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_1466_XXXX
安徽省地方标准J11810-2011DB34/1466-2011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1-08-08发布2011-08-10实施1目录1总则……………………………………………………………………12术语……………………………………………………………………23室内热环境节能设计计算指标………………………………………64建筑和围护结构热工节能设计………………………………………74.1居住区规划节能设计…………………………………………74.2节能设计规定性指标…………………………………………84.3围护结构建筑设计……………………………………………124.4特殊建筑和部位的节能设计…………………………………175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综合判断………………………………186采暖、空调和通风节能设计……………………………………216.1一般规定………………………………………………………216.2采暖……………………………………………………………226.3空调……………………………………………………………246.4通风……………………………………………………………307给水、热水供应节能设计……………………………………………317.1给水……………………………………………………………317.2热水供应………………………………………………………338电气节能设计…………………………………………………………35附录A建筑热工设计常用计算………………………………………37附录B建筑面积和体积的计算………………………………………40附录C外遮阳系数的简化计算………………………………………42附录D玻璃及外门窗的传热系数……………………………………46附录E建筑外门窗的物理性能分级…………………………………51附录F围护结构外表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53附录G墙体、屋面构造和保温材料在不同使用场合λ,S的计算值54附录H安徽省室外主要气象参数……………………………………57附录J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一览表表式………………………72本标准用词说明………………………………………………………74条文说明………………………………………………………………752前言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安徽省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相关法规、政策和技术规范、标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按照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标函[2009]573号文件《关于申报2010年度安徽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兄弟省市有关标准,在总结安徽省具体工程实践、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室内热环境节能设计计算指标,建筑和围护结构热工节能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综合判断,采暖、空调和通风节能设计,给水、热水供应节能设计,电气节能设计等。本标准中用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标准由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合肥市环城南路28号,邮编230001),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主编单位: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合肥市建设委员会参编单位:安徽省气候中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绿色和生态建筑研究中心3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王俊贤朱兆晴陈国林刘兰刘静甄茂盛高松任禄汪军吴常军孙卫心王慧王东红张永炜吴必文刘朝永高峰孙妍妍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刘明明苏继会张庆宇潘日兴姜长征廖绍峰周小荔41总则1.0.1为贯彻执行国家节约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环境的法规和政策,改善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提高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的能源利用效率,发展节能省地型居住建筑,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新建、扩建和改建居住建筑的建筑节能设计;进行节能专项改造的既有居住建筑的建筑节能设计可参照本标准。1.0.3本省范围内的居住建筑必须采取节能设计,在保证室内热环境的前提下,建筑热工和暖通空调设计应将采暖、空调总能耗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1.0.4安徽省居住建筑的建筑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52术语2.0.1导热系数(λ)thermalconductivity稳定条件下,1m厚物体,两侧表面温差为1K,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1m2)传递的热量。单位:W/(m·K)。2.0.2蓄热系数(S)heatmasscoefficientofmaterial材料层一侧受到谐波热作用时,通过表面的热流波幅与表面温度波幅的比值,可表征材料热稳定性的优劣。其值越大,材料的热稳定性越好。单位:W/(m2·K)。2.0.3热阻(R)thermalresistance表征围护结构本身或其中某层材料阻抗传热能力的物理量。单一材料围护结构热阻R=δ/λc。式中δ为材料厚度(m),λc为材料导热系数计算值[W/(m·K)];多层材料围护结构热阻R=∑(δ/λc)。单位为:㎡·K/W。2.0.4围护结构表面换热阻(Ri、Re)surfaceresistance围护结构两侧表面空气边界层阻抗传热能力的物理量,为表面换热系数的倒数。在内表面,称为内表面换热阻(Ri);在外表面,称为外表面换热阻(Re)。2.0.5围护结构传热阻(RO)heattransmissioncoefficientenvelope表征围护结构(包括两侧表面空气边界层)阻抗传热能力的物理量。为结构材料层热阻与两侧表面换热阻之和。单位:m2·K/W。62.0.6热惰性指标(D)indexofthermalinerta表征围护结构抵御温度波动和热流波动能力的无量纲指标,其值等于材料层热阻(R)和蓄热系数(S)的乘积。单一材料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R·S;多层材料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R·S)。