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学国文第一讲千古风骚——《诗经》《楚辞》风雅大雅小雅颂周颂商颂鲁颂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风是各诸侯国所辖地域的地方音乐。有15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大小雅的区分也与音乐相关。颂是用于宗庙祭奠的歌舞乐曲。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国辕固的《齐诗》鲁国申培的《鲁诗》燕国韩婴的《韩诗》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的《毛诗》一、《诗经》的名义《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把它奉为经典,遂有《诗经》之名。《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侍父,远之侍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可以激发情思,发挥联想。可以用来观察社会,了解民情。可以用来团结人群,和睦欢畅。可以用来讽刺时政,抒发不平。孔子告诫学生“不学诗,无以言。”孔子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毛诗序》: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后世文章以《诗》言为雅,以《诗》文为信《诗经》是人们修身养性、参与政治,“立德、立功、立言”的一种手段。2.《诗经》是周人礼乐文化中“乐”的组成部分。“三不朽”:立德:指仕途通达,以恩惠泽民立功:以才学济世立言:以荣名光宗耀祖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乐文化”,就是一种秩序,一种礼教,也是一种源于中国本土的道德律条。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情趣的培养、志气的激励、联想的启发、情绪的振奋排遣靠诗教;定亲疏、决疑虑、别同异、明是非、辨善恶、分优劣、安身立命,有赖于礼教;情怀的陶冶、精神世界的形成、素质的提高靠乐教。3.《诗经》展示了中华民族初生、成长的原始图景,从中我们可以听到远古人们苦乐悲欢的吟唱。感情真挚音韵和谐状物工巧联想丰富先秦时,诸侯君臣以诗来酬酢应对,出使专对,以赋诗来表情达意;称引诗句来讽谏劝诫,评论抒情。在宴集场合使用《诗经》,有两种形式:歌诗和赋诗歌诗,是在宴集场合配乐歌诗,成为整个宴集仪礼的一部分。燕礼的奏乐歌诗,是固定化的仪式程序,一般来说,客人无须作出反应。赋诗,是指春秋时期诸侯、卿大夫在燕礼、享礼、朝礼、聘礼以及会盟等等正式交往的礼仪场合,口赋《诗经》中的诗句以互相表达意愿,既完成一种仪式,又以此为一种特殊的外交辞令,进行交流。4.《诗经》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诗经》的内容:爱情的欢歌咏叹人生的悲苦离乱农事劳动的风情周民族古老史诗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5.《诗经》中的美学原则:赋比兴《毛诗·大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赋铺陈直叙(敷陈其事而直言也)如《七月》•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如《硕鼠》、首如飞蓬、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兴借物起兴含烘托、寄寓、联想、渲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用之辞)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托物寓情则能言有尽而意无穷正言直述言尽意尽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绝,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诗经〉是发达较早的中国农业文明的精神产品,它注重风雅寄兴,蕴涵着中国文艺美学的重要基因,我们既可以把它当作农业中华的一面镜子,又可以通过它把握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二、认识楚辞:1.楚辞——楚辞是战国后期继《诗经》以后产生在中国南部楚国地方的一种新诗体。《楚辞》——西汉刘向在前人的基础上,集录屈原、宋玉以及后人模拟之作为一书,统题为《楚辞》,于是《楚辞》又作为屈原等人诗歌总集的书名流传于世。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宋玉:九辨东方朔:七谏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王逸:九思《楚辞》骚体的特点: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把诗句加长,结构扩大,既增加了内容容量,也增加了表现力。广泛运用双声、叠韵、重言,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大量的方言、口语入诗。特别是“兮”字的使用,极富抒情味和感染力。2.楚辞为何称骚体?“骚体”之谓,因《离骚》而来浪漫主义特色,具体表现为:火样的激情飞腾的想象奇幻的意境艳丽的文采诗歌理论:诗言志。歌咏:不是把话平淡地说出来,而是把它叹出来,唱出来。3.“香草美人”的表现手法王逸:“离骚之文,依诗起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后人把屈原这种“引类譬喻”含有政治寄托的艺术象征,简称为“香草美人”的表现方法,并逐渐成为诗学中的一个专门术语。诗与骚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美诗型美: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泥土气息。骚型美:则带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和英雄色彩。《楚辞》开创了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我国文学史上历来“风”、“骚”并称,分别指的就是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千古伤心之祖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清王闿运:写情入物而苍凉凄动……千古伤心之祖写情入物——艺术创作的手段和方法苍凉凄动——意境意境高旷,寄托玄淡。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之气,竹影仙风,故此在《国风》中,为第一篇缥缈文字,宜以恍惚迷离读之。《蒹葭》艺术上的成功,在于“情景交融”。在于它创造了情与景相互生发与渗透并融合无间的神奇美妙的诗歌意境。《蒹葭》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景。钱钟书:夫悦之必求之,然唯可见而不可求,慕悦益至。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溯回从之,道阻且长——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而不可即的影子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语言质朴优美,音节和谐明快,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富于艺术感染力。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女子思念情人寄,传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通过心理描写,将主人公的热情期盼之情和望穿秋水、音信全无的幽怨形象地展现出来。这两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了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写矣。”独立不迁的人格美——《橘颂》屈原(一)生平名平,字原。出身贵族。