面去透视负面意义,通过负面意义的把握去显示正面的内涵这种对待关系不是绝对永久保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崇尚自由庄子认为世间不存在确定不变的是非标准,不承认任何绝对权威,因而对现实一切秩序的怀疑批判及否定及绝对追求自由心斋坐忘逍遥无待的境界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人,战国时期的隐士,箸有《庄子》1。思想观点:①“齐物”②人生态度:“逍遥”③天人关系:对事物采用旁观,超然的态度,过虚无的生活,希望绝对的自由“无所恃”。比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一万物、本质相同,没有区别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服从自然2。文学、美学的建树:①寓言:②优美的散文:浪漫主义朝三暮四涸辙之鲋《秋水》《逍遥游》韩非(约前280—前233)韩国贵族,战国后期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其著作被整理为《韩非子》55篇1。思想主张2。影响:“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集权变法革新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1.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2.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3.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战国--秦,为何法家思想备受推崇?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怎样的政治观点?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孙膑,齐国人,战国时期兵家代表,受《孙子兵法》影响,吸收法家和其他各家思想。其军事思想被编为《孙膑兵法》,强调要懂得战争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式,重视人的作用。《孙子兵法》------春秋军事家孙武,13章6000余字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已翻译成29种文字。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其最高境界为:“不战而驱人之兵”可以说是中国阴谋诡计大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陆战队官员人手一本。百家争鸣的影响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艺,自然科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发展历程》岳麓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历史必修三》人教版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和谐社会”•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爱和平、反
本文标题:春秋战国-诸子百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504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