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宏观经济理论体系概要
高级宏观经济学高伟,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体系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流派(凯恩斯左派)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流派凯恩斯主义: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二战后:新古典综合派英国剑桥:后凯恩斯学派(凯恩斯左派)20世纪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自由主义(反凯恩斯主义):20世纪60年代:货币主义20世纪70年代:供给学派20世纪70年代: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重商主义重农主义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利益最大化重商和重农主义的融合萨伊马尔萨斯马歇尔边际革命境界共产主义理想大卫.李嘉图马克思1876年《资本论》列宁现实共产主义斯大林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凯恩斯1936年《通论》货币主义理性预期供给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创新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新自由主义前苏联前东欧中国大陆西方体系东方体系转型经济学行为主义古典宏观经济学代表人物:马歇尔;瓦尔拉斯;庇古萨伊定律:供给创造需求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WPYKPWLPPWWkPYMLKFYiSiIPWLPWLsd名义工资确定物价水平确定总产出水平确定而确定资本利率、储蓄和投资,从确定和实际工资确定就业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结论短期调节的宏观经济政策无用财政政策:挤出效应货币政策:膨胀效应原理:工资自由伸缩——充分就业——潜在产量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阿尔弗里德·马歇尔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经济学原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890年出版1936年出版大萧条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崩盘,一个月内,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的平均价格下跌50%,由此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经济大衰退。从1930年开始,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两个国家——英国和美国,失业率都在20%以上。资本主义经济陷入20世纪历史、也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大的一场经济灾难之中:大量产品过剩,大量企业倒闭或停产,大量银行关门,成千上万人失业,生产率和总产出倒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凯恩斯语录“长期是对当前事务的误导。在长期中,我们都死了。如果在暴风雨的季节,他们只能告诉我们,暴风雨在长期中会过去,海洋必将平静,那么经济学家给自己的任务就太过于容易而无用了。”——凯恩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C)消费倾向(c)平均消费倾向(C/Y)边际消费倾向(dC/dY)投资乘数(k)(通过消费起作用)收入(Y)投资(I)利率(i)(资本的使用价格)货币需求(L)(流动偏好理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货币供应(M)((外生变量,由政府部门直接决定)资本边际效率(r)预期收益率(r)资产收益率(R)(资本的内部报酬率或叫做资本的供给价格)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模型(,)()()(R)LWPFYFKLCCYTKIIrYCIGKMPmY,凯恩斯提出的主要原理——对于古典经济学的颠覆1.储蓄增长能减少收入并减缓经济增长。在激励投资方面,消费比生产更为重要。颠覆了萨伊定律:“衰退不是由需求水平不足造成的,而是由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方面的失调造成的”。2.政府在衰退期间,应主动将预算保持在不平衡的状态。应采取高度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直至经济繁荣恢复,利率应长期保持在低水平上。3.只要有必要,政府就应放弃自由放任政策并干预市场。在危机关头。回归重商主义政策包括保护主义措施都是必要的。颠覆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说个人在经济活动中拥有不可剥夺的‘天赋自由’,这是不对的……说自利总的来说是开明的,这也不是事实……经验并未表明,当个人组成社会单位时总不如他们单独行动时精明能干”。——《自由放任的终结》(凯恩斯,1926)4.金本位制是不可取的,因为它缺乏弹性,没有能力适应不断扩张的经济需求。有管理的不兑换纸币制度更为可取。新古典综合派简单地说,新古典综合就是把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综合起来,用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来补充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从而形成一种从微观到宏观的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代表人物:阿尔文·汉森,约翰·理查德·希克斯,保罗·A·萨缪尔森,詹姆士·托宾,罗伯特·M·索洛,弗兰科·莫迪利安尼,阿瑟·奥肯。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贡献希克斯-汉森:IS-LM模型萨缪尔森:AD-AS模型菲利普斯:菲利普斯曲线鲍莫尔、托宾、莫迪利安尼:货币理论奥肯:奥肯定律哈罗德-多玛;索洛:经济增长模型AS-AD模型对于滞胀的解释由于某种原因。AS左移。如:粮食歉收、石油涨价。PyAD1E2yf常规总供给曲线的移动P2AS1E1P1y2AS2E2表示滞胀状态Stagflation:经济停滞、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案例:OPEC与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石油危机为世界经济或各国经济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经济危机。1960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主要成员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也成为世界上控制石油价格的关键组织。