2.0.7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overallheattransfercoefficientofbuildingenvelope在稳定传热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K,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围护结构的传热量,为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单位:W/(m2·K);系围护结构传热阻的倒数,K=1/RO。2.0.8外墙平均传热系数(Km)averageheattransfercoefficientofexteriorwall外墙包括外墙主体部位(承重墙体或框架、剪力墙的填充墙)和周边混凝土剪力墙、异形框架柱、抗震构造柱、圈梁、混凝土过梁、窗台板等热桥部位在内,按面积加权平均求得的传热系数。单位:W/(m2·K)。2.0.9热桥(冷桥)thermal/coldbridge围护结构中包含金属、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墙、梁、柱、肋等部位,在室内外温差作用下,形成热流密集,内表面温度较低(或较高)的部位,这些部位形成传热的桥梁,故称热桥(冷桥)。2.0.10建筑物体形系数(So)shapecoefficientofbuilding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面积(Fo)与其所包围的体积(Vo)的比值。外表面积中不包括地面的面积。72.0.11单一朝向平均窗墙面积比(Cm)meanratioofwindowareatowallarea整栋建筑某一朝向外墙面上窗及阳台门透明部分洞口总面积与该朝向外墙立面的总面积(包括其上的窗及阳台门的透明部分洞口面积,即计算范围内的总面积)之比。2.0.12参照建筑referencebuilding参照建筑是一栋符合节能标准要求的假想建筑。作为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综合判断时,与设计建筑相对应的,计算全年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的比较对象。2.0.13外门窗遮阳系数(SCc)sunshadingcoefficient在直射阳光照射的时间段内,太阳辐射透过窗户(包括窗框、窗玻璃)所形成的室内得热量,与相同条件下透过3mm透明白玻璃的太阳辐射得热量之比。外门窗遮阳系数(SCc)与玻璃遮阳系数(SCB)及窗框面积(Fk)有关。2.0.14建筑外遮阳系数(SD)sunshadingcoefficientofbuilding按规定方法进行计算的建筑外遮阳板遮阳效果的数据(应按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计算)。2.0.15综合遮阳系数(SCw)integratedsunshadingcoefficition考虑外门窗遮阳系数和门窗洞口建筑外遮阳装置综合遮阳效果8的一个系数,其值为外门窗遮阳系数(SCc)与门窗洞口建筑外遮阳系数(SD)的乘积。2.0.16采暖、空调年耗电量annualheatingandcoolingelectricityconsumption按照设定的条件,计算出的单位建筑面积采暖和空调设备每年所要消耗的电能,为采暖年耗电量(Eh)和空调年耗电量(Ec)之和。单位:kW·h/m2。2.0.17采暖、空调能效比(EER)energyefficiencyratio在额定工况下,采暖、空调设备提供的热量或冷量与设备本身所消耗的能量之比。2.0.18典型气象年(TMY)typicalmeteorologicalyear以近10年的月平均值为依据,从近10年的资料中选取一年各月昀接近10年的平均值作为典型气象年。由于选取的月平均值在不同的年份,资料不连续,还需要进行月间平滑处理。2.0.19换气次数airexchangerate(airchangeperhour)建筑物内整体或局部空间在单位时间内室内空气更换的次数。单位:次/h。2.0.20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综合判断buildingenvelopthermalperformancetrade-offoption当设计建筑不能完全满足规定的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要求时,计算并比较参照建筑和所设计建筑的全年采暖和空调能耗(以耗电量计),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节能标准的要求。93室内热环境节能设计计算指标3.0.1冬季采暖室内热环境设计计算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居住空间(卧室、起居室)室内设计温度取18℃;2换气次数取1.0次/h。3.0.2夏季空调室内热环境设计计算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居住空间(卧室、起居室)室内设计温度取26℃;2换气次数取1.0次/h。104建筑和围护结构热工节能设计4.1居住区规划节能设计4.1.1选址宜选择有良好日照和自然通风条件的地块。要综合考虑整体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4.1.2布局居住区规划设计时,总体布置应采用有利于冬季充分利用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减少太阳日照并利于自然通风的形式,不宜采用不利于自然通风的周边式或混合式布置。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和立面设计应组织好夏季自然通风,进风口面积应大于出风口面积。4.1.3朝向建筑物的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主要卧室窗口宜朝南,不宜超出南偏东35°或南偏西15°。4.1.4间距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除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中有关日照时间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部门有关建筑间距的规定。4.1.5环境绿化建筑物间应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水体或设置一定的水体,增加绿地植被和绿化种植,减少硬化地面,并可通过垂直绿化、屋面绿化、渗水地面等改善小区热环境,提高建筑室内舒适度。114.2节能设计规定性指标4.2.1建筑外形设计宜减少外围护结构的表面积。居住建筑的体形系数不应大于表4.2.1规定的限值。表4.2.1居住建筑的体形系数限值建筑层数≤3层4~11层≥12层建筑体形系数0.550.400.35注:当建筑中有一层或若干层的层高超过3.0m时,应对这些层按其高度总和除以3进行层数折算,余数不足1.5m时,多出部分不计入建筑层数;余数大于或等于1.5m时,多出部分按一层计算。当体形系数大于上述规定时,应按本标准第5章的规定进行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综合判断。
本文标题:《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_1466_XXXX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59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