怀王初年,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后怀王信谗,流放汉北。顷襄王继位,再度放逐沅湘一带。秦兵攻破楚都,屈原怨愤绝望,自投汨罗江。(二)主要思想以美政为理想的儒家色彩以改革为追求的法治主张道家思想及其他(三)主要作品离骚九歌天问九章屈原(一)生平名平,字原。出身贵族。怀王初年,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后怀王信谗,流放汉北。顷襄王继位,再度放逐沅湘一带。秦兵攻破楚都,屈原怨愤绝望,自投汨罗江。(二)主要思想以美政为理想的儒家色彩以改革为追求的法治主张道家思想及其他(三)主要作品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橘树有天生的美质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为适合的水土来到南方领受天地之命不可迁移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你只在南方的国度生长根深蒂固不可移植深固难徒,更壹志兮。因为你有伟大的理想绿色的叶片白色的花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长得那么茂盛令人赞叹枝条层叠锐利曾枝剡棘,圆果抟兮。圆圆的果实饱满醇香青黄果实相映成趣青黄杂糅,文章烂兮。色泽鲜润绚丽非常金色的表皮洁白的瓤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真像个可负重任的形象橘树香气浓郁修饰得体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生的婀娜多姿,美好芬芳以上从各方面颂橘。重在描摹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和非同凡树的习性,可谓赞橘至极了。借橘树寄托自己的人格:赞美你幼时的志向嗟尔幼志,有以异兮。已经有超众的地方有独立的性格坚定不移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岂不令人感到格外坚强你根深蒂固难以迁走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别无希冀心胸坦荡远离世俗清醒独立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宁愿绝水横波不肯随流乘航你断私欲谨慎自强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永不犯过以求免伤保持美好品德大公无私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在精神上真可与日月同光我希望咱们共同成长愿岁并谢,与友长兮。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你的没得丽容端庄大方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性格坚强理直气壮你年岁虽然不大年岁虽小,可师长兮。可为师为长来日方长你的品行比得上伯夷行比伯夷,置以为象兮。种植培养作为学习榜样这部分是就橘的特性引申言之,重在述志。《晏子春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徒,更壹志兮。言其志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言其藐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言其果精色内白,言其内类可任兮。究其质纷缊宜修,品其味姱而不丑兮。以上从各方面颂橘。重在描摹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和非同凡树的习性,可谓赞橘至极了。借橘树寄托自己的人格: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友长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小,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象兮。这部分是就橘的特性引申言之,重在述志。清人林云铭: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独立不迁——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独立不迁”是贯穿全诗的主题思想。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另一方面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的严正态度。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橘颂》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橘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于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嘉名“正则”背绳墨以追曲伏清白以死直《涉江》《抽思》《怀沙》链接:解答有关“屈原之死”从个人价值和荣辱观来看,屈原之死,死得其所。屈原之死,死于爱国。他将国家兴衰置于个人得失之上,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鞭挞着卖国贼。屈原之死,死于一种热忱,死于一种抗争,他将生命信仰的光辉和伟大展现给世人,他用生命守住他坚贞爱国的灵魂,用他的死告诉世人,追求信念与自由是永恒的主题,他给后人以警觉,展现了他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高贵品格。用自己的生命警醒人们要奋发,要觉醒,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死的价值。屈原的死,有力地维护了他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严,他的死充分显示了他的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虽然屈原的死值得赞美,但却不懂得随俗方圆、融通变化。在《楚辞·鱼父》就表现了这种融通。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馎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为放?渔父曰:《渔父》: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方智圆融圆融精神中庸精神《论语·宪问》子击罄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罄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出于《诗经·邶风匏有苦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渔父》:沧浪之水清,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可以濯吾足。复习思考题:1、《蒹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境遇?2、体会《蒹葭》的意境之美。3、《蒹葭》一诗中,“秋水伊人”作为“企慕的象征”,象征了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表达了主人公在渺茫中执著追求的人生体验。你从这首诗中体悟到那些内涵?4、“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刻画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态?5、《橘颂》一诗抒发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感情?6、有说法认为屈原的悲剧是性格注定了的悲剧,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本文标题:1千古风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553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