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是1973年中东战争第二次石油危机是1979年伊朗宣布石油禁运第三次石油危机是1990年海湾战争美国与石油冲击年份石油价格变动通货膨胀率(CPI)失业率197311%6.20%4.90%197468%11%5.60%197516%9.10%8.50%19763.30%5.80%7.70%19778.10%6.50%7.10%19789.40%7.70%6.10%197925.40%11.30%5.80%198047.80%13.50%7.00%198144.40%10.30%7.50%1982-8.70%6.10%9.50%1983-7.10%3.20%9.50%1984-1.70%4.30%7.40%1985-7.50%3.60%7.10%1986-44.50%1.90%6.90%198718.30%3.60%6.10%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50年代的补偿性财政和货币政策:汉森60年代的增长性财政和货币政策:托宾、奥肯70年代后的多样化政策后凯恩斯学派(凯恩斯左派)后凯恩斯学派是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后,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对《通论》中若干论点的理解和现实问题的看法发生分歧,足见形成两个对立的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和后凯恩斯学派。前者以美国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后者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因此,两派之争又称为“两个剑桥之争”。后凯恩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尼古拉·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卢伊季·帕西内蒂等人。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改进现行税收制度,实现收入均等化。通过政府的福利措施,缓解“富裕中的贫困”的现象。对投资进行全面的社会管制,克服经济盲目增长,把经济社会纳入凯恩斯所设想的“长期充分就业长”的轨道。货币主义产生背景:通货膨胀成为头号的经济问题从1968年开始,美国、英国、法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愈演愈烈,通货膨胀取代失业成为头号经济问题。货币主义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60年代后期才赢得人们的喝彩,到70年代才被英美等国政府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菲利普·卡甘(PhillipCagan)、卡尔·布朗纳(KarlBrunner)、阿兰·梅尔泽(AllanH.Meltzer)、大卫·迈塞尔曼(DavidMeiselman),哈利·约翰逊(HarryG.Johnson),英国经济学家戴维·莱德勒(D.Laidler)、迈克尔·帕金(M.Parkin)等人。表:工业化国家的通货膨胀(1964-1975年)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19641.31.83.83.12.35.93.219651.72.56.62.73.24.44.8196633.75.12.63.63.23.919672.83.642.81.60.52.419684.24.15.44.61.61.54.719695.44.55.26.11.92.45.519705.93.47.75.93.456.419714.32.86.45.55.24.99.419723.34.84.96.25.55.87.119736.27.611.77.3710.89.219741110.923.113.7719.115.919759.110.811.811.85.916.924.2货币主义的理论假说自然率假说所谓“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由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因素,如劳动市场的有效性、竞争或垄断程度、阻碍或促进到各种职业部门去工作的制度因素所决定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大体上相当于凯恩斯在《通论》中定义的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率。适应性预期假说所谓适应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并根据他们以前的预期误差程度来修正每一期的预期。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弗里德曼扩充了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下列因素决定:(1)以各种形式持有的总财富;(2)各种形式的财富的价格、收益状况;(3)财富所有者的兴趣与偏好。货币需求方程:其中:r分别表示债券和股票收益率,1/P·dP/dt为物资资产的收益率,w为非人力财富与人力财富之间的比率,Y/P为实际永久收入,u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变量。1(,,,,,)beMdPYfrrwuPPdtP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公式变换,得到新的货币数量方程:20世纪60年代,弗里德曼通过一系列经验研究来证明“v是一个若干变量的稳定函数”的假说。因而,货币数量的变动导致的是价格的变化。MuPYwdtdPPrrvYeb),,,1,,(货币主义对于大萧条的解释弗里德曼和施瓦茨(1963)把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归咎于这个期间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执行了错误的货币政策而导致的货币供应量的外在收缩: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3月,美国的银行业倒闭了三分之一,由此引起货币供应量大规模收缩,而联储却没有采取应对之策来抵消这种银行业危机对货币供应量形成的外在冲击,这使得1929-1930年的经济衰退演变为此后的大萧条。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价格)具有决定作用。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在短期内,由于适应性预期(货币幻觉),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量。经济具有趋向于自然率的自行调节机制,虽然各种随机扰动将使经济出现短期波动,但经济本身具有长期均衡的趋势。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挤出效应通货膨胀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单一规则”按照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来规定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是货币政策惟一的最佳选择。货币主义的这一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惟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议被称为“单一政策规则”。弗里德曼语录“我们需要的不是不断的转动经济之车的方向盘和对不可预期的无规则之路进行调整的高超的货币司机,而是需要一些手段,避免使作为稳定物坐在后座上的货币乘客不时俯过身来猛拉方向盘,使汽车面临翻下公路的危险。”“通货膨胀是、而且只能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增长快于产出的增长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主义实践1979年春天,时任美国总统的卡特任命保罗·沃尔克出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1979年10月6日,沃尔克宣布即便在短期内,货币政策的目标也不再是稳定利率;控制货币增长才是当务之急。这标志着美联储的政策转向:由多年推行凯恩斯主义的控制利率的政策转向货币主义的稳定货币的政策。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就任英国首相,为了解决她的前任工党政府遗留下来的经济停滞和
本文标题:宏观经济理论体系概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62579 .html