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第二节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第三节中国的规模分布第四节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表7-1中国各个时期城市规模的变动情况年份合计大于100万50-100万20-50万小于20万1949136581710619701761121479719853242131941781990467312811729119956403243191374200066340542173522008655122118151264城市规模有大有小,其原因是什么?内因:1、地形因素;2、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3、能源资源因素;4、基础设施的经济实力;5、城市的性质和结构;外因:1、国家政策因素;2、人口因素,外来人口;一国家或一地区城市规模的大小序列与人口规模、与城市的等级、与城市数量多少之间有没有规律性呢?有什么样的规律?我们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指标来衡量、来分析一个国家的城市规模分布特征、类型?城市规模分布——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目的是探讨区域内城市从大到小的序列与其人口规模的关系,揭示区域人口在城市中的分布特征。一、城市首位律二、城市金字塔三、位序—规模法则第一节城市规模理论一、城市首位律(LawofthePrimateCity)典型例子(20世纪30年代):英国100-14-13伦敦(820.4万人)7倍于利物浦(117.8万人)丹麦100-11-9哥本哈根(84.3万人)9倍于奥尔胡斯(9.1万人)奥地利100-8-6维也纳(187.4万)12倍于格拉茨(15.3万人)墨西哥100-18-13墨西哥城(102.9万人)5倍于瓜达拉哈拉(18.4万人)首位城市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规模最大的领导城市。例外:1)由集聚过程中大体同步的几个区域组成的国家,可能存在几个首位城市。比如,西班牙的马德里和巴塞罗那。2)由原先几个分裂部分组成的国家,在其统一前往往呈单个首位城市分布,统一后常呈多个首位城市分布。如加拿大的多伦多(英语社区中心)和蒙特利尔(法语社区中心)。城市首位度: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比。反映该国或该地区城市的规模结构和人口聚集程度。首位度大的规模分布称城市首位分布。首位度(2城市指数):S2=P1/P24城市指数:S4=P1/(P2+P3+P4)11城市指数:S11=2P1/(P2+P3+P4+……+P11)P1、P2、P3、P4、……、P11:指按照人口规模自大而小排列的第n位次城镇的人口数量。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2城市指数为2,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都是1。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S2=2;S4=1;S11=1。所以:S2>2,S4、S11>1属于首位型分布2<S2<4属于中度首位分布S2>4属于高度首位分布一般来说,首位分布是一种原始的初级的城镇体系规模分布形式,往往是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城镇体系的规模分布特点。重庆归入四川共27个省区高首位度6中首位度8低首位度13东部地区1.995.26广东2.56江苏2.67海南2.10辽宁2.00浙江2.28福建1.18广西1.02河北1.00山东中部地区2.327.22湖北2.54江西2.31湖南2.29黑龙江1.89山西1.62吉林1.50内蒙古1.52河南1.03安徽西部地区4.179.56青海5.20云南5.60陕西4.91甘肃5.00西藏3.44新缰2.73贵州1.36宁夏1.33四川欠发达地区不足以支撑和需要较多数量的大城市。由于制造业发展水平低,大部分城镇规模小,但其中心城市往往达到较高等级,制造业和高等服务业集中布局于中心城市,所以城市首位度高。发达地区需要大量的大城市,因支撑着许多大城市而不是一个,所以首位度低。城市金字塔:将各个规模等级的城市数量,按从低到高的等级序列,用条形图表示出来,分析区域城市规模分布的方法。规模大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少;规模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多。城市规模的金字塔式分布:城镇的规模等级与城镇的数目成显著的反向关系。金字塔的基础:大量小城市;塔顶端:一个或少数大城市二、城市金字塔2000年2382754217240从城市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在一个国家或区域里,城市大小排位顺序数字与其规模呈现显著的反向相关。位序—规模法则: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的关系所存在的规律。如果这些城市的位序数字同它们的规模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规则的函数关系,我们就把建立在这种函数关系基础上的分布,称为城市的位序—规模分布。三、位序—规模法则(Pank-SizeRule)1、奥尔巴克的发现1913年奥尔巴克发现五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下式关系:Pi——是一国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城市的人口;Ri——是第i位城市的位序;K——常数KRPii50*1=50,25*2=50,……10*5=502、1925年罗特卡发现美国城市人口符合:PiRi0.93=5000000罗特卡的贡献在于对位序变量允许有一个指数。3、1936年辛格进一步提出了一般公式:lgRi=lgK-qlgPi即RiPiq=K4、1949年捷夫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表达:Pr:第r位城市的人口;P1:最大城市的人口;R:Pr的城市的位序;RPPr1第2位城镇的人口是首位城镇人口的1/2,第3位城镇人口是首位城镇人口的1/3,依次类推。RPPr1缺少中间等级的城市(a)(b)捷夫模式不具有普遍意义,有的学者提出了修正模式,实际上是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iiRqplgplglg1Y=a+bXq1,规模分布比较集中,以大城市为主。q1,规模分布比较分散,中小城市发达。q=1,捷夫模式,城市规模分布理想状态。q=0,所有城市人口数相等。q=1,捷夫模式,城市规模分布理想状态。q=∞,区域内只有一个城市。lgP=lgP1-qlgRy=a+bx(a)各年的城市规模分布的双对数曲线接近直线,并随时间推移以同样的斜率往外平移,说明:美国城市体系始终以位序—规模分布形式稳定发展,没有发生明显的类型转换。从四个典型城市的位序变化看,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1955-19751975-1995LOGO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学术界一般把城市规模分布分为:位序-规模分布、首位分布和过渡类型。第二节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位序—规模分布的国家首位分布的国家过渡分布类型的国家首位分布与位序规模分布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没有规律性;与城市化水平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1、随机模式:认为位序—规模规律是随机力量形成的稳定结果。代表人物:贝里和加里森,熵最大化原理。首位分布:产生于只有少数几个力量强大的因素作用下的国家(人口少、面积小、城市化历史短、单一出口等);位序—规模分布:产生于因素复杂的国家(经济、城市化历史悠久、面积大、历史久、人口多、条件复杂等),是多种力量在很长时间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每一种力量只能产生微小的随机的作用。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2、政治因素把国家看作是城市体系的决定因素,经济力量只被认为是一种中间变量。首位分布: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结构集中化程度高、政府控制强的国家。位序—规模分布:非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控制弱的国家。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首都的政治作用不断增强,这些国家首位度的增加。我国除山东和内蒙最大城市不是省会城市外,其余都是。这样的解释并不很严密,常常可以找到一些相反的例子。3、经济发展阶段莎科斯于1972年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城市规模分布的动态模式,试图将城市规模分布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联系起来。认为:不发育阶段:均衡分布,位序—规模分布;成长阶段:集中分布,首位分布;成熟阶段:恢复均衡,位序—规模分布;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试图把特定的文化、历史因素和城市规模分布联系起来,认为民族主义精神强的国家可产生首位分布。争议:首位分布好?位序—规模分布好?城市规模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的关系如何?三、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种寄生作用;是对资源的一种低效利用方式;代表了一种超国家的倾向;反映了许多社会方面的不平等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利于知识的更加专门化和思想交流;运输成本低,劳动生产率最高;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利弊经济发展是城市体系均衡发展的原因。首位分布是一种初级的城市体系规模分布形式,是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体系特点,是经济不发达造成的;城市化高级阶段的经济发达国家服从位序—规模分布。如,拉美城市化:秘鲁(1/3)、蒙得维的亚(52%)、布宜诺斯艾利斯(45%)、墨西哥城(32%)、加拉加斯(26%)、圣地亚哥(44%)、巴拿马城(66%)、拉巴斯(44%)、太子港(56%)、马那瓜(47%)、圣多明各(54%)、亚松森(44%)。首位度大非必不合理;首位度小非必一定合理。一、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贝里1960年的研究把中国列入对数正态分布类型。严重敏、宁越敏(1980)许学强(1982、1993)王法辉(1989)和陈勇(1993)研究的方法不同,侧重点不一样,但取得几点共识第三节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属于位序—规模分布类型;城市规模分布日益均衡,但波动较大;高位序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快,首位度有所上升;高位序城市实际规模小于理论规模。1、20世纪60年代以前,大城市、特大城市数量增加、比重上升,地位加强,而中小城市比重下降;2019/10/2142二、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2、20世纪60、70年代,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地位下降,中等城市增长最明显,小城市没有得到发展。原因:1)搞“三线”建设,大城市人口“下放”农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地位受到削弱。2)“文革”动乱市镇的建制工作处于停顿状态,小城市在晋升为中等城市的同时没有新的小城市递补。2019/10/21规模等级19801990城市个数占城市数占城市人口数城市个数占城市数占城市人口数特大城市156.738.7316.641.7大城市3013.524.6286.012.6中等城市6930.923.111925.524.6小城市10948.913.628961.921.1合计223100100467100100规模等级19982004城市个数占城市数占城市人口数城市个数占城市数占城市人口数特大城市375.5436.48436.5145.12大城市487.1914.19649.6818.69中等城市20530.6928.2815623.620.77小城市37856.5920.3539860.2115.46合计66810010066110010031.544.433.337.92019/10/214540%41%18.6%3、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小城市数量和比重显著提高的同时,特大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加,形成了“两头升、中间降”的马鞍形格局。原因:一是行政体制上的变化,20世纪末之前,由于“县改市、乡改镇”,使得小城市的数量和人口数量的比重大幅度提高。但是21世纪以来,由于暂停了“县改市”,再加上地级以上市兼并所辖县和县级市改区,导致小城市和人口比重有所下降,大中城市比重有所上升。二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与城市增长的互动作用在增强,所以城市发展较快。我国城市规模等级体系总体上是属均衡的位序—规模分布的,但各省区内部差异较大。周一星等人采用1980年全国223个市、2871个镇的人口资料,将全国市镇的规模按一定标准划分为17个等级(最高500万人;最低5000人)。考虑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联系的完整性,将北京、天津归入河北省,将上海归入江苏省,全国分为26个省级地域单元。三、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在描述各省区城镇规模分布时,采用三个指标:1)P-省区内第一
本文标题: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606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